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冠珠
美术是幼儿表现自我、创造世界的一种有效语言,孩子乐意用这种特殊的语言诠释着自己的情感体验。所谓创意美术是指教师为幼儿提供宽松的环境,创设展示作品的空间,提供大量创作材料的活动,引导幼儿充分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绘画方式,探索寻找新的作画方法,通过自己的构想,动手制作出各种有创意的作品。
现在幼儿园创意美术教学中存在着幼儿操作简单、材料单一的种种弊端。这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往往会感到学得乏味,无法使其对美术活动保持长久的兴趣。教师应该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应更多地关注幼儿的生活经验,充分挖掘幼儿生活中的各种材料开展美术活动,从而促进幼儿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发展。
一、生活化的材料,拓展幼儿童趣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创意美术活动的内容自然也离不开孩子们的生活。在实践探索中,我发现孩子们所熟悉的、生活化的内容、生活化的材料会使他们感到亲切和好奇,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参与活动的欲望。
实例《秋天的小花》(纸团印画)
正值秋叶飘零的深秋时分,校园小树林里银杏叶、枫叶、梧桐树叶等红绿黄相间,美极了。每每来到这里,孩子们总会对捡拾起飘落下来叶子,玩一玩、看一看。为了让孩子们多角度的领略了秋天的美好,我设计开展了《秋天的小花》这一创意趣味画活动,旨在让孩子们通过纸团印画的方式表现秋天的美,体验玩色活动的乐趣。在活动一开始的欣赏环节,深秋树林景色的图片给了孩子很强的视觉冲击,他们们纷纷说:“真漂亮!好美哦!”……在帮助孩子们回忆了欣赏过的秋天树林的美后,我开始示范运用纸团印画的方式表现秋天的树林:“纸团纸团快帮忙,蘸蘸红色印印印,树叶印得密又密。换个纸团再来印,我们一起印树叶!”我边念儿歌边蘸色印画,孩子们专注地听着、看着,学着印画的方法。在幼儿的操作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对纸团蘸色印的过程非常感兴趣,他们不厌其烦地蘸色印画着,为此我不断提醒着:“宝宝,再印一些黄(红)树叶吧!”“我的树叶还是绿绿的!”……我以各种口吻提醒宝贝更换颜色!孩子们用红、黄、绿三色将深秋的树林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活动最后环节的“小鸟”的手偶更是让孩子体验到了作画的成功感,小鸟手偶在树林中飞来飞去评价着,孩子们乖乖地倾听着,还不时地自我夸耀着:“这是我画的!”……一副快乐温馨的景象。
分析:
教学活动的题材:“秋天的小花”,来自于孩子的生活,在孩子积累了相关经验后开展的。作画的材料:“纸团”,是生活中的废弃物,能用来作画,对孩子来说也是无比新奇的;教学中图片欣赏:“秋天的花朵”也源于生活,是摄影师向我们展现的秋天的美景……这些正是活动能顺利、成功开展的中心要素。
作品名称《秋天的小花》
二、提供有效材料,激发幼儿创造
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了创造教育是“活”的教育,“行动”的教育。相信儿童有创造力,是陶行知创造教育的基本信念。陶行知先生指出“承认小孩子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我们不能束缚和压抑孩子的创造力。而“创造的教育就是以生活为教育,是真正的教育”。利用绘画、粘贴的形式培养幼儿创造力,幼儿在粘贴、绘画过程中可以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想象。下面我就一次小班创意美术活动《小鸡捉虫》来谈谈,在材料的有效提供上刺激幼儿的创造力。本次活动的目标和活动准备是: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椭圆形与线条组合画小鸡。
2.愿意亲近小动物、和小动物做朋友。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彩色水笔、蜡笔、棉签、褐色颜料、各种图案的贴纸、视频展示仪等。
2.经验准备:对小鸡的外形特征已有一定的认识。
活动开始了,我创设情境,教师扮演“鸡妈妈”, 用儿歌的形式带领小鸡们一起锻炼身体:我的小鸡叽叽叽,跟着妈妈跳3下,我的小鸡叽叽叽,跟着妈妈转两圈……
师:“小鸡本领学会了才能够出去捉虫吃。”这句话我作为重点给孩子说了,为接下来的创作埋下了伏笔。
孩子们开始动手创作了,因为活动的目标一是学习用椭圆形与线条组合画小鸡。因为小班的孩子在画画过程中不是大胆,比较小,为了激发他们画大,我利用语言情境法说着:小鸡宝宝长大了,才能够出去找虫子吃哦!小小鸡宝宝还太小,出去太危险,只能够呆在家里哦!要让鸡宝宝出去捉虫,怎样做才能够出去呢?引导幼儿把鸡宝宝画大。
接下来就是添画环节。材料的准备在这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孩子们开始选择添画材料:有的孩子选择了水彩笔添画;有的孩子选择了棉签和颜料;有的孩子选择了贴纸贴在空白的地方。下面我以孩子完成的作品进行分析反思:
作品名称《小鸡捉虫》
儿童涂鸦创造是一种天生的才情,不用教出来,他们一拿起画笔,就是站在原创的最高点,根本不受任何制约的涂鸦,直接挥洒宝贵的直觉与创意。涂鸦是婴幼儿的一种本能表现,是视觉经验和身体、手指肌肉协调发展的产物。他们在用画笔进行随意涂抹的时候,就是在用“美术语言”表现自我,他们将感觉统和经验籍由点、线、面、色彩及空間呈现出来,表达思想和情感,与他人沟通。
看着孩子们大胆的创作,积极快乐的参与布置的身影,我笑了。我欣慰自己的付出有了回报,我欣慰孩子的创造潜能已被开发、解放出来。但我不会满足于现状,我会继续我的实践研究,力争让我的孩子在快乐中成长,享受创造,享受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