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延风
摘 要: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广博精深,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国学经典中更是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智慧精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证明,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我们倡导国学经典教育,是基于传统经典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真切体认,是出于对中华传统文化血脉的尊重和发扬。
关键词:国学热;群众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6-00-0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文化生活和精神需求更加多样化。为了主动适应形势发展变化,大力弘扬中华民族道德力量,现在社会群体中大力开设了“道德讲堂”,通过这个载体,让大家有一个地方学习交流道德文化,国学经典的学习不断提升了市民文化素质和道德素养。
大家知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文化生活和精神需求更加多样化。国学热在全国范围内风起云涌,国学文化的学习汲取精华,受益终生。“所见大,则所志大;所志大,则所学大;所学大,则所思大;所思大,则所为大”。—杨昌济。诵读国学经典有助于开阔我们的思维空间,想常人所不能想之事,为常人所不能为之事。诵读国学经典,有助于提高个人内涵和文化修养。
2003年12月,百位博导呼吁年轻一代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2004年文化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并发表甲申文化宣言。2004年7月,中国教育部宣布要在海外成立100所孔子学院。2005年9月28日,在孔子诞辰2556周年之际,全球首次联合祭祀孔子活动在世界各地同时展开。 2006年伊始,《光明日报》更新设《国学》专版,大力推进国学的研究与传播。近3年来,国学类图书热销,全球华人界兴起了颂读中国文化经典热。以上种种现象表明,进入21世纪后,国学逐渐热了起来,参与人群广泛,既有知名的专家学者,又普及到了普通群众;参与途径多样,有书刊、网络、以及学校教育等等;参与范围广阔,不仅是中国内地、港台,甚至在世界各地都有所表现。
中国的国学,以儒学为主体,源远流长而博大精深,长期以来处于世界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前列。因此,我认为,国学本身所具有的魅力以及国学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是当前国学热的必然原因。此次国学热,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经济繁荣发展激发了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了中国人文化复兴的强烈愿望。
近年来,中国政府对国学的关注与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国学热的形成。如:2004年7月,中国教育部宣布要在海外成立100所孔子学院。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把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放在了突出的位置。此外,全球联合祭孔活动也与政府有关,它是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儒联、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国家旅游局共同主办的。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国学活动的支持和参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学热的发展。
当今的中国社会,处在经济的发展与转型的大潮中,价值观急剧碰撞,社会道德问题日益凸显。从传统中寻找能代表本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象征就成为一种必然,因为这是一个国家的经济与文化发展所带来的民族文化自信和自觉的表现。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及国际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中国人也越来越需要体现自己民族所具有的独特文化价值,也必须加强对国学中的儒家文化的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指形成于上古的“易经文化”后来的儒道文化、佛教文化与历代学人的文化学术著作。与西方文化相比较,中国传统文化对宇宙自然的认识,对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认识更为全面、客观、准确且具有超前性。以中国文化为主的东方文化更重道德伦理、家庭亲情与团队精神,因而更有亲和力和凝聚力。而这一个“和”,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科学求真、宗教求善、艺术求美、而真善美这统一即为“和”。孔子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说得也正是这个“和”字。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80年后”,“90年后”中逐渐被淡化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想要用好这一剂良药,必然需要巩固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青少年心中的位置。即所谓:固本培元。利用好现在大量的直观媒体、影视、网络等等,去吸引大家关注中国传统文化。
从历史上看,儒学一直维系着中华文明的文化血脉,指引着中国人的精神方向。儒学自孔子就讲究学问与实践的统一,至明代王阳明把这一原则明确提炼出来,即“知行合一”;儒家讲“群而不党”、“和而不同”这又是一种团结、合作的理念;同时,儒家还讲事功,讲对社会的贡献,“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的儒家,以“天人合一”观宇宙,以“仁”为价值,以“礼”定秩序,进而解释万象、规范社会、界定意义、安顿灵魂,既扎根以家族为单位的农业文明,又符合大一统王朝的需要,所以才绵延数千年,建立过一个屹立世界之林的富强大国。
不管是百年前反对传统,还是百年后弘扬传统,科学的态度是先把我们的文化传统认识、分辨清楚。要认识、分辨传统文化,只读儒家经典不行,得把墨、道、法諸家的经典也读了,才能真正理解儒家之学。即使是读儒家经典,也不能只读《论语》之大义。社会在发展,我们反对隔断传统,也不能死守传统。传统也要随着时代的脚步前行。我们现在重视文化的普及,不仅使现代中国能够继承几千年的文明,而且能够增加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孔子及其儒家文化在传统中国占据了一个主导地位,两千多年来,中国社会的稳定、文明的传承,都与孔子及儒学的这种地位有关。只有儒学在国内真正得到复兴,中国的文化才真正可能走向世界,具有更强的辐射力。
国学、儒学,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国学是一种文化,文化是凝聚整合一个国家民族一切资源的根本力量。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发展,显然不能只进行传统文化的简单复活,而必须是发展蕴含着中华文化的民族性,而又顺应现代发展潮流的新传统。我们应该保留并巩固传统文化中诸如强烈的家国意识,伦理道德,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因此,必须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弘扬,在继承中进行综合创新,使之保持传统民族特色,又融合现代精神,推动群众文化发展,这才能够让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发生急剧变革的当代,进而产生又一个巨大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