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玉英
中国的改革从哪里来,往那里去?这需要从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来探寻。众所周知,中国改革是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至今已走过37年历程。改革时间之长、范围之广、难度之大,世所罕见。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当代中国留给世界最深刻的印记。从以下一些数字可以看到这场改革所带来的历史跨跃:1978年中国的GDP只有2600多亿美元,排名世界第15位,如今GDP已超10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从300美元上升到7500美元;大约6.6亿人摆脱了贫困,中国对全球减贫事业贡献率达70%;中国成为世界上12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
同几十年前相比,中国的社会面貌發生了历史性变化。城市化率从1980年的20%增长到2014年的55%;在校大学生人数已超过2400万;中国网民数量已达6.49亿,网站400多万家,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2万亿美元;民间对外交往达到了空前的广度和深度,每年有2亿人次出国出境。从思想文化、社会环境来看,当今中国多姿多彩,富于创新精神,充满生机活力。改革深深地改变了当代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命运,提升了十几亿人民的生活质量,增强了他们对未来的信心。
许多人对中国改革的历史性成就惊叹不已,同时又感到很好奇,想知道改革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因素: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既不因循守旧,也不好高骛远;借鉴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明成果,既不照搬照抄,也不盲目排外;结合实际改革创新,稳步渐进推进改革,坚定不移地迈向长远目标。更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人民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够把这些因素聚合起来,激发出前所未有的创造活力和巨大能量。
从“摸着石头过河”开始,中国改革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总体上非常成功。在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历史包袱沉重、内外环境复杂的大国,进行一场极为深刻而广泛的改革,绝不会一帆风顺,所经历的曲折和挑战难以想象。从1978年农村“包产到户”,到80年代中期的企业承包制;从1980年建立深圳特区,到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到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抵御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到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改革始终在化解难题、应对挑战中破浪前行,一步步地走到今天。
我们清醒地意识到,中国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有些还比较突出。如经济增长的可持续问题,经济发展的质量问题,环境保护的问题,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社会治理成本过高的问题,官员腐败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中国经济就不可能顺利实现转型升级,也无法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解决这些问题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只能通过深化改革。
中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与以往相比,任务更重,范围更广,难度更大。为此,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提出了300多项重大改革任务,要求在2020年左右基本完成。
概括地说,这次改革是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目标。在经济领域,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市场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在政治领域,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建设;在文化领域,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在社会领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生态领域,树立生态文明新理念,节约利用资源能源,建设美丽中国。
为了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不仅需要全面深化改革,还需要厉行法治,营造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为此,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决定。改革和发展对执政党提出了更高的治理标准,全面从严治党提上了日程。正如人们所见,十八大以来,反腐力度空前加大,“拍蝇打虎”,一个个腐败分子落网,党内规制更加严格,腐败之风受到遏制。中国共产党自身更加健康而有活力,受到民众的更大支持和拥护。这样就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主席治国理政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当今中国的顶层设计,也是中国今后的发展方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全面深化改革意义重大,为实现战略目标、推进其他战略举措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机制保障。
我从报纸上读到美国进步中心(C e nt r e fo r American Progress)的中国问题专家韩美妮评论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显示了中国领导层的决心和信心,无论面对多少困难,都将继续在改革的道路上前进,直到实现所有的关键目标。
中国改革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中国,也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世界。中国同世界的关系从没有像今天这样休戚与共,正在成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怎样从世界的角度看待中国改革?
