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彪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年,也是全面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关键年。2014年2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京津冀三地调研、思考的基础上,提出“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这是综合京津冀三地布局的一道意义重大但并不好解的题。为此,京津冀三地发出了各自积极的声音,同时,明确了三地的共同任务:协同推进基础设施相连相通,产业发展互补互促,资源要素对接对流,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联防联控。
在这一重大国家战略背景下,如何抓住新机遇,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是京津冀每一个地区都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为了解答好这个命题,天津市委、市政府提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天津要增强大局意识、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错位融合、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的理念。做到协同和联动相协调,做好借重首都资源这篇大文章;做到两大国家战略相促进,发挥好滨海新区龙头带动作用;做到扩大总量和提升质量相统一,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做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和谐,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做到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相结合,构建有利于协同发展的长效体制机制;做到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相衔接,搞好规划和顶层设计。
为了落实好市委的统一部署,抓住用好这一重大战略机遇,西青区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双城记”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大势,客观分析自身的优势,在挑战中寻找机遇,在发展中不断提升。西青区相对于天津市的其他区县而言,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尤其是对接首都资源方面并不占先机,区位优势并不突出。但经济基础较强、产业结构较好、环境优势明显、基础配套完善、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吸引和承接优质项目和企业的要素优势。客观地看,这些优势只是我们的积累,要使这些优势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挥更大的效用,还需要我们谋划好自己的布局。
一、对接京津冀,西青区要把握好
四个原则
1.明确区域需求是前提。作为天津的工业大区,西青区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格局,第一二三产业占比分别为16%、544%和44%。从总体上看,西青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在起步,技术供应及科技储备不足,服务业占比、层次偏低,西青区正处在产业升级发展的关键阶段,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较重。京津冀协同发展对西青区来说,主要任务还是充分放大西青区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在现有基础之上充分吸纳首都的各种优质资源。
2.发挥政府作用是根本。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地方政府不能缺位。必须充分发挥好政府在区域规划中的主导作用、在产业调整升级中的职能作用和政策资金的引导作用,打主动仗,不断增强政府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主动性。
3.完善区域规划是基础。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战略,在国家和天津市层面有通盘考虑。必须将西青区的区域规划和产业规划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框架中去考虑,与顶层设计搞好对接。进一步整合全区的土地资源和行政资源,放大西青区的区位、产业、文化、科教和生态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不断提升城市载体功能,营造良好的发展平台,确保首都优质资源引得进、立得住、发展得了,使各种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不断增强区域的核心竞争力。
4.发挥市场作用是关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改革的重要抓手。要发挥好市场的作用,引导首都资源向西青区流动。良好的投资环境是保障。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简政放权,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降低企业在西青区的运营成本,彻底消除对接首都资源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利用市场机制引导首都资源向西青区加速聚集。
二、对接京津冀,西青区需要推进的
几项重点工作
1要坚持放眼全局,不要只盯自家“一亩三分地”。京津冀协调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一定要增强大局意识、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以高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自觉破除“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勇于担当,积极作为,立足比较优势,立足现代产业分工要求,立足区域优势互补原则,立足合作共赢理念,做好城市定位错位融合,促进发展环境优质高效,实现城市功能完善宜居,推动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实现京津冀三地相向抱团,共同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2要坚持规划主导,不要盲目兼收并蓄。一是要在引进首都资源的过程中,要坚持“三个为主”:即以区域需求为主,算大账,看长远,充分考虑引进资源的短期和长期效益,坚决杜绝“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区域规划和产业规划为主,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推动资源向专业园区的流动和聚集;以发挥区域优势为主,科学合理设计项目平台,降低引进项目的运营成本,使引进项目早见效,快见效,促进全区主导产业加速转型升级。二是要进一步明确各街镇和开发区的区域规划和功能定位,做到主体功能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实现错位发展和协同发展。加快西青开发区一、二期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园完善提升力度,加快汽车工业园、学府工业园、高端金属制品工业区(开发区六期)、高泰高新技术产业园、中北新兴产业基地等全区重点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载体功能;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现有载体资源优势,科学规划现代服务业发展布局。三是要加强对西青区产业集群和主导产业链的分析与研究,明确产业、科技和人才的引进方向,确定工作重点,聚心聚力,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要加强对优惠政策的清理与汇编,聚焦首都产业转移,服务首都项目首都资源引进,发挥好优惠政策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五是要发挥好规划、经济金融、科技、人才等行业专家在对接首都资源决策中的参谋作用,重点资源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的引进实行专家评估,提高规划和资源引进的科学性;积极聘请各行各业精英为西青区的招商顾问,发挥他们整合资源、促进合作的作用。
