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杰
[摘要]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要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而课堂小组讨论最能体现这一教学理念,它成了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中应用最多的一种学习方式。要提高思想品德课堂小组讨论效率,就必须精心设计论题、选择有可操作性的论题、巧设讨论小组、课堂讨论的评价多元化。
[关键词]小组讨论效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80078
在新课改背景下,课堂小组讨论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常用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增强学生的参与、合作意识,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然而,有的教师只是为了讨论而讨论,不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使讨论成为一种形式。形式主义的讨论必然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有效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小组讨论效率,笔者提出以下策略。
—、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精心设计论题
讨论是一种学习、探究的过程,通过讨论能使学生开发思维、开阔视野,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合作、思考。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我们缺乏对学生能力的了解,设计的论题往往超出或低于学生的认知能力,使课堂讨论泛泛而谈。要使讨论达到预定的效果,使学生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有话说”,教师就要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能力来设计论题。例如,在教学《竞争与合作》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论题:在我们的班级和学校生活中,存在哪些不正当竞争?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怎样竞争才能实现“双赢”?由于这些问题,不仅围绕教材内容,而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有话可说,结果在讨论过程中,引起了学生激烈的争论。
二、选择论题要有可操作性,使学生对讨论有兴趣
(一)论题是否有可操作性
论题的可操作性直接影响课堂讨论的效果,因此教师选择什么论题展开小组讨论,必须考虑到学生对这一论题是否有充分的认识,比如对论题的事实性、解释性或评价性。例如,在教学《家庭保护》时,可让学生讨论这样的问题:父母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护与我们的权利有冲突吗?怎样解决我们与父母之间的冲突?这一论题完全从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从换位思考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意识到了父母的良苦用心。这样有利于学生与父母建立起相互理解、信任的亲子关系。
(二)论题要考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者成功的内驱力。所以教师要切实提高课堂讨论的效率,必须设计好讨论的主题及主题的呈现方式,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例如,在教学《战胜挫折》时,笔者设计以下问题:理想对战胜挫折有什么积极作用?你确定自己的人生理想了吗?然后笔者又运用多媒体播放了视频《千手观音》和《断臂钢琴少年——刘伟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这两段视频极大地震撼了学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观看后,学生各抒己见。通过讨论,学生深刻认识到“不经历风雨,又怎能见彩虹”的人生哲理。
三、巧设讨论小组,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讨论小组人员的构成,首先要考虑学生的主观意愿。教师如果以考试分数论英雄,把学生按分数的高低进行分组,那么在讨论的过程中就会出现“瞎起哄”的现象。要充分发挥小组成员互助学习的功能,分好小组是关键。教师应把学生的个别差异看成是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让学生自由组合。然后针对各小组的状况,进行适当的人员调整,以保证小组间学生竞争的活力,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在分组的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合理安排、分工明确、鼓励合作的原则,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有事做,有话说,会合作。
四、对课堂讨论的评价要多元化
教师的总结与评价是小组讨论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如果不注意到学生思考问题的多样性,回答问题的多样化,用单一的标准对各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将会挫伤一些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小组讨论,就是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让课堂教学展现出新的生命力。评价方式可以采用自评、互评、小组评、全班评和教师评的方式,尽量使评价更客观、准确、全面,让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和同学的优点,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因此对讨论结果的点评和总结,要从学生的角度、主要观点、发言中的闪光点等方面进行。当然,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差异和讨论问题具有开放性、多元性,讨论结果是不同的。教师应该充当“教练员”的角色,而不是“裁判员”,尽可能让学生来归纳总结。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在观点上的分歧,启发学生作进一步的讨论和思考,从而让学生深入地进行反思和讨论,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总之,课堂小组讨论作为一种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已全面渗透到我们的课堂。它不仅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意识。只要我们加强对课堂小组讨论的研究和运用,必然能够提高课堂效率。
(责任编辑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