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润峰
分析日光温室生长过程中常见病害的发生习性,并提出具体的防治方法,为品质和产量提供科学依据。为农民致富提供技术支撑。
1.常见病害
1.1灰霉病
1.1.1症状:主要危害果实,从幼果到大果都可能受害。接近果柄处的果面先出现淡黄色的水渍状病斑,边缘不清晰,没有固定的性状,以果柄为中心向果面辐射发展,病斑呈软腐状,后期,软腐表面呈一片灰色霉层。叶片危害状从叶尖呈“V”字形病斑,由灰白色渐变成褐色干枯,隐约可见轮纹,病斑到后期会出现灰色霉层。叶柄和茎有时也受害。
1.1.2发生规律:由于温度较低,湿度较大,植株叶面积系数大,田间茎叶郁闭,土壤湿度大,尤其在生长周期后期,极易发病。
1.2晚疫病
1.2.1症状:主要危害果实和叶片以及茎部。叶片多在叶尖端或边缘开始出现不规则暗绿色水渍状大病斑,后逐渐变褐色;潮湿时病健交界处出现白色霉层。茎杆染病产生长条状暗褐色凹陷条斑。果实染病主要发生在青果七,病斑初呈油浸状暗绿色,后变成暗褐色至棕褐色,病斑呈不规则云纹状,稍凹陷,边缘明显,果实一般不,变软,湿度大时其上长少量白霉,迅速腐烂。
1.2.2发生规律:相对湿度75%以上,而且持续时间长;气温10-25℃时极易发病流行。早晨、夜晚露水大雾气重的情况下易发病。
1.3叶霉病
1.3.1症状:主要危害番茄叶部。有时在茎、花和果实上也有发生。发病初期,叶面背面出现不规则黄绿色斑块,潮湿时,叶背长出一层灰白色至茶褐色绒霉,条件适宜时,叶面也长出霉层。病斑扩大后常以叶脉为界。形成不规则大斑。病叶变干、卷缩最后枯死。果实受害常在蒂部形成圆形黑色病斑,以后逐渐硬化、凹陷。
1.3.2发生规律:在空气湿度达到95%以上,气温20-25℃的条件下,病菌迅速繁殖,10-15天即可使整个温室普遍l发生。
1.4早疫病
1.4.1症状:主要危害茎、叶和果实,以叶片和茎叶分枝处最易感染。番茄的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病。叶上病斑初现深褐或黑褐色小斑,后出现圆形或近圆形病斑,边缘深褐色,中央灰褐色,有同心轮纹,潮湿时上生黑霉。果实上病斑多在蒂部和裂缝处发生,病斑稍凹陷,有同心轮纹和黑色霉层。
1.4.2发生规律:番茄地缺肥,管理粗放,田间排水不良,密度过大,植株长势衰弱,室内高温高湿,发病重。菌丝生长适宜温度26-28℃。
1.5根结线虫病
1.5.1症状:主要发生在根部的须根和侧根上。病部产牛肥肿畸形瘤状结。
1.5.2发生规律:初浸染源主要是病土、病菌苗及灌溉水。土温25-30℃,土壤持水量40%左右,病原线虫发育快,10℃以下幼虫停止活动,55℃经10分钟就会死亡。
2.综合防治措施
2.1农业防治
2.1.1选用抗病品种:我地区一般采用粉石头、谷雨、880等。
2.1.2合理轮作倒茬;不宜连作,最好与非茄科作物实行3~5年轮作,可有效防止病原菌借助土壤传播。
2.1.3严格消毒程序:①种子消毒:采用55cc温水浸种30分钟的温汤浸种或药剂处理;②育苗床消毒:50%多菌灵按5克/平方米与干净的过筛后田园土混拌均匀,盖膜2-3天杀灭土壤病原菌;③温室消毒;定植前10天,用硫磺2千克,加上适量锯末,在密闭的棚室里分10个点点燃,熏蒸24小时。
2.1.4加强田间管理:①苗床管理:培育壮苗。苗床管理温度不宜过高,日温25%,夜温12%左右,浇水以见干见湿为原则。及时分苗,以免通风不良。②定植后的管理: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形成高湿环境,空气湿度尽量控制在60%以内,尤其在光照不足的低温季节更要注意尽量不要造成低温高湿的环境,以免病害发生流行。主要措施:抬高温室栽培垄或畦,采用膜下滴灌进行浇水,减少地面水分蒸发,阴雨天不浇水,冬季浇水尽量在上午进行,浇水后及时通风;规范田间操作,及时进行整枝、打叉、吊蔓,清除下部老叶等。
2.2化学防治
2.2.1正确使用农药:①按使用说明浓度配比,间隔一般在7天左右。②农药品种要更换使用。③认准病害,对症下药。
2.2.2各病害的化学防治方法:①真菌性病害:可选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喷雾。发病初期就对症下药,隔7天左右1次,连续喷2-3次。②细菌性病害:可用72%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灌根,每株300-500毫升,隔10天1次,连用2-3次。③病毒病:可用绿芬威1号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喷施,并注意防蚜虫和白粉虱,及时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