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淼榕
G
我有一位事业有成的朋友,叫老路。他告诉我,已经记不起童年时父母的谆谆教诲之言,却怎么也忘不了一些画面。
画面一:小学四年级时他一下子长大了,一改以往漫不经心的态度,很认真地看书学习,学期末他捧着三好学生奖状回到家,特意放在显眼的地方希望父母看到。那天父亲先回到家,他装作做作业,其实在观察父亲看到奖状后的反应。只见父亲的眉毛往上扬了扬,嘴角逐渐上翘。父亲走向他,用手掌摸了摸他的头发,拍了拍他的肩膀。他当时感觉心里甜滋滋的。
画面二:初二那年他迷上了打台球,有一天他以身体不适为由向老师告假去玩。因为父母一直没来找,他侥幸认为没被发现。回到家后,他觉得气氛有点怪,父母冷着脸不理会自己,顿时明白事情败露,心慌意乱。接着开始吃晚餐,本来坐在他身边的母亲、坐在他对面的父亲都坐远了,他食不甘味,如坐针毡,恨不得父母开口痛骂他一顿。最后他实在忍不住了,主动开口向父母认错,从此再不敢逃学。
画面三:高考那天一家人如往常一样愉快地用了早餐,父母一个字没提考试的事。特别的是,母亲并未止步于自家门口,而是将他送至楼下跟他道别,他迎视母亲的双眸,感受到了她内心满满的期待、鼓励和忐忑不安,那一刻他关照自己:绝不辜负父母的良苦用心。
我相信这些记忆之所以难以忘怀,是因为它们曾经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换句话说,这些无言教育效果显著。相比较而言,现在不少孩子最怕父母开口说话,那些以爱为名义的“念叨”“指责”“催促”,简直成了孩子心中可怕的魔咒,他们对此唯恐避之不及,哪里谈得上受到教育。因此,我觉得除了教会父母怎么说话孩子才会听之外,还应提醒父母重视非语言的力量,学会适当的少说甚至不说。
GG
有一个著名的沟通定律:沟通的效果=7%语言+38%语调+55%肢体语言,不管百分比是否确切,这至少意味着,当父母想对孩子施加某种影响,传递某种态度的时候,语言并非唯一的,也未必是最佳的渠道。语言沟通的特点是直截了当、清晰明确,父母通常觉得孩子心智发育不成熟,适合被反复告知和叮嘱,久而久之,父母练成了“念叨”“指责”“催促”三大魔咒。然而孩子真的那么懵懂无知吗?来看看下面两个例子。
有一对夫妻感情不和,他们尽量在孩子面前掩饰这一点,自以为天衣无缝,而年仅10岁的女儿却告诉我,她早就知情,只是装作不知道,为了不让父母难受。她甚至一针见血地指出:“我觉得爸爸妈妈虽然在一起很久了,但他们并不了解对方,所以经常争吵。”还有一个9岁的男孩特别调皮捣蛋,而且屡教不改,父母为此伤透脑筋。在一次分享活动中,他对母亲说:“妈妈,我知道自己经常给你们惹麻烦,我心里是不想的,可是控制不住,请你原谅我!”母亲听后当场落泪,她没想到孩子原来那么懂事。
事实上,孩子从幼儿园大班开始,就是很棒的行为观察者与理解者,远比父母所认为的更为敏锐,有些孩子称得上心如明镜。
既然如此,父母就该明白,总是“念叨”“指责”“催促”对孩子而言是太强的刺激,孩子也许会因为害怕、反感而服从,但是他们不可能从这样的语言教育中获得成长的养料,因为他们的内心对这样粗暴的教育采取“关闭”策略。所以聪明的父母善于让孩子先“打开”自己,再“施肥浇水”。调整对孩子说话的措辞和语调是必要的,而巧妙的运用肢体语言也是高明的父母必做的功课。
肢体语言主要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姿势与触摸、人际距离等。它所传递的是一种心理暗示,孩子需要通过观察和感受进行解码,继而开展自我教育。当他们做了“好事”时,解读父母的肢体语言对他们而言像一个好玩的游戏。
比如上文我的朋友老路,通过眉毛上扬、嘴角上翘这些表情捕捉到父亲喜悦的情绪,又从父亲摸头发、拍肩膀等动作领会到他对自己的肯定,于是幸福之情油然而生。快乐的高峰体验总会产生正向激励的作用,孩子将自动自发地通过努力再次获取。
而当孩子偷偷干了“坏事”时,破解父母的肢体语言就成了一种情绪上的折磨。父母摆冷脸、不理会、拉开身体距离,默默诉说着对孩子的气愤、失望、心寒,年幼的老路不堪承受,早早缴械投降。经历了一次比挨骂更难受的负面体验,孩子会狠狠地告诫自己:下不为例。
不难发现,无言教育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比如微笑、拥抱、拍肩、摸头代表赞许,皱眉、冷脸、沉默、远离代表不满。除此之外,肢体语言还可以恰如其分地传达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比如迎考当天老路从母亲送别的目光中读到的讯息。这样含蓄的表达给予了孩子中等程度的心理压力,最有利于现场运用。
GGG
无言教育首先基于我们对孩子情绪觉察能力的肯定,并且相信他们是一个有尊严的个体,可以做到自我改变。它建立在科学的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与积极的育儿信念之上,运用得法的话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认知水平较低而情绪感知能力较高。无言教育,特别是表情和身体的触摸具有适切性,避免了语言文字沟通的不对等。但正是由于这个阶段孩子情绪的高敏感性,他们很容易区分一个真诚或敷衍的拥抱。曾经有一位父亲很自豪地说自己每天都陪伴孩子,但孩子的回应是——“爸爸每天拿一张报纸坐在我旁边,从来都不管我在干嘛,这也叫陪我吗?”所以,父母在无言教育中一定要全心全意地投入,真心实意地表达。
到了小学中高年级,随着孩子认知能力的提升,认知与情绪发展更加平衡,他们的自尊意识越来越强烈。如果孩子犯了错,父母不打不骂,而是通过身体语言向孩子释放不满的信号,不但充分照顾到孩子的面子,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同时寄托了父母对他们的信任之情,有助于孩子建立较高的自我价值感。
最后需要强调的一点,无言教育属于高段位的教育方式,父母不可生搬硬套或随手拈来,而应该先修习“内功”。比如,你看到孩子做了让人生气的事,第一反应是厉声训斥。但是你得忍住,调控好愤怒的情绪,保持冷静的头脑,考虑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内功”练到这个份上,你才有机会运用无言教育。
(作者系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博士,10年家庭教育从业经验。)编辑 朱璐 zhulu8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