杜永所 武拉祥 庞利娜
中图分类号:S831.4+9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1085(2015)05-0020-02
多年来,峪口禽业的饲养管理者通过为鸡群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使鸡群“少得病、多产蛋”,降低了饲养难度,提高了管理效益,实现了绿色环保的健康养殖模式。然而,作为行业龙头企业,我们视引领行业健康发展为己任,期待公司自主研发新品种有更佳生产性能的发挥,需要继续摸索和改进,推出相适应的新措施,为鸡群创造更为适宜的生产环境,将峪口京红1号、峪口京粉1号、峪口京粉2号各项生产指标发挥到极致。
生产环境控制工作涉及面广,较为重要的是鸡舍温度与通风管理。实际生产中,外界气候对温度与通风的影响较大,如果通风操作不当,将产生较多问题,如:育雏育成阶段的鸡群自身调节能力差,如果饲养时期处于温度变化较大的冬春换季、秋冬换季和舍内外温差较大的冬季,更易出现舍内温度不均匀,风速、通风量不合理现象,容易诱发鸡群呼吸道疾病;此外,片面追求过度通风、提高环境质量也会造成能源等生产成本的无必要浪费。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进行了育雏育成期温度与通风模式的研究与应用,总结出稳定舍内环境的4项通风新技术,实现了育雏育成舍舍内环境的适宜、均匀与稳定,鸡群生产性能的最佳发挥,具体内容阐述如下:
1 育雏育成期蛋鸡舍四项通风新技术介绍
1.1 育雏前期(1~10日龄)自然通风技术 育雏前期采取的原有通风方式为按照设定的目标温度进行通风,由AC-2000环控控制系统监测舍内温度,根据温度变化控制风机开启。上述通风方式导致舍内通风量高于鸡群实际所需的最小通风量,舍内温度易波动。
通过连续监测舍内温度变化与目标温度的差异,我们总结了育雏前10d通风管理方案如下:在育雏期的1~5日龄,全天24h使用通风小窗进行自然通风;在6~10日龄的白天使用温控风机进行机械通风,夜间仍使用小窗进行自然通风。通风小窗的开启大小因季节不同而不同,夏季开启10~12cm、春秋季开启5~6cm、冬季开启2.5~3cm。此种方式可降低舍内实际通风量,减少外界干扰,确保舍内空气适宜与稳定。
新通风技术实现了舍内前后左右温差低于之前温差水平,表明采用自然通风完全能够保障舍内空气质量。人体感官评估舍内空气质量正常、无异味;通过仪器设备监测到之前和现在通风方式下舍内空气中有害气体含量均很低,NH3低于3ppm、H2S低于1ppm、CO2低于2000ppm。
1.2 育雏后期(42~98日龄)提高舍内温度技术 随着鸡只自身体温调节能力的逐渐增强,适宜的体感温度逐渐下移,由30多度下降到20℃度左右,育成期(42~98日龄)饲养管理的一个重要工作是为鸡群“脱温”,使鸡群始终处于更适宜的饲养环境中。
为了降低鸡只饲养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又不影响鸡群健康生长和鸡只舒适度,我们采用新的“脱温”方式,即从育成期开始每周下调1℃目标温度,“脱温”至23.5℃后,继续下调“脱温”速度,再以0.5℃/周的速度降至20℃,使整个育成期的平均饲养温度提高,且减少能源投入。
育成期(42~98日龄)鸡群生长环境温度提高后,按照风机运行时间记录的通风量计算,新通风方式下的通风量下降30%,相当于节约了30%的风机运行耗能;降低了风冷效应对鸡群体感温度的影响,更适于育成鸡的生长发育。
1.3 缩短风机循环周期及启动时间技术 在雏鸡(1~6周龄)饲养过程中,当外界温度较低时,舍内只使用一台风机且不是长时间开启,否则冷风长时间进入,造成鸡群冷应激。因此,冬季鸡舍均使用定时循环风机,设定风机循环周期即风机停启时间,满足舍内通风需求。以往的定时风机采用10min为一个循环周期,使用过程中易出现问题为:①风机启停时间均较长,导致舍内温度变化范围大,不平稳;②风机开启时间过长易导致鸡群冷应激,而风机停转时间长易形成通风死角。
鉴于此,我们将风机循环周期由10min调整为5min,缩短风机运行时间使外界冷空气进入鸡舍的时间和数量减少,使舍温波动更小,尤其在夜间舍内外温差大的情况下效果明显;缩短风机的循环周期使风机对舍内的温度变化更敏感,风机的启动频率增加,促进入舍冷空气与舍内暖空气更充分地混合,鸡舍前后、左右各位置的温度更均匀、一致。
1.4 降低舍内风速技术 育雏初期,自然通风时的风速相对缓慢,入舍空气少,外界冷空气对舍温造成的波动小,鸡舍各个位置都保持适宜、均匀、稳定;鸡群10d后启用风机时,由于较长时间的风机运行台数不足1台,因而采用塑料袋遮挡一部分风机面积,降低舍内负压,减缓舍内风速,继续缓解舍内温度波动,保持舍温适宜、均匀和稳定。
2 育雏育成期四项通风新技术的总结与讨论
2.1 四项通风新技术在满足需求的基础上,为鸡群创造更适宜的饲养环境 雏鸡羽毛在3周龄前尚未更换完毕,难以抵御寒冷,且体温调节能力差,需要尽可能保证鸡舍温度。一旦出现温度波动或者冷风吹鸡,均会对雏鸡造成很大影响,甚至诱发条件性疾病和继发传染性支气管炎,影响蛋鸡阶段生产性能的发挥。所以,在育雏前期需要在保证鸡群最小呼吸量的前提下,以保温为主、通风为辅。
在夏天以外的季节,育雏前期如果能够满足鸡群的最小呼吸量,完全可以不开启风机,依靠从通风小窗进入的新鲜空气满足鸡群需要,避免了冷风吹鸡产生的应激,减少了外界病原进入鸡舍的几率。上述通风方式不但确保鸡舍温度更为平稳,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约燃煤和用电,并降低工作量和劳动强度。如果自然换气量满足不了鸡群的需求或者温度高于目标温度较多,可以开启风机换气和维持温度的稳定。
缩短风机的运行时间和循环周期,从进风量上减少了冷空气的进入;减少风机排风口面积,从进风率上降低冷风的进入,两种通风方式均降低了舍内环境的波动变化,避免冷空气大量、快速的进入舍内造成鸡群冷应激,使舍内的风速和空气质量更均匀,保持各位置环境的均匀与稳定。
2.2 育雏育成期四项通风新技术对“节能减排”的作用 育雏育成期四项通风新技术改变了鸡舍通风量的大小,使育雏育成期通风趋于合理。雏鸡前3周龄以自然通风为主,通风量降低50%以上;42日龄后的育雏后期,舍内温度提高,通风量平均降低20%以上。随着通风量的降低,鸡舍排放的热量大幅降低,减少了育雏供热的燃煤消耗与风机工作的电能消耗,且在不影响鸡群正常生长的基础上舍内温度更适宜、平稳。
3 结论
育雏育成期四项通风新技术能够将雏鸡饲养环境控制得更稳定,减轻了管理难度,为雏鸡创造适宜、均匀、稳定的饲养环境,促使鸡群体质提升、健康生长,保障鸡群高产性能的完美发挥。同时,新技术确保雏鸡日常通风更为合理,既满足了雏鸡正常生长所需,又减少了风机设备和锅炉设备对电和煤的能源消耗,显著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