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人之所罕至焉”一句中的“四疑”探析

2015-05-30 06:31罗耀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省略定语短语

罗耀

王安石在其《游褒禅山记》一文中感叹“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真挚恳切地指出治学要有一种严谨的态度,才可能获得真知。在教学这篇课文过程中,我和学生们也一直秉持着这种态度理解着文中的每一个句子,深究文意,慎辨语法,以确保文从字顺,上下谐和。

在读到“而人之所罕至焉”一句时,疑问产生了,学生们各抒己见,提出了各种理解:有人认为该译为“而人们很少到达的原因”,因为“所以”可解作“……的原因”,此处有可能省略“以”字,就用“所”字表原因;有人认为该译成“因而人们很少到达”,“而”字表因果;有人提出反对,认为“而”字该表转折,译为“可是”,并进一步补充说“焉”该作代词,“那里”之意,故整句话应译作“可是人们很少到达那里”。还有学生看到了“所罕至”的结构,认为此处要译成名词短语——很少到达的地方,于是整句话翻译为“而且人们很少到达的地方”。这时有学生提出疑义,那“之”字怎么解释?取消句子独立性吗?

课堂争论激烈起来,大家各执己见,争论点无外乎四个字的含义:而、之、所、焉。于是我把几种翻译均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同学们从语境和语法的角度逐个析疑排除,以探究最合适的解释。

这句话的上文是“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意思是:地方平坦并路程近,那么游玩的人就多;地势险峻并且路程远,到达的人就少。但世界上奇妙雄伟、瑰丽奇特、不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偏远的地方。从上下文连贯的方面看,学生们马上意识到“而人们很少到达的原因”这一解释很别扭,毕竟“而”字做不了判断词“是”;再从“所”字的意义与用法方面探究,学生查阅了古汉语字典,没有表原因一说,“所以”也没有省略“以”字的情况。就这样,第一种解释因其各种不合理性被排除了。

那么是不是该译为“因而人们很少到达”或“可是人们很少到达那里”呢?确实,“而”字在文言文中作连词可表因果、转折等,“焉”字在句末可作语气词或代词,从语法和句意连接上这两处的两种翻译都还过得去,只是一点,与上文“险以远,则至者少”一句有点重复,学生推测可能是强调。撇开这个,我提出疑问:“之”和“所”该作何解释?如果“之”是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那“所”字的解释在以上两种翻译中没有体现,它是不可能凭空忽略不译的。课堂上安静下来,大家实在找不出“所”字省略不译的理由。

于是大家不约而同把目光看向了最后一种解释:而且人们很少到达的地方。这种译法确实体现了“所”字结构的特点,即译成一个名词短语,“而”译成表递进的“而且”也有道理, “焉”成了句末语气词也有道理。但是“之”字呢?前面是个名词,后面是个名词短语,这不符合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语法原则呀?探究到这里,我知道学生解不出这个语法难题,于是告诉他们:“之”字可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为结构助词,可不译。王力先生在其编著的《古代汉语》一书中论述“所”字的用法时有这样一段话:“由于‘所字和动词结合以后组成的词组带有名词性,所以能够被定语所修饰。”例如在人教版新课改语文教材中就有“吾之所有”、“君之所知”、“须臾之所学”等等。因而王力先生的这段话非常明确的告诉我们,“之”是定语的标志。

这时学生又提出疑问,从语脉衔接上,这个翻译与上句的翻译连接起来,两个“……的地方”有些重复和别扭,我引导他们思考怎样符合语法规范地避免这种重复。经过讨论,他们找到了合并的方法,即将全句译为——但世界上奇妙雄伟、瑰丽奇特、不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偏远而且人们很少到达的地方。这样一来文脉通了,既解决了语法上的各种疑问,也从文意上避免了与上句的重复,从而也水到渠成地得出下文的结论“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一场讨论争辩结束了,同学们再读课文,又读到“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一句,终于深切地体味到了个中真谛。是呀,学而不思则罔,要廓清学习道路上的重重迷雾,拨云见月,探得真知,必须有深思慎取地严谨态度不可。

猜你喜欢
省略定语短语
偏旁省略异体字研究
被名字耽误的定语从句
英语定语从句跟踪练习
《健民短语》一则
中间的省略
省略
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