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会 魏巍
纸质文学和网络文学二者不应是平行或对立的关系,而应当在发展过程中彼此接受并吸纳对方的优点,取长补短,以此实现融合互动。目前这种互动交流更多的停留在外在形式方面,尚未真正渗透作品创作层面,纸质文学和网络文学实现真正的互动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网络文学是依托于网络而产生的文学类型。网络文学与纸质文学的区别主要在于作品的“生产”环节是依赖于联网后互动的网络,还是非互动的纸或书写软件。纸质文学的创作过程靠笔、纸或者电脑上的word等书写文档软件完成,而网络文学的创作过程则在能够即时互动的互联网上进行。
一、生产介质不同导致的类型差异
纸质文学与网络文学因“生产”介质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纸质文学因其固态化而对写作者提出了较高要求。文学作品一旦进入纸质出版便意味着作者将不能对其做任何修改,也意味着作品将要受到专业评论者和普通读者的评论,并可能会被某些读者收藏,在不同的时间里反复查阅品读。因此,纸质文学作者必须对作品保持着严谨而负责的态度,从作品的整体构思到语言词汇的选用,都要经过精心思考打磨。有些作者在作品完稿后,还要进行多遍修改,最大可能地追求作品的完美。如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后的成果,海明威《永别了,武器》的最后一页修改了39次。作为文学守门员的编辑,在拿到作家的稿子后,进行细致的审阅,并将审阅意见与作家沟通。作家根据审阅意见再次修改作品,经过上述复杂的道道工序与漫长的修改周期后,作品才得以出版面世。因此,纸质图书从构思创作到最终出版往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贾平凹的《古炉》创作了4年,张炜的《你在高原》耗费了20多年的时间,而歌德的《浮士德》创作时间长达60年。因此,纸质文学作品的作家和编辑致力于为读者贡献尽可能成熟的作品。
与之相比,网络文学对作者水准和作品质量的要求没有这么高。网络文学作者大都签约于文学网站,其创作呈现出即时性,其作品发表形式呈段落式。也就是说,网络文学作者定期更新自己的作品,读者以追读的方式定期阅读。为了使读者持续关注作品,网站规定签约作者必须在距离上次更新不长的时间内进行再次更新,而这期间,作者必须争分夺秒地创作,才能保证作品如期上传。因此,网络文学作者被称为“码字民工”“码字机器”。“网络文学有个特点,就是每天必须要更新,1万字都很正常。这在一般人看来相当辛苦,而只有维持更新率才能继续吸引网友阅读,一天不更新,网友就会抗议,甚至抛弃你。一些顶尖的作者一年可以写上500万字,而100万字则是基本的入场标准。”[1]在这样的创作环境下,网络作者追求写作的速度和进度,没有时间回顾自己的作品,更无暇反复修改,作品的总体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在作品张贴发表后,网络文学作者可以随时利用网络的便利编辑功能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复制、粘贴甚至删除,因此,网络文学作者对作品的态度远不及纸质文学作家那样严谨。当然,网络文学也有优点,鲜活富有生命的网络用语、作者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制造悬念的能力等使其拥有广泛的读者。
面对网络文学的兴起,纸质文学作家和批评家最初对此持冷漠的态度。当网络文学发展成一股强势的文学力量并对传统文学产生强烈冲击时,纸质作家和批评家开始关注该文学新类型,并站在传统文学价值立场的角度对网络文学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评判,大部分纸质作家和评论家认为网络文学存在较多质量问题,难以与纸质文学相提并论,并对网络文学表现出轻视和排斥。
二、形式上的靠拢与交流
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与日臻成熟,传统文学界对网络文学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在某种程度上认可了网络文学的地位,并主动向网络文学伸出“橄榄枝”,这对渴望得到传统文学界认可的网络文学作者而言无疑是难得的机会。