中国的改革从来都不是孤立进行的,始终是在与世界联系互动中推进的。随着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不断增加,中国改革的世界意义凸显。为什么国际社会如此关切中国改革的前景?因为这一改革不仅是中国自身的国内问题,也是影响世界发展的重大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最活跃的增长因素。2008年以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量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20-30%之间,成为全球经济增量最大的贡献者。2010年以来,中国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同步增长,2014年中国的对外投资超过吸引的外资。中国经济能否保持稳定增长,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稳定增长的风向标之一。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从连续多年保持9%以上的高速增长,转变为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有人据此认为中国经济不行了,甚至唱衰中国。我不认为这是一个正确的判断。我们看中国经济,不能只看增长率,中国经济体量不断增大,现在7%左右的经济增量已相当可观,聚集的动能是过去两位数的增长都达不到的。如何认识中国经济增速的变化?一方面是由于国内外经济宏观环境发生变化,另一方面也是中国主动调整发展模式、促使结构转型的结果。最近三年,我们采取一系列措施,节能减排,创新驱动,速度下来,质量上去,经济发展态势更加健康了。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使中国经济面临来自外部的下行压力。但是,中国还有许多可用的政策工具和调控手段。全面深化改革将破解多年来的发展瓶颈,激发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巨大的发展新空间。这将为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包容性发展提供助力。对此,我们有足够的信心。
有的外国朋友认为,中国的改革进程不如预期,并据此得出比较悲观的结论。这实际上是没有看到中国改革已经取得的重大进展。我们正在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大幅度减少政府直接配置资源的领域,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在上海、广东、天津、福建等地设立自贸区,以开放倒逼改革。正在推广复制的“权力负面清单”和“市场准入前的国民待遇”,将成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显著标志。以简政放权为核心的政府改革,将推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更大后劲。
中國市场进一步开放,将为各国发展提供更大机遇。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超过10万亿美元商品,对外投资规模累计将超过5000亿美元,出境旅游人数将超过5亿人次。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倡导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丝路基金和即将设立的金砖国家银行等,坚持完全开放的原则,就是为了让更多的国家,搭乘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在相互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
金融危机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都面临着结构转型和体制机制改革的任务。中国知难而进,成为世界改革潮流的先行者。中国地域辽阔,情况复杂多样,既有比较发达的地区,也有欠发达地区。中国改革经验具有多样性,可以为国情不同的许多国家提供参考。
中国的改革有利于优化全球治理体系。中国的新一轮改革实际上是把全球治理和国内治理相结合的过程。例如,在承担低碳排放标准义务方面,中国政府已经把这个标准转化为各项具体要求,作为考核地区发展的刚性指标。又如,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和重大金融倡议,既尊重现有的国际金融体系,又对其进行必要改革和补充,使之更好地适应全球经济新的形势。可见,全球治理需要融入中国的改革经验,中国改革也需要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环境。
中国的改革不仅事关中国人民的命运,而且与世界和平与发展息息相关。中国将与世界各国一道,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共同促进地区和世界繁荣发展。
历史上,中美两国的联系并没有被浩瀚的太平洋隔断。19世纪中叶到末叶,几万名中国劳工参与修建美国横贯大陆的铁路,许多人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特别是70多年前,日本军国主义肆虐,给中美两国带来重大威胁。中美并肩战斗,联手抗击,取得胜利,为战后国际秩序奠定基础。以陈纳德将军的飞虎队为代表的美国军人在中国战场上流血牺牲,至今为中国人民所敬仰。今天,有众多美国企业家、专家学者和普通民众深度参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同样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都是中国人民不会忘记的历史记忆。
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经济体,中美两国加强合作,将极大地提振世界经济发展的信心,也有助于世界长期保持和平稳定。中美两国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们的共同利益和共同责任。
中国改革对中美关系的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和作用呢?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有助于深化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中美两国经济相互依存、深度交融,中国经济走强对美国经济是利好;中国经济如果衰退,美国经济也会受到损害。正如前面我谈到的,中国新一轮改革正全面推进,有些方面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果。随着改革的推进,中国经济会更加健康,发展势头会更好。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对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社会都意味着更多机遇而非挑战。中国改革和经济转型成功,可以提升中美经济关系的层级,实现更高标准的市场开放,进而为整个亚太地区合作带来好消息。
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有助于中美两国深化理解、消除误解、化解分歧。中国古人云:“治大国若烹小鲜”。中美这样的大国治理都不容易。中美两国都需要解决各自国内的问题,中美之间有必要经常交流各自对国际局势的看法,交流各自的治理经验,理解和支持对方不断推进国内的发展。
中美两国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各异,产生分歧是正常的,关键要理性地看待。中国改革的目标是让亿万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美国政府也致力于让美国人民生活得更好。中美两国是相向而行的平行线关系,而不是两条对冲的交叉线。改革扩大了两国人民交往的自由度,推动人民之间的直接接触和交流,无论在中国的城市乡村,还是在美国的东西两岸,都可以看到两国民众的身影。放在历史的空间中去观察,我们对两国关系的未来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
中美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负有重要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中美是利益共同体,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客观现实。中美两国都面临许多双方无法独自解决的共同挑战,如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对人类的生产与发展构成了重大挑战,成为全球瞩目的重大问题。经过反复讨论和谈判,中美两国政府在2014年就碳排放义务达成一致,为今年将要举行的巴黎气候大会提供了重要框架。这一协议的达成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对解决“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意义重大,显示了中美两个大国的责任担当。
中美两个大国,谁也离不开谁。放眼未来,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历史已经证明这一点,未来还将继续证明。
最近,陆克文先生和他的团队撰写了一份报告,专门探讨习近平主席治理下的中美关系。我认真研读了这份报告,很有收获,尤其欣赏报告提出的以“现实主义”和“建设性”态度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观点。
我们期盼,中美两国朋友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中美关系健康发展,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发挥正能量,为两国人民的长远利益尽心尽力。(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