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其六朝园林是中国园林史上重要的一笔,这些可贵的园林美学精神对城市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南京的六朝园林大致可以按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和寺庙园林来区分,不同类型的园林承载了不同的文化精神和美学内涵,研究六朝园林的美学精神,对提高南京城市形象、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都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六朝园林;园林美学;城市建设
随着城市发展带来的诸多问题,我们已经认识到城市的发展不是简单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进步也不是简单的技术进步,而是物质与精神的共同提高,才符合社会正常的发展规律,才能构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城市同样有城市的精神命脉,即城市因不同的地理、历史等因素而形成的特有的文化现象,我们把它称作城市的文脉。“文脉”建设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发展水平的精神意义上的体现。
南京是一个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城。六朝古都,明初都城,民国总统府所在地,它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六朝文化是南京地方文化的一大特色,南京的六朝园林在中国园林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主要遗迹有栖霞寺、玄武湖、鸡鸣寺、北极阁等。目前,关于论述南京六朝园林的文章,大多是旅游开发等方面的价值研究,较少涉及到园林美学方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美学与当时思想发展息息相关,在中国传统士人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造就了当时的园林美学发展承前启后的特征。据历史文献资料和尚存的园林遗址,南京的六朝园林大致可以按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和寺庙园林来区分,不同类型的园林承载了不同的文化精神和美学内涵。
一、贵族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氏族兴盛,促进了私家园林的兴建,而士人阶层对园林的审美取向直接影响了贵族经营私家园林营造的标准。南北朝特殊的政治格局,最终导致了社会上两个极端的出现,一个是“士”阶层的玩世不恭,一个是统治阶级的贪婪奢侈。知识分子在肉体上追求放荡不羁,精神上则追求麻痹解脱。他们将精神寄托于远离世事尘嚣的自然山川,大自然所渗透的悠远的哲学意味和生命精神,正应了传统美学思想中所追求的“天人合一”思想。对自然的眷顾受时空条件的限制,无论士大夫还是贵族王侯都热衷于营造第二自然——园林,在园林中体味城市山林的隐逸趣味,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家造园开始兴盛起来。这个时期的私家园林在文献上有大量记载:“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谢安)又于土山营墅,楼馆林竹甚盛,每携中外子侄往来游集,肴馔亦屡费百金,世颇以此讥焉,而安殊不以屑意。”[1]可见带有文人士大夫阶层审美趣味的私家园林此时应运而生,民间造园成风,名士爱园成癖。
皇亲贵胄经营的私家园林在造园形式上迥异于阶层所好的园林,但是在审美精神上却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大官僚张伦的宅园:“斋宇光丽,服玩精奇,车马出入,逾于邦君。园林山池之美,诸王莫及。伦造景阳山,有若自然。其中重岩复岭,嵚崟相属,深蹊洞壑,逦迤连接。高林巨树,足使日月蔽亏;悬葛垂萝,能令风烟出入。崎岖石路,似壅而通;峥嵘涧道,盘纡复直。是以山情野兴之士,游以忘归。”[2]
贵戚所经营的私家园林,在营造手段上不惜花重金,“斋宇光丽,服玩精奇”,使自然景象如真似幻,这是贵族对自然占有欲的放纵的表现,也更是为了满足其奢侈的生活以及争奇斗富的需要。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其华丽的形式背后,如同士人一样,因命运不测、政局跌宕将空虚的情感寄托于山山水水。
南方的贵戚经营的私家园林文献中也有大量相似记载:
茹法亮,吴兴武康人也……法亮、文度并势倾天下……广开宅宇,杉斋光丽,与延昌殿相埒。延昌殿,武帝中斋也。宅后为鱼池钓台,土山楼馆,长廊将一里。竹林花药之美,公家苑囿所不能及(《南史·卷七十七》)。[3]
广陵城旧有高楼,湛之更加修整。南望钟山,城北有陂泽,水物丰盛。湛之更起风亭、月观,吹台、琴室,果竹繁茂,花药成行,招集文士,尽游玩之适,一时之盛也(《宋书·卷七十一列传》)。[4]
南齐的文惠太子开拓的私园玄圃是南京私家园林的代表之作,玄圃在造园形式上虽然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所好之园林有很大区别,但是在审美趣味上与士人阶层却有着一致性,都将自然作为审美主体。
玄圃在建成之时,为了遮蔽园内的奇珍异宝,建起了高高的屏障,足以让人推想到当年园内的绚丽景象。玄圃现为南京玄武湖景区内的一部分,它已经不再专为个人服务,而是城市居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南京的皇家园林,在规模上都不太大,但是设计规划得比较精致,内容也十分豪华。比较著名的是“华林园”和“乐游园”。华林园是大内御苑,包括鸡笼山的大部分,始建于东吴,东晋时已经初具规模。《世说新语》记载简文帝入华林园谓左右:“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密,便有濠濮间想也。”到刘宋时又大加扩建,殿堂林立,花木繁茂。乐游园在华林园的东面,北临玄武湖,又叫北苑,始建于刘宋年间,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可以远眺钟山之景。此时的皇家园林尚未摆脱前朝园林的神秘色彩,依然具有求神拜仙的象征意味,但是同时也受到了世俗审美观念的影响,比如刘宋时期华林园中建有模仿市井的店铺街道。