传统文学对网络文学的接纳主要表现在传统纸质文学对网络媒介的认可,作协等传统文学机构对网络作家的培育,传统文学批评家、机构及文学评奖对网络作品的肯定等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当代诸多知名作家如王安忆、严歌苓、苏童、余华等与网站签约,将自己的作品授权网络刊发,表现了他们对网络这一传播媒介的信任。
其次,在网络文学作者培育方面,中国作协包括鲁迅文学院对网络文学作者的接纳和培育,则真正表明了传统文学对网络文学的某种认同。以往作协吸纳的会员都是传统纸质文学创作者,在网络文学的兴起阶段,作协表现出较为淡漠的态度,加入作协只是网络文学作者一厢情愿的梦想。与网络作品的纸质出版相比,进入作协,可以说是网络文学作者的更高追求。作协是中国文坛的殿堂,对网络文学作者而言,登上这处殿堂意味着自己的作品得到了主流文坛的认可,意味着文学梦的真正实现。因此,能否进入作协成为权衡网络文学作品认可度的标准之一。随着网络文学自身的日臻成熟完善,作协对网络文学表现出宽容的态度。21世纪以来,各地作协及中国作协纷纷表示愿意接纳网络文学作者。目前,唐家三少、当年明月、烟雨江南、酒徒等网络文学作者加入了中国作协,还有更多的网络文学作者被吸纳到各地的作协中,实现了主流作家群体和网络作家群体的融合。为了进一步倡导传统纸质文学作家与网络文学作者交流互助,中国作协自2011年起举办“结对交友”活动,建构二者交流的空间与平台。而为了提高网络文学作者的创作水平,中国作协鲁迅研究院于2009年起举办网络作家培训班,采取专家授课、评论家与网络文学作者对话等方式交流对话。
最后,在网络文学作品评价方面,传统文学批评家近些年对网络文学表现出肯定的态度。评论家邵燕君呼吁建立网络文学评价机制,并预言“十年之后,中国当代文学的主流很可能将是网络文学,并不是出于媒介崇拜,而是认为这里有活的文学机制和新的文学样式 ”[2] 。近几年的文学评奖也将网络文学纳入评奖范围内,如鲁迅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等。虽然网络文学作品在评奖作品中占的比例不高,甚至被全部淘汰,但是网络文学作品与传统纸质文学作品被放置于同样的奖项中进行评选,这本身就是对网络文学的褒奖和肯定。此外,中国作协于2012年组织了首次网络文学作品研讨会,通过专家点评、网络作者发表感言等环节对网络文学作品进行集中探讨,对网络文学创作的得失进行专业的评价。
网络文学走向传统纸质文学的趋势主要表现在网络文学作品的纸质出版上。网络文学作品强大的读者群吸引了纸质出版机构的目光,各大出版社将目光放在点击率高且具有市场潜力的网络文学作品上,通过点击率考察作品的受欢迎程度,以此获得畅销的保障。目前,在网络上知名度较高的小说大都获得出版社的垂青,并已纸质出版,如《鬼吹灯》《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诛仙》等作品。这些作品一经纸质出版,立即成为畅销书,出版社为此获得良好收益。此外,网络文学高速的写作速度要求令作者不堪重负,而且有些网络文学作者对不能被称为“作家”颇感遗憾。“在大多数网络写手看来,只有出版纸质书,才容易引起主流文学圈的关注。为此,只要是被出版商关注的作品,多数网络写手都不惜修改大纲、压缩字数,宁肯失去网上赚钱的机会,也选择出版。”[3]网络文学作者对传统作家身份的渴望使其携带作品走向了纸质出版。因此,网络文学的纸质出版为出版社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满足了绝大部分网络文学作者想当传统文学作家的诉求。可以说,网络小说的纸质出版使出版社和作者实现了双赢。
三、创作本身互动融合的欠缺
由上所述,纸质文学与网络文学目前已经展现出相互接纳的趋势,尤其是传统主流文学对网络文学的肯定,更是成为二者融合互动的催化剂。但是,以上互动交流仅仅限于外在形式方面,网络文学作者加入作协是作者身份的改变,网络文学作品被纳入文学评奖和传统批评家的视野是作品地位和评价的变换,网络文学走向纸质出版是作品传播载体的转变,而这些大都属于文学作品之外的互动,较少涉及网络文学创作本身。因此,纸质文学与网络文学应进一步在作品创作方面真正实现互动交流。
