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孩子为他人着想?

2015-05-30 10:48肖军
莫愁·家教与成才 2015年6期
关键词:陪伴辅导原则

肖军

如何引导孩子为他人着想?

江苏如皋一读者来信咨询:儿子快4岁了,我发现孩子缺乏为他人着想的习惯,很担心他长大以后成为一个自私的人,请问我该如何引导孩子为他人着想呢?

答: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理论,2-7岁属于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处于社会的自我中心状态。他们已经能够区别自己和其它物体,但是还无法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只能以自我中心,从自己的角度观察和描述事物。因此,深信他人的想法一定与自己相同,不愿采纳与自己不一致的意见。这一特点并不能说明儿童的本性是自私的,而只是表明儿童思维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过渡性特点。随着人际交往的增加,这一现象会逐步得到改善。

您孩子的表现非常符合其年龄特征,很正常。不过,为防止孩子将来过分自私,你还要教孩子学会分享。唯有分享,能制约孩子的过分自私;唯有分享,才能促进孩子尽快走出社会交往中的自我中心。

当然,分享也不是没有原则的。分享是和他人的融合,但与人交往不仅需要融合,同时也需要保持自我的独立。其实,学会分享不仅是防止孩子过分自私的方法,还是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体现。具体要注意以下几点:

1.鼓励孩子多参与人际交往活动。比如让孩子邀请同学、伙伴到自己家里玩,也支持孩子到同学家玩等。

2.教孩子一些社交技巧。要教孩子说一些基本的礼貌用语,比如“谢谢”“对不起”之类;要教孩子学会使用身体语言,比如握手、拥抱等;还要注意培养孩子礼让的习惯,《弟子规》《三字经》中有一些好的礼让文化,家长可以甄选之后向孩子灌输并长期培养。

3.教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现在有不少孩子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显得很自私,其实是他们的控制能力太差。比如,孩子非常想要一个东西,这很正常。但是,一看见就过去抢,这就不正常了。家长平时可以用延迟满足的方式培养孩子控制欲望的能力。

家长要不要陪孩子写作业?

安徽合肥一读者来信咨询:我女儿上小学4年级,一直以来写作业都是有我们陪在旁边的,最近听有的家长说应该让孩子独立完成作业,家长不能陪,请问家长到底要不要陪孩子写作业呢?

答:老师教学有一句行话,叫“教是为了不教”。同样,家长“陪是为了不陪”。如果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建立起来,家长就完全撒手不管,那孩子的学习什么时候才能走向正轨呢?如果家长的陪伴不是以引导孩子独立完成作业为目标,那么,家长的陪伴就是一种禁锢——禁锢孩子的成长。

您的孩子已经上4年级了,完全应该独立完成作业了。但是,如果您忽然间放手,完全不陪她了,孩子就会无所适从,也不行。在此建议您用渐隐法进行过渡:

第一步,妈妈坐在旁边指导或监督女儿写作业;第二步,妈妈坐在同一房间看书或织毛衣;第三步,妈妈坐在同一房间但偶尔会离开;第四步,妈妈坐在同一房间但经常悄悄离开;第五步,妈妈在客厅或厨房做家务;第六步,女儿独自在房内学习。

说了如何不陪之后,我们再说一下如何陪。我认为,家长在辅导孩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亲子关系大于学习兴趣原则。家长在辅导孩子时,和孩子的关系一定要融洽。辅导孩子学习的时候,心情一定要放松和愉快,要感到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享受。否则,孩子本来已经产生的一点学习兴趣,也会因为亲子关系的紧张而消失殆尽。

2.学习兴趣大于学习习惯原则。这里不是说习惯不重要,而是要学会用兴趣来引导孩子的习惯。孩子没有学习兴趣的话,一味要求孩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只会事倍功半。

3.学习习惯和能力大于课本知识原则。现在有许多小学生在家里学习的时候存在着一些不良习惯,例如,一心二用、效率低下、书写不整洁、缺乏独立思考的解题能力等,这些学习习惯上的问题,家长都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家长适当的陪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会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编辑 吴忞忞 mwumin@qq.com

猜你喜欢
陪伴辅导原则
陪伴
“疫”路陪伴 架起“侨”梁,心“联”你我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