二、寺观园林
南京的寺观园林展现的是汉化后的佛家美学思想,既突出了宗教情感,又兼顾了世俗审美需要。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魏晋南北朝,深受社会条件的影响,同道教一起得到了极大发展。佛道两家在发展的过程中既相互排斥又互相吸收借鉴,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的格局,从认识论上讲它们又是一致的,只不过因不同的教义而吸引着不同的信众。佛道两家思想的融合最终产生了玄学,寺观园林在某种程度上即体现了玄学的美学精神。
我们可以从寺观园林的造园形式和园林选址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寺观园林与贵族经营的私家园林有密切的关系。寺本来是政治机构,最初被用来存放佛经,后变成佛教建筑专用名词。寺观建筑在中国呈现出完全不同于印度的,且更加符合中国传统审美习惯的建筑形象。关于寺观的来源,文献上多有关于“舍宅为寺”的记载,也有僧道另行选址建造的。据史料记载,鸡鸣寺前身即为官府宅第,后捐为寺庙。私家园林变成了佛教寺观之后依然保存了原有的园林形式,同时寺观园林也接受了私家园林所带来的幽美闲逸、超然物外的美学精神。
寺观园林的选址多为风景优美之地,这其中必然受到当时的美学思潮的影响。无论是城市内部的寺观园林,还是郊外,闹中取静、风景幽美之地是寺观建址的首选。僧道们对寺观的选址不仅考虑到宗教活动的需要,其实他们更多地像知识阶层的隐人雅士一样,热爱自然山水,僧人出世如同“高士”隐遁山林一样,在审美意识上带有几分相似。《世说新语》记载:“康僧渊在豫章,去郭数十里立精舍。旁连岭,带长川,芳林列于轩庭,清流激于堂宇。乃闲居研讲,希心理味。”[1]
寺观园林对选址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与世俗的审美要求相契合,寺观园林在成为自然山水点缀的同时,也成为了散发着时代美学精神的世俗审美对象。
三、南京六朝园林美学的现实意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思想史上一个大放异彩的时期,各种文学艺术竞相发展,美学思想方面也出现新的思潮新的概念。中国古典园林在这个时期得到重要的转型。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其园林文化在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史上有重要的一笔,值得我们去研究。南京六朝园林美学意义主要有:
(一)南北朝时期南京的园林发展已经出现了私家园林,这不能不说是受了以自然美为核心的时代美学思想的影响,在造园方法和造园立意上都有了新的探索,给中国园林美学史添上了极具意义的一章。皇家园林不同于私家园林,表现出规模较大、造园手段依然保守的特征。适宜自然的隐逸美学思想在这个时期成为一种新的生活风尚,自然山川成为园林模仿的新题材,使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有了新气息。这种气息在后世更渗透到艺术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南京的寺观园林,以私人府邸为基本样式,发展出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园林建筑,使玄学的美学精神得到充分地发挥和体现。佛道结合形成新的美学精神,也即玄学的出现开了一代新风,影响了不仅一代的社会思潮。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晚唐诗人杜牧的一首《江南春》唱尽了六朝古都烟雨迷蒙的撩人春色,把我们带入到南朝幽邃的城市意境中去,一缕缕一丝丝,情意绵长,回味无穷。这种对传统园林描写传达出的审美精神,正是疗治当前社会浮躁紧张情绪的一剂良药。“南京在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城市现代化的过程中要发扬自己的历史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六朝文化”[6],六朝园林美学精神,是六朝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深入的挖掘发挥有着积极的意义。南京城市景观设计师、决策人应从根本上理解六朝园林文化,并将六朝园林美学价值合理运用于城市建设作品中,将现有的六朝园林遗迹按科学的脉络联结起来,加强美学精神的表达。这对提高南京城市形象、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都有着重要意义。
南京在中国幸福城市排行榜上连续多年入围全国前十名,已经说明了一个问题,南京不仅是靠GDP赢得世人赞赏的城市,更是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注释:
[1]房玄龄等.晋书·谢安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2075.
[5][南朝宋]刘义庆著.沈海波译.世说新语插图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校注[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唐]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1928-1929.
[4]陈文新主编.中国文学编年史 两晋南北朝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331.
[6]江可申,许丽君.论六朝文化资源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J].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7-13.
作者简介:
孙成东,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建筑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