一方面,传统纸质文学作家应正视网络文学的存在。传统纸质文学作家应以宽容客观的态度评论网络文学,不能存在谈及网络文学必批评排斥的偏见。此外,还应关注网络文学鲜活的语言表达和大胆的想象力等创作优势,并在适当的时候予以借鉴,增强传统纸质文学的创作活力。目前,有一些传统纸质文学作家在作品中主动融合网络文学的某些特点,如余华小说《第七天》的素材源于网络,作品的某些句子也带有网络语言的特征,但是由于作者并未处理好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之间的融合关系,致使该作品并未成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因此,传统纸质文学应当放下高姿态,以平等交流的心态肯定网络文学的优点,增强传统纸质文学的时代感并扩展文学表现力。
另一方面,网络文学应吸取学习传统纸质文学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和高素质的文学创作能力,以此矫正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网络文学作者应学习传统纸质文学作家对创作的严谨态度,在“现写现卖”的片段式创作过程中,摈弃碎片式拼贴的创作惯性,对作品的整体构架有一个完整的概念,从而创作出自成体系的作品。网络文学作者还应提升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和作品品位,提高文学修养。网络文学质量参差不齐,很多作品缺少基本的文学素养,遭到传统纸质文学作家的批评。刘震云在谈及网络文学质量时表示:“我也经常看发表在网络上的作品,有的不仅文学性不强,错别字也很多,一个首页要没有10多个错字就不是首页,还有的连句法也不通。从文字到文学,我觉得还差23公里。”[4]因此,对作品进行反复阅读和修改应是所有写作者包括传统纸质文学作家和网络文学作者的重要职责,而网络文学作者在此方面应当向传统纸质文学作家看齐。
此外,网络文学格调品位不高,也是其存在的重要问题。网络文学既然被冠以“文学”之名,就应当依靠作品的文学魅力吸引读者,而不是靠大胆露骨的描写和刻意制造的噱头、悬念等吸引读者眼球。目前,有些网络文学作者在创作方面主动向传统纸质文学靠拢,作品质量比一般的网络文学作品略高一筹。如评论家白烨在阅读杨蓥莹的网络小说《凝暮颜》时,认为这部作品存在着传统纸质文学的影子,并认为杨蓥莹是一位有潜力、有实力的创作者:“看完以后,感觉作者的写作在网络文学里面是靠近传统的,类型化写作的网络小说特征并不明显。还有一个是,她的作品在多时空的形式中有着丰厚、丰盈的内蕴,这些都超出了她的年龄应有的程度……她的潜力在于她在这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直接与间接生活体验的丰富性,她的实力在于她把握复杂现象、处理难度问题的一定能力。”[5]但是,这样的网络文学创作并没有构成主流,大部分网络文学依旧不成熟,亟须向传统纸质文学吸取养分。
总体而言,纸质文学和网络文学当下成为并行于文坛的两股文学力量,二者不应是平行或对立的关系,而应当在发展过程中彼此接受并吸纳对方的优点,取长补短,以此实现融合互动。目前这种互动交流更多地停留在外在形式方面,尚未真正渗透作品创作层面,纸质文学和网络文学实现真正的互动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1] 方力. 为点击量,开足马力写写写 [N]. 西安晚报,2010-04-12.
[2] 邵燕君. 面对网络文学:学院派的态度和方法[J] . 南方文坛,2011(6):17.
[3] 翟丙军. 网络写手:我赚钱,但不快乐[N]. 半岛晨报,2009-09-11.
[4] 林芳. 刘震云批评网络文学:从文字到文学还差23公里[N]. 广州日报,2008-07-07.
[5] 白烨. 靠近传统文学的网络小说写作[N]. 中国青年作家报,2011-07-15 .
[作者单位:天津理工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本文系2014年天津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新媒介时代的文学艺术生产机制研究”(项目号:A14068)研究成果之一;天津理工大学教改课题阶段成果(项目号:YB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