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香
摘要:探讨276例腹泻患儿检测轮状病毒抗原并做心肌酶谱检测,出现轮状病毒感染常合并心肌损害,心肌损害随脱水程度增加而加重,给予及时有针对性的治疗,预后良好。临床医生应加强对腹患儿轮状病毒和心肌腹谱检测及时发现心肌损害患者,及时治疗,预防心肌损害加重。关键词:轮状病毒 肠炎 心肌损害 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5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109-02
轮状病毒(RV)是引起婴幼儿腹泻最重要的病原之一。轮状病毒感染后早期大多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继而表现胃肠道症状,出现大量水泻,迅速出现脱水、酸中毒症状,严重威胁婴幼儿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近年来国内外临床工作者发现轮状病毒除引起肠道感染外,还能引起肠道外脏器损伤,主要集中在呼吸系统、心脏、肝脏和中枢神经系统。在临床工作中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心肌损害最为常见。本文通过对婴幼儿腹泻粪便轮状病毒和血液心肌酶谱的检测,发病率统计以及相关因素分析以及治疗转归,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12年3月—2014年2月收治了急性腹泻患儿276例,其中符合轮状病毒肠炎诊断标准的共156例为观察组,其中男81例,女75例,年龄<1岁者53例,1-2岁者81例,>2岁者22例,平均9±5个月。对照组为同期未检出轮状病毒抗原的患儿120例,其中男66例,女54例,年龄<1岁39例,1-2岁,56例,>2岁15例,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有可比性。
1.2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两组患儿入院时均呈急性腹泻,大便为蛋花汤样稀水便,伴有或不伴有发热、呕吐和呼吸道症状,参照1998年中国腹泻病诊断标准[1],心肌损害的诊断标准为心肌酶升高超过正常参考值,腹泻前无心脏病史,无肾功能不全等病症,谷草转氨酶(AST)0-50u/l,乳酸脱氨酶(LDH),130-240u/l,肌酸肌酶(CK)5-150u/l,肌酸肌酶同工酶(CK-MB)0-25u/l。
1.3方法:全部病例入院后均采集新鲜大便进行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同时进行大便细菌培养。两组病例入院当日或次日晨抽取静脉血,采用我院罗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心肌酶谱AST、LDH、CK和CK-MB。
1.4治疗:所有患儿均给予预防和纠正脱水,纠正酸中毒,抗病毒治疗(利巴韦林10m/kg.d)及液体疗法,维持水電解质平衡。心肌损害患儿注意休息,控制感染,给予大剂量维生素C、果糖等心肌营养治疗,促进心肌代谢和修复,病情恢复后,1个月复查心肌酶。
1.5统计学处理:统计软件使用SPSS10.0,采用X2检验和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以P<0.05为差异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心肌损害发生率 观察组156例患儿心肌酶升高的有AST25例(20.5)、ADH45例(28.8)、CK106例(68.0)、CK~MB93例(59.6),与对照组比较P值<0.01,两组心肌损害发生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见表1
2.2心肌损害与脱水程度的关系 资料显示,观察组中的轻度脱水与中重度脱水比较,对照组中轻度脱水与中重度脱水比较,P值均<0.05,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提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随着脱水程度增加有增高趋势,轻度脱水病例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心肌损害比较,中重度脱水病例中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P值均<0.05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提示相同脱水情况下,观察组心肌损害明显高于对照组,参见表2
2.3心肌损害治疗前后的变化 本组资料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心肌酶指标治疗前后对比,进行t 检验,P值均<0.05,差异有显著性,提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心肌损害,经适当治疗,均能有效好转。见表3
3 讨论
轮状病毒属于RNA病毒,分为ABCDEFG共7组,每组又分为不同的血清型,各组病毒均可以致病,其中A组最常见,致病力最强,主要引起婴幼儿和新生儿发病,B组主要引起成人腹泻,由于病毒分型较多,不同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所以有造成反复感染的可能性。病毒主要侵犯十二指肠,以及近端空肠,极少数可以累及结肠。有报道称轮状病毒感染造成心肌酶谱改变,推测为病毒血症之结果[2]。目前认为轮状病毒是全身感染的疾病,所以还会出现呼吸道症状,甚至造成心肌,肝脏和中枢神经系统损害[3]。国内外已有较多轮状病毒感染致心肌损害等肠外器官损害的报导,各地报导差异较大,其中心肌损害发生率约19-80%不等[4],本组资料显示心肌损害发生率占59.6%,接近文献报导平均数。人体存在多种酶类,ATS存在心肌及肝细胞,CK是器官特异性酶,以骨骼的含量最多,其次是心肌和脑细胞,其同工酶CK-MB仅存在于心肌中,因而是心肌细胞更为感敏,更为特异的指标。故测定上述酶类可相应反映出心肌细胞的损害。
表1资料显示观察组156例中有93例心肌损害,占59.6%,说明轮状病毒心肌损害发生率相当高,应当引起临床工作者高度重视,所有急性腹泻患儿应进行筛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表2资料显示心肌损害发生率随脱水程度增加而升高,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心肌损害与脱水程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可能由于病毒及其产生的毒素除了直接损害心肌细胞,还有脱水酶中毒,氧化代谢和电解质紊乱也可造成心肌的损害。考虑与这一发病机制有关。表3资料显示治疗前AST、ADH、CK、CK-MB明显升高,与治疗后恢复期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所有病例经过常规治疗和心肌营养治疗,随着腹泻病情恢复,水电解质紊乱纠正,心肌损害也呈现良性病程,心肌酶大多在14日内恢复。未痊愈患儿给予继续治疗,1个月后复查全部恢复正常。
综上所述,心肌酶是反映心肌损害的重要参考指标,可对肠炎患儿进行动态观察,对于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心肌酶检测为基层医院普通类检查项目,方法便捷,建议基层医院推广使用,避免心肌损害加重,有利于肠炎患儿顺利康复。
参考文献
[1] 方鹤松,段怒诚,董宇祈,等.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B(6):381.
[2] 罗燕芬,关德华,王丽霞.187 例感染性腹泻患儿血清心肌酶谱的检测观察[J].北京医学,2001,23(5):298-300.
[3] 董丽娟,申芳娥.轮状病毒性肠炎的肠外病变[J].北京医学, 2002, 24(3):194.
[4] 胡亚美,江载芳,等.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94-1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