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和
当地时间1月25日,奥巴马率领豪华代表团造访印度,成为第一位在任内两次访印的美国总统。美印关系的升温速度的确令人咂舌。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印度主要的军事技术,70%以上的武器装备都来自俄罗斯。近年来,印度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军事合作,拓展的主要方向就是美国。如今美国已取代俄罗斯,成为印度的最大军火供应商,两国签署了民用核能合作协议,外界也传出,下一步在解决印度航空母舰弹射技术等问题上,美国可能会给印度一系列帮助。此外,美印在阿富汗战争等问题上合作密切,经贸往来也日趋紧密,奥巴马2010年便将美印关系称为“21世纪决定性伙伴关系之一”。
特别是在海洋战略上,美国政治、经济、军事多管齐下,军事上有被称为“亚洲版北约”的美日澳印“亚太安全联盟”,经济上有“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政治上则突出“民主国家的天然亲近”,组合拳打得虚虚实实,“亚太再平衡”战略布局蔚为壮观。新德里作为其中的“X因素”,被视为制衡另一个亚洲大国中国的关键。
的确,从表面上看,印度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不利于中国,对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巴经济走廊的态度暧昧不明;对北京提倡的“一带一路”,印度则积极展开进攻,试图建立自己的“印度-太平洋经济走廊”;对所谓“珍珠链”战略,印度也十分敏感,全然不顾这个概念是美国人发明的,以至于杯弓蛇影地跟踪中国赴亚丁湾护航的海军舰队……
这些似乎要勾勒出一幅令人不悦的场景。日本人宣称,中日关系就像一战前的英德,如果按这个套路,印度、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早就该放下彼此间的矛盾,订立协约,围攻中国了吧?
此系杞人忧天。今日的世界早已全球化,冷戰规则的有效性已大打折扣,何况是遥远的“一战逻辑”?美国和日本自己都要同中国发展稳定关系,却指望印度站出来抗衡中国?更何况,印度的神灵虽多,执行起国家战略来却一向现实得很。
莫迪早先访日时说,印度“不会忘记提出甲级战犯无罪论的法官”,耐人寻味。东京审判时,印度法官的“高论”不仅让中国人咋舌,更让当时主导审判的美国人火冒三丈,还令殖民印度的英国有口难言,给高涨的印度独立情绪添了一把柴。今日的印度人民党同样靠宗教民族主义情绪发家,1998年印度核试验也是人民党政府实施的,这一公开挑战《核不扩散条约》的行为曾使美印关系陷入低谷,今日的奥巴马却在另一位人民党总理面前大谈“印度崛起符合美国利益”,即便不是心口不一,也甩不脱急功近利之嫌。
从美国来讲,要实行亚太再平衡战略,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外交上,美国要重夺在亚太地区尤其在东亚地区的外交主导权;二是在经济上,美国推出了TTP,就是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排斥中国;三是在军事上,加强在亚太的军事部署。这样一个再平衡战略,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再平衡中国。但是中美双方这些年达成一个共识,就是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避免守城国和主导国之间正面的军事冲突,也是两国达成的共识。印度虽然不是美国的盟友,但是印度是美国在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中用以牵制中国或者说平衡中国的一个重要棋子。
另外从印度方面来讲,印度这些年在国内舆论包括政界方面,都有人把中国视作一个潜在的最大的威胁,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讲,印度提升和美国的关系,也有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中国的含义。
但是,印度已经成为金砖五国成员,正在强化周边关系,融入亚太经济体系,所以印度不能落入大国博弈的圈套之中,这也是印度国内舆论的一个普遍共识。中国和印度都是金砖国家,两国的共同利益不胜枚举,合作前景依然广阔。美日希望印度“远交近攻”,但印度也明白“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从这个意义上讲,印美达成同盟关系,共同牵制中国,这种可能性不大。
身居次大陆的印度惯于左右逢源。印度同美国交好,无非是希望借助美国的安全体系实现自身崛起,同当年中美复交倒是有几分相像。一心想成为“有声有色的大国”的印度,又怎能接受印度洋问题、中印边境问题……变为中美博弈的“劫”,而自己被边缘化为一枚棋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