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生活

2015-05-30 19:05舒安娜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15年6期
关键词:河南省委改革开放大学

作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我们的孩子都已经大学毕业并成家立业、生儿育女。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步入老年的我们愈加怀念早已逝去的青春岁月。尤其是前不久观看了电视连续剧《历史进程中的邓小平》,剧中关于恢复高考的情节以及描写的77级大学生活,更令我们倍感亲切。由此,记忆像一叶扁舟,随风飘荡。

1978年3月,是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入校的月份,更是改变无数青年人命运的月份。3月3日,我和来自祖国各地的男女青年跨进了具有悠久历史的河南大学(当时的开封师院),组成了一个新的集体——中文系三班。

上大学前,我在洛阳铜加工厂硫酸盐车间工作。由于经常与硫酸打交道,我的工作服上被烧了许多小洞。去开封上大学报到那一天,23岁的我特意换上一身没有小洞的、蓝里透白的粗布工作服,袖子上套着两个深蓝色的套袖,裤子的膝盖处还补着两个大补丁,头上扎着的两根小辫不停地在身前晃来晃去。

当我走到新生报到处时,陌生的老师和同学们的眼睛里马上流露出疑惑的神情。有人问:“你就是舒安娜?”“是啊!我就是!”“你怎么会叫这个名字呢?”我无言以对。我知道自己的名字充满了小资情调,更何况我还是一身朴素的打扮,似乎更不适合叫这个洋气十足的名字。

惊讶片刻之后,同学们愉快地接受了我的名字和我本人。全班38名同学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相知,朝夕相处,整整4年。学校的每个角落,都留下了我们学习的印记。

10号楼是大家争相抢占座位学习的地方。不论白天和夜晚,教室里总是坐得满满的。图书馆、阅览室更是大家天天必去的地方。遇到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好的小说时,十几位同学就争相排队借阅。而一到周末,同学们便跑到学校大礼堂观看电影。当时,一张电影票好位置的只一毛钱,后排的和边排的只有五分钱。即便这样,一些农村来的同学也舍不得花钱买。

那时,同学们的学习劲头都很足,电影开演前的几分钟时间,依然有人拿着书本在阅读。看完电影,如果还没到夜晚熄灯的时间,有的同学就又回到教室继续学习。星期日的开封铁塔公园,更是到处可见埋头看书的学生。大家争着读书、争着学习,谁也不甘落后,谁也不肯浪费一点儿时间。现在回想起来,用“如饥似渴、废寝忘食”形容当时的学习氛围,毫不夸张。

今天的大学生,恐怕不会理解当时我们学习的激情。我们耽误了太多的宝贵时间。所幸,我们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大家都非常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勤奋学习,努力向上。每个人心中都充满了理想,充满了为祖国开创崭新未来的希望。

30多年,弹指一挥间。而今,我的大学同学都成为各自岗位上的中坚力量,有的在县市党校任教,有的在高校执掌教鞭,有的在文化部门担当重任,还有的在党政机关出任领导职务。其中,最值得骄傲的是我所在的三班的9名女同学。且不说她们都是专家、学者,有趣的是无意当中大家组成了多党合作的格局:有河南省广播电台新闻中心的中共党员领导,有民革河南省委、民盟河南省委、九三学社河南省委的领导干部,还有在省级文学刊物工作的无党派代表人士,更有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政协常委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建设,在小小的三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真可谓:民主与团结同在,和谐与进步共生。

同学们偶尔小聚时,都不约而同地放下在各自单位时的那份不苟言笑的矜持、一本正经的面孔,敞开胸襟,开怀大笑。

大家一次次重复着这样的场面,个个泪光盈盈……虽然皱纹爬上了额头、白发代替了青丝,但说话的腔调还一如当初,快乐年轻的心境依然不减当年。

当然,同学们谈得最多的还是30多年前中国改革开放给我们这代人带来的幸运。回首以往,大家不由得心生无限感慨:大学生活,让过去的我们终生难忘,令今天的我们感慨万端:感谢邓小平!感谢改革开放!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创造未来!

猜你喜欢
河南省委改革开放大学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河南省委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揭牌
中共中央决定王建军同志任青海省委书记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要充分认识如期脱贫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