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强
【摘 要】 《临证指南医案》是记载叶天士临床经验的一本重要著作,其中《泄泻》篇对泄泻有较为详细的论述。从叶氏经验看,泄泻四季皆可发病,湿邪是主要致病因素,病位主要在脾胃,与其他脏腑密切相关。其论治宗仲景东垣经验,注意四时、体质因素,重视预防调护,治法方药记载颇有特色。
【关键词】 泄泻;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泄泻》;学术经验
【中图分类号】R249.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1-0025-02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要症状的病证[1]。首见于《内经》,有鹜溏、飧泄、濡泄、洞泄、注下、后泄等病名。清代医家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泄泻》(以下简称《泄泻》)中载有75则医案,94首方剂,有着较为系统的论治方法,现将叶氏论治泄泻经验介绍如下。
1 四时皆可发病,夏多见
《泄泻》中每个季节皆有发病,如王案“自春徂冬泻白积,至今腹痛,小水不利”;温案“长夏湿胜为泻,腹鸣溺少”;高案“经来腹膨,脐脊酸垂,自秋季泄泻不已,脘痞妨食”;陶案“病由春木正旺,中焦受克,先泄泻,继以腹痛,小便不利,食不思纳”等论述了一年四季的发病情况。然纵观医案,长夏最为多见,皆因长夏为脾主湿,《内经》云:“湿多成五泄也”。
2 湿邪是主因
在《泄泻》中有超过一半的病案都是湿邪(或兼湿邪)引起的。风雨雾露、瓜果水寒之湿,易伤脾胃,脾胃运化失职,饮食留滞生湿,所成之湿又易反伤脾胃,使清阳不升,而致泄泻,《内经》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是也。如某案“雨湿凉气,乘于脾胃,泄泻之后,腹膨减食”;薛案“水谷湿邪内着,脾气不和,腹膨不饥,便溏,四肢酸痹”。又湿邪每易与其他病邪相兼为病,叶氏认为有寒湿,湿热,暑湿之分,具体表现如下:寒湿型:王案“自春徂冬,泻白积,至今腹痛,小水不利,想食物非宜,脾胃水寒偏注大肠”。湿热型:可见腹痛泄泻,泻下不爽,黏腻滞下,小便不利,脉缓大。暑湿型:某案“秋暑秽浊,气从吸入,寒热如疟,上咳痰,下洞泄,三焦蔓延,小水短赤”。
3 病位首失在脾胃,与其他脏腑密切相关
脾者,后天之本,运化水谷津液;胃者,水谷之海,腐熟受盛化物。脾胃和则大便正常,脾胃失职泄泻由生。《泄泻》中绝大多数泄泻与脾胃有关,脾胃失其所司,虽原因不同,表现各异,然结果皆可致泄泻。叶氏论述到的与脾胃相关的泄泻,有10种证型。即脾胃虚弱型:郁案“经营劳心,纳食违时,饥饱劳伤,脾胃受病,脾失运化,夜属阴晦,至天明洞泻粘腻,食物不喜,脾弱,恶食柔浊之味”谈到饮食不调、劳倦过度导致脾胃虚弱引发的泄泻;脾胃阳虚型:吴案“阳虚恶寒,恶心吞酸,泄泻,乃年力已衰,更饮酒中虚,治法必以脾胃扶阳”说到了脾胃阳虚导致的泄泻;脾胃不和型:赵案“晨泄难忍,临晚稍可宁耐,易饥善食,仍不易消磨,其故在乎脾胃阴阳不和也”是脾胃不和之泄泻;湿郁脾阳型:程案“湿郁脾阳,腹满,肢冷泄泻”述及湿邪郁遏脾阳造成的泄泻;肝犯脾胃型:徐案“自春季胸胁肌腠,以及腹中疼痛,从治肝小愈,腹鸣泄泻不止,久风飧泄”介绍了肝犯脾胃之泄泻;脾气不和型:薛案“水谷湿邪内着,脾气不和,腹膨不饥,便溏,四肢酸痹”讨论了水谷湿邪内着导致脾气不和所引发的泄泻;胆郁伤脾型:某案“脉右弦,腹膨鸣响痛泻,半年不痊,此少阳木火郁伤脾土,久则浮肿胀满”记录了胆郁伤脾之泄泻;脾肾阳虚型:僧案“瘕泄一年,食减腹鸣属脾肾阳衰,近腹中微痛”论述了脾肾阳衰型泄泻;湿郁胃肠型:陈案“脉缓大,腹痛泄泻,小溲不利,此水谷内因之湿,郁蒸肠胃,致清浊不分”谈到了水谷之湿郁蒸肠胃导致的泄泻;寒凝胃阳型:吴案“寒凝胃阳。腹痛泄泻”记述了寒凝胃阳所致泄泻。