3要主动抢抓机遇,不要被动守株待兔。京津冀协同发展,没有政府的强力介入,首都资源不会主动跑到西青区来,必须抢抓机遇,主动出击。一是必须发挥区级政府在引导资源流向中的主导作用,成立对接京津冀工作领导小组,抽调精兵强将,聚集社会资源,完善规划,落实制度,拼抢项目,引进资源。二是主动出击,建立健全合作机制,加快与北京海淀、西城、东城、朝阳等主城区建立横向沟通机制,加快与国家部委和天津市相关职能部门的互动,建立横向沟通机制,及时掌握重大政策重要项目信息,在与周边地区争夺首都资源的过程中做到知彼知己。三是要充分利用好津洽会、达沃斯、融洽会等市级交流平台和“北京行”等市级招商活动,强化对西青区项目的推介和宣传,促进本区的园区、楼宇、企业与首都的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实现全方位对接。四是要强化时不我待、不进则退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对首都外迁资源进行扎扎实实的分析研究,完善资源和项目台账,落实责任人员,明确工作进度,加强定期分析跟踪,确保项目及时落户。
4要瞄准多种资源,不要追求单兵突进。要对首都资源进行分类排队,坚持把承接首都资源与西青区的转型升级结合起来,与西青区的综合实力提升结合起来,与提高西青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结合起来。一是大力承接北京区域性总部的转移。针对北京区域性总部外迁的需要,面向央企、国内500强企业开展招商活动。西青区已具备承载总部经济的良好载体,目前共有商务楼宇15座,已建成面积554万平方米,在建面积57万平方米,一大批商务楼宇将陆续投入使用。下一步,要进一步加大楼宇资源的开发整合与业态创新,吸引更多企业前来设立综合性、功能型总部及结算中心、采购中心、研发中心等,加快打造一批亿元楼宇,同时,积极利用工业园区相对丰富的土地资源,承接大型国企、国内500强企业建设总部基地。二是大力承接北京高端制造业功能转移。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北京肯定要放弃大而全的经济体系,腾笼换鸟,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西青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具备了较为完备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制造业具有一定的优势。要按照西青开发区、三大市级示范园的功能定位,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园和第二、第三高教区的优质科研资源,积极承接北京高端制造业,建设现代制造业与研发转化基地,发展一批上下游产业链对接协作的产业集群。三是大力承接北京研发转化功能转移。借助大学城和毗邻高新区的区位优势,积极争取国家和市级创新基础设施在西青区布局,加速创新要素的集聚提升,积极提升与区外、首都等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层次。西青区拥有丰富的科教和人才资源,拥有良好的创业氛围,还有一批市级研发中心和孵化器,无论是在硬件还是软件上都具备承接研发转化功能的条件。要积极利用这些条件,加强与北京各大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联手打造研发成果转化基地,开展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和科技服务工作,培育更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和科技型领军企业,打造京津科技合作的“桥头堡”和先行区。四是大力承接北京区域性专业市场、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的转移。西青区具备承接北京专业市场功能转移的市场容量与物流集散基础。要瞄准北京区域性专业市场外迁的契机,结合外环延线、西青道周边地区商贸物流设施和卓尔电商城、辛口物流园等良好的基础设施,主动对接跟进,争取实现专业市场在津落户发展,既帮助北京疏解城市压力,又带动和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西青区的汇聚;要充分利用西青开发区金融MALL和中北民间金融街等金融发展平台,积极引进首都金融机构进驻,创新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质量,提高西青区金融业对全市的辐射能力。五是大力承接北京地区的会展和旅游资源。利用以梅江会展中心为主体的天津南部会展资源,积极引进首都会展资源,打造天津南部会展经济区;加强对全区旅游资源的深度整合,引进首都旅游资源,把西青区打造成京津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借助首都使西青区旅游资源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
5要强化资源整合,不要放手各自为政。一是协调好全区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西青开发区、市级示范工业园与街镇工业园之间,在完善产业发展和功能定位的基础上,要加强合作,消除园区之间的无序竞争,形成协同效应。二是积极组建区级市场化经营主体,包括组建或完善城市建设主体和经济发展主体,通过资产化纽带,实行公司化管理和市场化经营,尽可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6要注重实体经济,不要追求快收速成。引进实体经济是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一是进一步壮大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电子信息、汽车配套、生物医药等三大主导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等十大新兴产业为主攻方向,通过引进首都项目,重点培育产业链完整、拥有核心关键技术、产业集聚度高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柱产业,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两大优势产业,努力壮大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潜力产业。二是进一步壮大现代服务业。深耕首都资源,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文化创意、科技研发、服务外包、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高端商贸、休闲旅游、教育服务、养老服务、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研发服务、信息服务、创业服务、技术交易、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法律服务、财务服务、资产评估、人力资源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现代服务业中,要突出抓好现代金融业,主要措施包括:突出引进首都风险投资、产业基金、资产管理、财务公司等综合投资类企业,打造天津南站泛金融总部区,使之成为京津“双城记”上重要的金融节点;引进首都金融资本与产学研转化、科技型企业孵化等科技资源的融合,聚集融资租赁、创业投资、股权投资、金融咨询、资产评估等金融机构,建设西青开发区科技金融区;建设金融服务中心,积极引进首都商业银行、股权基金、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突出发展以民间资本市场为重点的民间金融、小微金融、草根金融,建设中北“天津民间金融街”。三是加大“招才引智”力度,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紧贴西青区产业转型发展的需求,加快引进各类亟需人才和高端人才,尤其是带资金、带技术、带项目、带团队的“四带”领军型人才。对优秀科技人才可以采取确定方向、稳定支持、自由选题、重点突破的做法以及柔性引进、股权激励等举措,提高我区对高层次人才的吸附力。针对研发技术人员、创业人员、海内外自主创新型领军人才等的不同需求,以环境提升和生活配套为抓手,大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全方位满足其在住房、子女教育、家属随迁、档案管理、交通、文化娱乐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营造宜居宜业、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保证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作者系中共天津市西青区委书记
责任编辑:张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