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2015-05-30 01:28王翠苹
西江文艺 2015年6期

王翠苹

【摘要】:多年以来,我国艺术教育注重技能,忽视情感教育,从而失去了文化教育的根本教育宗旨,给素质教育带来不利影响,这是与艺术的本真相背离的,不符合艺术的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的统一性,给艺术教育造成机械和僵化的教育模式,趋于浮浅的表面化。本文从文化教育的视角着眼,力图揭示艺术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文化本质和创造力价值意义,并从审美教育、道德教育诸多方面抽离出情感教育的实在意义,深刻指出艺术教育中的情感教育的紧迫性和深远意义。

【关键词】:艺术教育;情感教育;审美;表象

艺术是文化系统中的子系统,艺术教育是文化教育中的子教育系统,艺术教育首先是一种文化教育。

艺术的产生既是有感而发,“诗言志”、“诗咏情性”、“诗缘情”,文学艺术本源于心,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达。

情感可以激发艺术家创作热情,使其产生艺术创造激情。

艺术作品的审美形式在历史形成和演变中始终是情感符号的流变意象的产物。人们长期对某些事物进行观察和感受,对外在事物的物质实践价值有所了解和认识,逐渐对其适合于自身的意义和价值产生了兴趣,之后就慢慢有了情感认识,并在头脑中形成表象。诸多表象在头脑中最终形成一种形式上的概念化的“美”、“丑”的本质力量和情感价值意义,这便有了美的“形式”的积淀和审美观念、审美标准的产生。所以苏珊·朗格说:“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罗丹说:“艺术就是情感。”简言之:艺术是人的思想情感的凝结和传达。因此,艺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之处,就在于它的教育媒介即艺术作品是以“以情感人”的表现手法为主,当然有的文学和艺术作品也是充满哲思和理性价值的(比如哲理诗和论文)。但是这些必须先经由艺术作品的外在艺术语言作为载体,引起欣赏者的感情共鸣,进而使人在思想上得到升华,境界得以提高。艺术家的真情实感渗透在艺术作品中,欣赏者才能被打动,所以面对艺术教育的受教者,需要给他们设置一个假定存在的情景,即语言环境,或者艺术背景、情景,才能更好的体味艺术家的感情色彩,领悟其中的深意和体验境界。

没有“情感”就没有人的本性可言,没有“思想情感”就没有艺术的本真存在。“情感”是审美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是美感的活性因素,是最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艺术基质。有了真情实感,才能对生活中的现实事物认真负责,对社会和人生观察透彻深入。没有审美情感,就没有艺术的内容和根本自性可言。“情感”是艺术之所存在的缘由,它可以使丰沛的艺术的思想和道德情操内容有血有肉,显得充盈润泽,从而富于人间情味并生发无穷魅力,使人在春风化雨中接受对艺术作品的审美体验,对艺术家思想的领悟,自觉自愿地遵从道德规范的束缚。“情感”是艺术家尽情抒发、着意表现的心理内核,是他们倾心打造的高级精神产品的主旨之一,是艺术家和艺术消费者共享的对话空间和情景氛围,是对伴随着理解和认知的“美感”的体验过程。认知越深刻,体验越深刻透彻,所以说,情感是艺术作品富有感染力的先决条件。因此,思想情感是艺术的灵魂,情感教育是艺术教育的必要环节。

在艺术欣赏和艺术创造中,审美情感既是艺术家的心理需求,也是欣赏者对艺术作品再创造的心理媒介和纽带,在艺术教育中审美情感又是学生身心健康的需求,这是我们在学生发育成长过程中对其进行艺术教,并把艺术教育(尤其是艺术教育中的“情感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的原因。

多年来,在我国的学校艺术教育的应试教育中,单纯的注重技巧和能力已经成为艺术高校“招才纳士”的关键衡量标准,并因此出现了顽固不化的弊端和教育误区,这和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的参悟和精神情感诗性特征是根本相违背甚至背道而驰的。而衡量一个人文化层次高低的标准又怎么能容许对本土文化的缺失和忽视呢?

情感作为沟通人们心灵的桥梁,作为人文精神深处的内在介质,在构筑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作为人性化的最为单纯的“文化艺术基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和文化艺术传播中,起着催生新的力量的原发性创造力和承载力。

艺术知识和技能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在艺术教育中,如果没有情感教育,却不能更好的被学生接受,更不能很好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理、人生体验和感悟中。在中国诗学文化中,“情感基因”根深蒂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诗性特征的血脉源流。因此,情感教育在艺术教育中至关重要。

情感教育需要实施如下几个环节:

1.情景创设教学中的情景创设。

情景创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可以给学生提供如临其境的真实环境,促生学习的动力,使其引起学习兴趣,使其萌生学习的欲望,使其求知欲得到如坐春风的滋养,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氛围和环境。

情感教育体现了教育客体和教育主题双方的价值,也就是说:体现了艺术的人文价值。这非常符合中国传统文化诗意空间的创造,是处在“物质”利益的对立面的“人的自身精神价值”的体现。对人的自身价值的重视以及对其所属性质的认可和肯定,既是“情感力量”的价值所在。

2.平等亲切的师生关系可以潜移默化的滋润学生的心田,拉近师生关系,使教师成为活的教具,使学生真切的接受到审美体验中的情感体验过程,从而消除对艺术的陌生感和距离隔阂感,最终把自身融入艺术的审美体验中。

在艺术活动中,情感教育是道德教育由他律过度到自律过程中的必要条件和前提基础,情感是艺术活动中最活跃的活性文化基因,是艺术作品创作中最具有推动作用的因素,或者说是艺术作品由产生到完成,到流通,直到被消费再到艺术生产的循环过程中的酵母和催化剂。总之情感是艺术的生命血脉所在,是艺术赖以生存的基础,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情感是艺术的本真所在。

3.孔子的教育思想中的情感教育。

在我国传统文化教育中,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主张德育、孝道。情感教育是德育和美育的重要教育手段。 孔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文化的精神,“百善孝为先”的谆谆教诲无不渗透了情感教育的良苦用心。

现代应试教育中情商教育不足,智商教育有余,造成道德教育的效果不太理想。注重智育和忽視德育,使现代教育出现弊端,社会需要高智力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什么才算有用?衡量一个人、一个学生有用和无用的标准,要看怎么用,对谁用。对社会和父母家庭负责,有爱心有义务,敢于担当等等素质都是情感教育在道德品质教育方面的成果。对社会和家庭不负责任,对社会和父母没有恩情,没有报答国家和社会以及父母的教育结果,在一个超级智力发达的学生身上又有什么用?教育观念的弊端尤其是艺术教育观念中忽视情感教育的弊端真的再要不得。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打破了贵族教育专权的旧俗,普及了教育。时至今日,艺术教育尤其是情感教育也需要普及,艺术教育需要像孔子教学中那样贯穿情感教育、因材施教、寓教于乐的思想。

艺术文化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在艺术社会教育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目前还存在空白和不足。艺术教育中的情感教育需要在艺术文化教育的学科建设方面进行框架建构。完善艺术情感教育机制,推广艺术文化教育,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学校艺术教育和社会艺术教育中不断加大力度,并形成完备的艺术教育招生标准和衡量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