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河
摘要: 从习总书记怀念乡土作家的这篇《忆大山》这充满深情的字里行间,我读出了总书记待人的真诚、谦和的态度、平民的情愫、朴实的作风,可贵的人品人格、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理想信念。
关键词:忆大山;习总书记;文化人;情怀
在世界读书日之际,作为文学创作者,我同更多的文化人都在学习“中国作家网”刊登的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撰写的缅怀河北正定县的乡土作家贾大山的文章《忆大山》。这篇文章经《光明日报》等多家报刊转载后,引起国人强烈关注。
文章写的是习近平同志上世纪80年代在河北正定期间与已故作家贾大山的深厚友谊,及调任福建担任更高职务直至贾大山去世,与其十余年间历久弥坚的交往.全文饱含真情,感人肺腑,读来令人心潮澎湃,久久难于平静。
其中写到的情节令无数读者感叹万分,总书记在这篇散文中写道:“我到正定后,第一个登门拜访的对象就是贾大山。一个春寒料峭的傍晚,我在工作人员陪同下来到大山居住的小屋,相互问候之后,便开始了漫无边际的闲聊,文学艺术、戏曲电影、古今中外、社会人 生,无所不及,无话不谈。虽然第一次见面,但我们却像多年不见的朋友,有说不完的话题,表不尽的情谊。临别时,他还拉着我的手久久不愿放开:“近平,虽说我们是初次见面,但神交已久啊!以后有工夫,多来我这儿坐坐。他边说边往外送,我劝他留步,他像没听见似的。就这样边走边说,竟一直把我送到机关门口。记得有好几次,我们收住话锋时,已经是次日凌晨两三点钟了。每遇这种情况,不是他送我,就是我送他。为了不影响机关门卫的休息,我们常常叠罗汉似的,一人先蹲下,另一人站上肩头,悄悄地从大铁门上翻过………”
“大山有着洞察社会人生的深邃目光和独特视角。他率真善良、恩怨分明、才华横溢、析理透澈。对人们反映强烈的一些社会问题,他往往有自己精辟独到、合情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在与大山作为知己相处的同时,我还更多地把他这里作为及时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和渠道,把他作为我行政与为人的参谋和榜样……”
“1997年2月9日,是农历的正月初三,我又一次回到正定,再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去看望大山。这时的大山,身体的能量几近耗尽,他的面色更加憔悴,形体愈显瘦小,声音嘶哑,眼光浑浊,话语已经不很连贯,说几句就要歇一歇。此时我心中已有一种预感——恐怕大山的驾鹤西去为期不远了。至此,一股悲怆的情绪油然而生,我不由自主地紧紧握住大山的手,泪水溢满了眼眶。这时的大山,却显得非常平静,倒是先安慰起我来。我提出再和他照张合影,他笑着说:“我已瘦成这样,不像个人样儿了,叫人看见怪吓人的呀!他虽是这样说,可还是挣扎着坐了起来。这张照片,成了我和大山,也是大山和别人最后的一张合影。……大山走了,他走得是那样匆忙,走得是那样悄无声息,但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愫,清正廉洁、勤政敬业的作风,襟怀坦荡、真挚善良的品格,刚正不阿、疾恶如仇的精神,都将与他不朽的作品一样,长留人间。”
刚刚辞去马年的喧嚣,进入初春寒料峭的羊年初春,在全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当口,静心品读习总书记此文,对习总书记字里行间对一名普通文化人的真情感悟愈加深刻,让我读来久久不能放下,读后思绪万千,感叹万分。
因为,从习总书记怀念乡土作家这充满深情的字里行间,我深深地读出了总书记待人的真诚、谦和的态度、平民的情愫、朴实的作风,可贵的人品人格、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理想信念。
习总书记当年到正定的时候,是29岁的县委副书记,年轻居高位;大山同志是40岁的基层作家,年长接地气。这样的两个人却一见如故,相互问候之后,便开始了漫无边际的闲聊,文学艺术、戏曲电影、古今中外、社会人生,无所不及,无话不谈。作为乡土作家的贾大山那超常的记忆、广博的知识、幽默的谈吐、机敏的反应,还有那光明磊落、襟怀坦荡、真挚热情、善良正直的品格,都给年轻的县委副书记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以至于临别时,这位初次见面的乡土作家还拉着年轻的县委副书记的手久久不愿放开:“近平,虽说我们是初次见面,但神交已久啊!”为什么会“神交”已久?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精神追求和道德情操!人若分层次,不在于地位,而在于境界。正是纯净的心灵、崇高的梦想、高洁的志趣,才让他们摆脱了地位、利益等的束缚,才让他们神交已久、深交长久。
习总书记对普通文化人的乡土作家贾大山同志以“诚”为本的真性情,不仅仅是尊重人才,礼贤下士,更是展现了共产党人待人的至诚、至真,比古往贤君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三顾茅庐”等,更富内涵,更有胸襟。
正如鲁迅先生曾说的,“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读《忆大山》,我深刻地感受到,总书记和乡土作家贾大山感情如此深沉、如此真挚,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习总书记胸怀一方经济社会发展,心系一方百姓疾苦冷暖,大山同志用他的小说艺术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引领人们感悟人生,让人们对生活充满信心,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他们是同样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人。
习总书记这篇《忆大山》,经《光明日报》等多家报刊转载后,之所以能引起国人强烈关注,特别是在宣传文化战线和文化艺术界引起强烈反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如何与普通群众特别是文化人交往的问题。
说实话,在当今商品经济时代,多少“公仆”一门心思去与傍大款,捧明星,脚踏百姓,巴结上司。与老板“交朋友”,能赚大钱,喝美酒,明暗贿赂滚滚而来;捧明星,能得美色,说不定还能当“干爹”,进而把“干女儿”搞到床上成小三。巴结上司能升官,能发财。而脚踏百姓,骑到百姓头上作威作福,任你老百姓屈死冤死,又谁敢言?
而对“穷酸”的文人,能给那些“公仆”带来什么好处?固然,自古文人清高,李白可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可以感慨:“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甲第纷纷厌粱肉,广文先生饭不足。”但文人“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他们议论时政,抨击丑恶,鞭挞黑暗,引领光明,给社会创造精神财富,给苦难中的人们以心灵的慰籍和人生的希望,则是任何社会都不可取代的,这也更是执政党干部所不能忽略的。
正如哲言“教育者要先受教育。”执政党的党员干部,更应该每日三省,学而思,思而录,为精神拾荒,清洗自己的内心,净化自己的灵魂,以高尚的人品和追求,引领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书写正确的人生。
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在《忆大山》里,习总书记与乡土作家贾大山的友谊和关心情怀,更是给无数执政党的党员干部,学会如何对待文化人,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