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客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实验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去,亲自感知实验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变化,通过认真观察、认真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充分做好课前准备,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实验教学的成败与实验材料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做好每节课前各项准备工作:实验设计、材料和仪器等。尤其是实验材料的选择和准备,因为现行的教材中的实验许多材料实验室是没有的,这就要靠教师根据所上内容的需要进行配置。如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教师就要准备各种质地、大小和形状不同的材料,如:石块、木块、小铁钉、橡皮、泡沫塑料等供学生实验用。
二、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培养学生探究潜能
在日常课堂演示实验中,教师应严格按实验基本知识要求进行实验操作,不仅要做到有条不紊,还要做到每次都能较高质量地完成。
演示实验重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主要由教师示范完成,要求教师准备充分,操作熟练,准确规范,确保现象明显,可见度大。例如:在教学《冷与热》中的《温度和温度计》时,可采用演示实验教育学生怎样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读取温度计的温度数。在教学《牙齿》这课时,要学生了解龋齿的成因及防治,很难进行实验教学,可以以动画片的形式讲述平时不注意口腔卫生,口腔中的细菌是怎样一步一步腐蚀掉原本洁白光滑的牙齿的故事,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使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例如:在做消化液实验中,验证唾液有消化作用时:⑴两个放入淀粉糊的试管,一个加入唾液,一个不加唾液;⑵把两个试管都放在装着温水(约40摄氏度)的水槽里;⑶几分钟后把稀释的碘酒分别滴进两个试管。可以看到,没有唾液的试管里的淀粉糊不变蓝色,有唾液的试管里的淀粉糊呈现蓝色,这表明唾液能消化淀粉。这种现象立即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并形成悬念,急待听取解释,从而激发求知欲,开发思维潜能,达到演示实验的最佳效果。
三、充分开展分组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分组实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仪器使用方法和实验操作能力。为了防止学生实验流于形式,改变学生的被动心态。一是实验前的早教育。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学生实验规则》及有关制度,爱护仪器设备,教育学生要有集体协作精神,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二是学生分组定人、坐位、器材定桌。定性管理即便于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又能增强学生使用仪器、认真实验的责任心。三是过好实验原理、知识关,过好实验操作关,过好分析记录报告关。通过实验教学,掌握实验原理及知识结构,掌握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能熟练地进行实验操作,课后,实事求是地根据记录的数据和实验现象,写好内容充分的实验报告。
在指导学生分组时实验时,教师都提出明确的要求,讲清楚实验的目的和研究的问题,交代仪器的名称以及使用方法,并提供材料超市供学生自由选材,为学生分组实验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在教学《磁铁》这课时,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磁铁和各种材料如铜片、铁片、木片、塑料、玻璃等,放到材料超市,并告诉学生们尽可能的多去设计试验方法,来探究磁铁的性质。学生开始设计实验,选取材料,开始实验,各小组推选代表汇报实验结果,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完成实验报告。例如:在讲解凸透镜使物体成像时,把物体放在不同的位置上所成像的大小、倒立、虚实都不同,但成像的规律如何,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才能真正体会到,实验中当屏上出现图像的时候,同学的心情无比激动兴趣倍增,感到其乐无穷。
四、多种办法开展实验,培养学生探究习惯
课外小实验是巩固知识,发散思维,培养实验技能和实验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要尽可能地组织设计各种形式的课外实验。例如,在教学《种子的一生》时,要让学生在家里自己种一些植物的种子,让他们每天观察种子的变化。由种子到一株幼苗,再到一棵成苗,直到开花结果,并收获种子,每一点的变化都让学生细致地观察并作详细地记录。再实驗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仔细观察和认真实验的习惯。例如:针对所学内容让学生做了小磁针、水滴透镜、土电话、(串、并联)电路等,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又使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持久,更易于在实验中培养小发明、小创造人才。
科学实验使学生既认识实验对象,又学会实验方法;既理解知识,又培养兴趣;既开拓视野,又掌握操作技巧。使学生感受到自然妙趣横生,科学课其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