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改造中传统风貌建筑保护方式的探讨

2015-05-30 10:48:04张慧明郑力鹏郭祥
广东园林 2015年5期
关键词:原址保护方式城中村

张慧明 郑力鹏 郭祥

摘要:以广州东漖村为试点,在调查分析村内传统风貌建筑的遗产价值和特点的基础上,采用原址保护与迁移保护相结合的方法来协调遗产保护与开发建设的矛盾,并就迁移保护中的几个技术问题作初步探讨,为城中村改造中传统风貌建筑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借鉴。

关键词:广州东漖;传统风貌建筑;迁移保护 文章编号:1671-2641(2015)05-0004-04

中图分类号:TU986 收稿日期:2015-06-15

城中村是介于城市与村落之间的特殊结构体,其内尚存的部分传统祠庙、民居及构筑物,能反映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传统风貌,具有一定保护价值,但却面临被彻底破坏的危险。由于分布零星,这些建筑遗产与大规模、高强度的开发建设的矛盾十分尖锐。如何在城中村改造中兼顾开发建设与遗产保护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1东漖城中村改造项目概况

东漖(音jiào)村位于广州西南的荔湾区东漖街(图1),至今已有800年历史。由于广州城市化脚步不断加快,东漖村已从传统的岭南古村落变成了城中村,现该村面积约195hm2,常住人口约20000人,村内建筑新旧混杂,布局零乱,居住条件差。为促进城市土地利用合理化和集约化,东漖村已于2009年开始进行城中村改造。

2014年广州市政府开始普查市域内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东漖村城中村改造地块中筛查确定了两处已被公布为荔湾区登记文物的祠堂、19处能反映一定历史文化和传统风貌的庙宇和民居等,形成具有一定保护价值的“传统风貌建筑线索”(以下简称“风貌建筑”)。

按照广州市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的要求,改造项目须针对地块内的建筑遗产线索制定保护方案。应广州市荔湾区东漖街东漖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的邀请,项目组为东漖村内建筑遗产线索制定保护方案。在编制保护方案的过程中,对该村的历史、文化、建筑及其它文化遗产的价值,以及城中村改造对遗产保护的不利影响等做了进一步的调查分析,探讨和尝试了城中村改造中建筑遗产原址保护和迁移保护两种方法。该保护方案项目已通过专家组审核并获得主管部门批准。

2原址保护与开发建设的矛盾

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建筑遗产保护和城市开发建设常被看作两个不可协调的对立面,不少人认为遗产保护一定会阻碍开发建设,而开发建设势必损毁建筑遗产。这样的片面观点是由采用单一保护方式的惯性思维所致。因此,确定采用合理的遗产保护方式,是解决遗产保护和开发建设矛盾的关键。

一般情况下,建筑遗产(尤其是文物建筑)应采用原址保护方式,这样可以最大限度保留建筑遗产及其环境的历史信息,减少城中村改造对遗产造成的损害。然而城中村内需要保护的其他建筑遗产主要是分布较分散的传统风貌建筑,其风貌保存尚属完整但价值一般,后期多有改动。若对村内所有传统风貌建筑都采用原址保护方法,不仅加大城中村改造项目的难度甚至导致项目无法进行,而且会给建筑遗产保护带来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从东漖村这一案例来看,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周边地面标高大幅抬高,对保护极为不利。

由于防洪排涝等要求,改造过程中的道路、管线等基础设施和建筑物地面标高,都会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大幅度抬升原有地面,东漖村改造前后的地面标高相差约2m,致使原址保护的传统风貌建筑处于地平面以下,不但严重影响建筑物的外观效果,更面临水浸、潮湿和通风不畅之患,对保护极为不利。如果采用建筑物整体顶升的方法抬高建筑,不仅造价高,而且会丧失部分原址的价值和意义。

2.2改造后分布零散,历史环境完全丧失。

由于传统风貌建筑的分布比较分散,在城中村改造后将零星分布在现代高层建筑群中,完全丧失其周边原有的历史环境,有悖遗产保护的初衷。虽然周边高层建筑群可以做一些迁就、协调的设计,但高层与低层、新与旧之间的反差强烈,不可能再现传统风貌建筑的历史环境。

2.3单体建筑规模较小,难以充分利用。

东漖村内建筑遗产类型较少,以三间两廊的民居建筑居多。此类民居建筑单体规模较小,占地面积一般只有70~80m2,且分布零散,缺乏联系,难以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建筑遗产的重新利用。

3原址保护与迁移保护相结合的保护方式

原则上建筑遗产属不可移动的都应该进行原址保护。然而在城中村改造中常因客观原因难以实现原址保护。这种情况下,不得不考虑采用迁移保护的方式,将零散的、地标价值不高的传统风貌建筑迁移到适宜的地点加以保护利用。