从上述证型不难看出,无论哪种证型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脾胃的功能病机,从而出现泄泻的表现,因此脾失健胃失和是非常重要的病机。
4 论治显功力
4.1 承仲景东垣经验 《泄泻》中2次明确提到运用仲景经验,如李案“脉沉,形寒,腰髀牵强,腹鸣,有形上下攻触,每晨必泻,经水百日一至,仿仲景意,茯苓、炮淡干姜、生于术、肉桂 ”。本案中脾阳不足,健运失职,则湿滞而为痰为饮,痰饮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停于腹部,则见腹鸣,有形之邪上下攻触。形寒,腰髀牵强,泄泻脉沉皆为中阳不足痰饮内停之征。 叶氏使用张仲景苓桂术甘汤治疗本案诸证,辨证准确。
《泄泻》中5处提到运用东垣经验,如黄案“久泻兼发疮痍,是湿胜热郁,苦寒必佐风药,合乎东垣脾宜升,胃宜降之旨”。叶氏本案遵照东垣脾宜升,胃宜降经验处方,药用人参、川连、黄柏、广皮、炙草、生于术、羌活、防风、升麻、柴胡、神曲、麦芽,其中川连、黄柏、广皮主降,升麻、柴胡主升,升降并用,相得益彰。
4.2 顺四时施治 《泄泻》用药注意四时气候的不同,如温案“是夏秋调摄最宜加意,拟夏秋应用方备采”。叶案“正当土旺入夏,脾胃主气,此湿热内淫,由乎脾肾日伤……若再延绵月余,夏至阴生,便难力挽矣”。叶案“久病入夏,正脾胃司令时候,脾脏宜补则健,胃腑宜疏自清,扶正气,驱湿热,乃消补兼施治去”。王案“夏三月脾胃主候,宜从中治”。席案“夏季脾胃主令,尤宜淡薄,药以通阳为先,平时脾肾两治”。
4.3 重体质因素 《泄泻》多案中强调体质情况,根据体质施以适当的治法,如金案“冲年遗恙,先天最薄,夏秋疟伤,食少不运,痞胀溏泻,都是脾胃因病致虚,当薄味调和,进治中法”。对于先天禀赋不足的患者,予以治中法补后天之本。某案“脉沉缓,肌肉丰盛,是水土禀质,阳气少于营运,水谷聚湿,布及经络,下焦每有重着筋痛,食稍不运,便易泄泻,经水色淡,水湿交混,总以太阴脾脏调理”对于水土体质的患者,以调理脾脏为主。
4.4 注意预防调护 《泄泻》温案“是夏秋调摄最宜加意,拟夏秋应用方备采。天暖气蒸,南方最有中痧痞胀诸恙,未受病前,心怀疑虑,即饮芳香正气之属。毋令邪入为第一义”。在未受病前,服用芳香正气之药,体现了预防调护的思想。蔡案“气短少续为虚,近日腹中不和,泄泻暑伤,先以清暑和脾,预防滞下”。暑伤泄泻之后,清暑和脾,预防滞下,内含已病防变之意。
4.5 治法新颖独到 《泄泻》中湿邪为泄泻主要致病因素,脾胃既可生湿,亦可化湿,故叶氏重视脾胃功能,提出“脾脏宜补则健,胃腑宜疏自清”的观点;肝、肾对泄泻的影响亦不可忽视,叶氏提出“甘以理脾,酸以制肝”,“久泻无不伤肾,久泻必从脾肾”的治法原则,对指导临床诊疗很有启迪。
4.6 用药灵活多变 《泄泻》案中,叶氏用药匠心独运,具体体现在剂型的运用与药物的选用和炮制上。剂型选择上,有丸剂、散剂,有丸散合用;药物选择上,同一味药物不同情况下选用不同部位,如茯苓、茯苓皮、藿香、藿香梗;炮制选择上,同一味药不同情形下使用不同的炮制方法,仅姜就有炮姜、生姜、干姜、淡干姜、炮姜灰、煨姜、姜灰、炮淡干姜、姜汁、炒黄干姜等十余种,心思之精细,辨证之准确,境界之高深,可见一斑。
叶天士对于泄泻的临床诊治经验丰富,涉及面广,代表性强,基本涵盖了临床常见泄泻类型。艺治法、方药完备,见解独到,对其认真研究,仔细推敲,对指导临床实践意义颇大。
参考文献
[1]张伯礼,薛博瑜.中医内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79.
[2]叶天士.中医临床必读丛书 临证指南医案[M].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98-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