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华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这就非常明白地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怎样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学习中发挥自身的潜能和优势,真正地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本领呢?本人结合几年教学实践,谈谈对高中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几点看法。
一、培养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要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语文课程资源基本特点之一是多样性。有文字的、实物的,有显形的、隐形的,有来自自然界的,也有来自社会的。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从网上查询各种信息,并交流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利用“在线语文教育”、“空中课堂”等形式,在多媒体、网络背景下实施自主学习。源自课外的社会生活资源,一旦语文教学与之接上了轨,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喜闻乐见,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文兴趣。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要创设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往往处于被动状态,这是值得反思、必须加以改变的。语文是一门以触动人的心灵世界而影响人、培养人的学科,要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作为教师,就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怀每个学生的心路历程,尊重每个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自我感受和思考。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要少一些干预,多一些指导,多一些鼓励,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营造和谐民主的气氛。
二、言传身教,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
语文学习要讲究方法,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取得好的效果。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主要有如下三种方式:一是示范点拨。教师给学生做出科学学习方法的示范,使学生通过观摩示范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如学习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教师就可以将自己读过的书呈现给学生,行间字旁标画了不同的符号,如在行下画直线,表示值得注意,画曲线表示重要,在旁边画“×”表示错误,画“?”表示疑问,画“!”表示赞同,在空白处写了自己的理解。并就自己读过的书所标画的内容进行解释,还可以介绍一下这样读书的好处。这些做法自然起到了示范作用,学生也由此学到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方法。二是领悟自得。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本身作为认识和思考的对象,反思自己的思维方法、学习进程,从而达到在学习实践中“悟”出学法。三是交流中获得。指教师引导学生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利用学生交流时的闪光点,引导学生尝试的学习方法。
三、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需要经历一个从他主到自主的发展过程。从最初完全依赖教师、父母的指导逐渐过渡到自己独立思考学习活动,能力的获得遵循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这也意味着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活动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耐心细致的帮助与引导。学生“学而得法”源于教师“导之有方”。教师的这种“指导”就是编导、引导、疏导、辅导,就是导读、导写、导听、导说、导思。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动嘴、动手、动脑、动情,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一)课前自主定向
在课堂教学之前,首先要结合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立足于整个教学单元,让学生对学习的目标、方法和过程及课文的重点难点有大概的认识。除此之外,教师要作必要的指引让学生自主地确定他们自己的学习目标,让他们从自身特点出发自主定向。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参与指导,帮助学生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获得什么。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情境之中。而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借助教师的提示以及和文本相关的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初步感知文本,并在感知的过程中逐步明确目标。如教学《荷塘月色》,学生可以将语言描写作为学习重点,也可以将写作方法或观祭角度等作为学习重点。在学生自主确定学习重点之后,主动提出疑难问题,并初步解决问题。
(二)课堂自主参与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并创设能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的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教学《雷雨》,可采用复述故事情节,分角色朗读参与表演,重设人物命运等方法,让学生根据不同的需要,自选参与方式,融入到对课文内容的切入和感悟中。人人参与将使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得到有效激发,通过有效地“感知、体验、参与”使学生更好地展现自我,发展自我。这也真正体现了教师把学生看成是平等和有个性的学习者的理念。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地发展,学习能力都得到更大程度地提高,从而形成学生积极参与的语文课堂自主学习氛围。
(三)课外自主读写
叶圣陶说过:“课文无非是例子。”是的,课文只是教学的例子罢了,学生如果只利用课堂时间学习语文或只停留在课本知识上是永远不够的,是永远也学不好语文的,要真正学好语文,功夫在课外。因此语文教师应大力培养学生课外自主读写的习惯。
1、养成“看”的习惯。教师应该要求学生除了多看书、看好书,还要看人、看社会,说得准确些就是“观察”,即“观察生活、观察社会。”课余时间,要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看中外名著、看古今哲学:看报刊杂志、看电视新闻、看《东方时空》《百家讲坛》《艺术人生》等。学生也要养成观察生活、观察社会的习惯。社会是一部百科丛书,是一本鲜活的教材,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和千奇百怪的事情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世事洞明皆学问”,只要读懂它,则会增长无穷的知识!
2、养成“写”的习惯。主要是指文字语言的表达,也是语文能力的深层展示。课余生活要养成勤动笔的习惯。首先要养成勤摘抄优美的词句的习惯,注意词汇的积累。记住,抄也可以写出脍炙人口的文章。其次,养成勤写文章的习惯。可以写片段,也可以整篇;可以议论,也可以抒情;可以写真人真事,也可以想象夸张……总之,只要养成“写”的习惯,就会下笔如有神。
3、养成“评”的习惯。“评”是更高要求的写。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的能力。高中的学生面对每一件事、每一种现象、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因此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这种兴趣和能力,特别是对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的鉴赏,哪怕点评只有简单的一二句,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千萬别扼杀其积极性。总之,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的券趣对促进语文水平的提高会起到巨大的作用。
总之,时代呼唤教育改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未来的文盲下过这样的定义:未的文盲不是不会读不会写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写的人。二十一世纪的人才,要有知识,更重要是会自己动手获得知识,不是只会吃现成的“鱼”。而是要掌握“渔”的方法。学生也只有养成手、口、脑并用,掌握自主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语文成绩和自身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