迁移保护方式可以基本解决上述原址保护与开发建设之间的矛盾,但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建筑的遗产价值,技术处理不好的话甚至会使其变成“假古董”。因此,并不是城中村内所有建筑遗产都可以采取迁移保护的方式,需要根据建筑遗产价值的高低、特点和具体情况来选择原址保护或迁移保护的方式。通常优先采用原址保护,适当考虑迁移保护,最大限度保证遗产价值的完整性和改造工程的顺利进行。

在确定保护方式之前,应先对建筑遗产进行价值评估,判断其是否合适采用迁移保护。价值评估主要从城中村内建筑遗产自身的保护情况、历史风貌、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等方面进行判定并分成若干等级,等级越高越应采用原址保护的方式,反之则可考虑迁移保护。对历史价值较高的文物,或是具有较大意义的历史事件发生地、历史遗址等地理位置类的其他建筑遗产,应实施原址保护。名木古树迁移后往往难以保证存活,亦属原址保护对象范畴。而对于自身质量较差、历史价值较低但能反映一段时期历史风貌的建筑遗产,则可考虑采用迁移保护。

东漖村有两处文物建筑——郭氏大宗祠和北溪郭公祠,因两者在村中地位较高,选址讲究,整体保存完好,故应尽可能维持建筑现状并对其进行修缮和保护。除文物建筑外,村内建筑遗产还包括传统风貌建筑和若干传统老建筑,建筑类型以三间两廊民居为主,且都存在基本损毁和被改建的情况,价值相对较低,采用迁移的保护方式对遗产自身影响较小,迁移后集中保护可形成一定规模的传统风貌街区,有利于建筑遗产周边环境的重塑(图2~4)。

4迁移保护应划定重点保护部位

迁移的方法有整体迁移和拆迁两种类型,整体迁移工程量大,费用高且周期长,适合技术要求高或特别重要的建筑物。拆迁适用于技术要求不高和遗产价值不是很高的一般建筑,费用低、工期短,建筑物也得到比较全面的修缮,如广州小蓬仙馆。东漖村项目中的风貌建筑也采用的是拆迁的方式。然而在迁移的过程中难免会一定程度伤害到遗产自身,因此,实施迁移保护应采用特殊的技术手段保护其重点部位。

重点保护部位的划分是为了使复建建筑更具真实性,故凡是能反映传统建筑风貌及地域特色的部位都应属于重点保护部位的范畴,例如民居的山墙灰塑、墀头、檐口浮雕等装饰艺术部位和使用红砂岩、麻石等材料的功能性部位,分别从装饰题材和建筑选材上体现了岭南地区建筑的地域特色,应予以重点保护(图5)。

在技术上,被确定为重点保护的部位在拆迁时需采用整体搬迁的施工技术,避免将其切割划分成更小的迁移单元,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害。对于一些容易损坏的部位或构件,亦可把其附属部分纳入整体保护的范围,确保重点部位的完整性。如民居山墙灰塑的保护,应把灰塑及其背后的砖墙部分看作整体,一并搬迁。而其他必须分解搬迁的部分,分解边界与重点保留部位的保留边界间须留下足够的安全距离,确保重点保留对象得到完整保护。优先保护重点部位,其余能保尽保。

5结语

以东漖为代表的城中村改造项目中,遗产保护与开发建设的矛盾突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采用的保护方式。采用单一的原址保护方式或全部迁移保护皆非良策,将两者结合才是比较合理的出路。

应先对城中村的建筑进行摸查并做价值评估,优先采用原址保护,并结合迁移保护,针对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这样的保护方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不仅较大程度地保留了遗产的历史价值,也使城中村改造项目得以顺利进行。

在迁移保护中应划分重点保护部位并作出具有针对性的保护处理,最大限度地保证复建后建筑遗产价值的完整性。

猜你喜欢
原址保护方式城中村
南府原址新考
戏曲研究(2022年1期)2022-08-26 09:07:20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发达地区城中村改造困境与出路
今日农业(2021年8期)2021-07-28 05:56:14
特色城中村景观设计初探——以建荣村为例
现代园艺(2018年2期)2018-03-15 08:00:28
浅析农业植物品种保护方式的推广
2017年第四批农药企业原址更名备案名单
今日农药(2017年6期)2017-07-20 12:39:11
农业环境问题与保护方式探究
浅析联合国难民署对难民保护的方式及局限
存续与发展:我国城中村治理的路径探讨
市场周刊(2017年1期)2017-02-28 14:13:43
对影响电力电容器安全运行的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