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总拿孩子和别人比
儿子快3岁了,正好我妻子的哥哥家也有一个男孩,比我儿子小半岁。这个小家伙已经上幼儿园了,我儿子还没上。每次两家见面孩子们一起玩之后,我妻子都一脸不高兴地数落儿子的不是,总觉得儿子比人家差。比如那孩子已经会认1~10,而我儿子还认不好。人家一走她就使劲逼孩子马上认,孩子不想学,哭了起来,她会更生气。我想知道,这对宝宝会有什么影响吗?我该怎么办?
A3岁左右的孩子,通常不能准确地进行自我评估,他们对自我的认识相当一部分来自外部评价,比如父母、老师,以及周围的人。老师和父母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都会影响到孩子以后怎么学会评价自我。
如果父母和老师经常用孩子和别人比较的结果对孩子进行评估,那孩子今后会怎么评估自己呢?他会以别人的成绩和能力作为标准来衡量自己的成绩和能力!如果比别人好,可能会觉得很成功;如果没有别人好,可能会觉得很失败,甚至会嫉妒别人。这样的“比”,不仅是因为父母没有认清孩子的特点和能力,也让孩子自己迷茫,认不清自己。不分青红皂白用别人的孩子状态来“衡量”自己的孩子,并不能激发出父母本来想让孩子拥有的进步内在动力。
那么,怎么能够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呢?一方面,让孩子认识自己,让孩子关注做事情的本来目的。在很多幼儿园里,孩子们都很热衷于比赛吃饭的快慢、多少,有时候老师都不由自主地鼓励吃得快、吃得多的孩子。但其实,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吃饭不是比赛,吃饭是为了得到足够、均衡的营养。每个人的胃都像一个小口袋,大小也不一样。如果觉得自己的“小口袋”装满了,有足够的能量帮自己长大,就可以了。我们需要让孩子明白,无论是学习、生活,甚至人生,都不是比赛,我们做很多事都有自己的目的,而不是要和别人比赛。另一方面,在真正竞赛的时候,要引导孩子关注自身的进步和努力。比如在这次比赛中做到了哪些?有哪些进步?付出了哪些努力?如果是团队项目,和别人的合作怎么样?
父母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别人盲目攀比,而要关注自己孩子的能力,确定自己的养育目标。关注自身能力的外部评价会让孩子逐步认识自己,并学会能够逐步针对自己的能力,给自己设立更合适的目标,这才是人生成长中最重要的进步。(陈忻)
担心孩子受伤,总是忍不住吼她
宝宝2岁半,活泼好动,所以我总是怕她乱动时受伤。比如我在洗手间洗脸时,她就拽着我的裤子在那儿晃悠,我真怕她磕在金属管子上。很多这样的情况,越忙她越爱捣乱。好好说根本不听,我就忍不住发火,她又会委屈得哭。我比较纠结,不说怕伤她身体,说又怕伤她的心灵。
A孩子活泼好动,有时候似乎故意在大人忙的时候凑过来添乱,不断摸一摸这儿、试一试那儿。其实,孩子这样做的初衷极有可能是希望引起大人的注意,希望家长能够停下手中忙碌的事情,陪自己玩。这时候,大人与其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烦躁情绪,同孩子讲她听不懂的道理、批评小家伙,不如给孩子一个笑脸和拥抱,告诉孩子,等爸爸妈妈一忙完手中的事情后,马上就陪她。
孩子都是通情达理的,特别是当小家伙从家长那里如愿“讨”来关爱的时候,只要有新的目标吸引了注意力,至少在短时间里就不会出现“讨人嫌”的举动,这样大人也能抽出手来把手中的事情紧急处理完成。
孩子东摸西动没有消停的时候,也是孩子对外界好奇心的一种表现。小家伙并不了解有些事情并不适合他的年龄,不知道哪些东西是易碎品,哪些东西可能对她有伤害,在从未受伤的情况下很难明白什么叫身体伤害。因此,在孩子执意尝试某些危险系数很高的错误行为时,家长要提前给孩子定下规矩,对危险行为予以制止。比如担心洗手间狭窄容易伤到孩子,那么要确定好自己进入时孩子不能进等规矩。不少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经常会因为小家伙出现意外行为就对其大声呵斥、批评或表露出厌烦情绪,这样的教育方式通常只能在短时间起到压制作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另外,家长还要在适当的情况下用好冷处理,特别是当孩子没有得到满足或不遵守规矩而哭闹时,大人应耐心地解释原因。但如果解释和劝导都无效,就可以适当采取不理睬行为,让孩子一次哭个够。当孩子意识到哭闹并不解决问题的时候,下次肯定就不会再用眼泪来“折磨”大人了。(谢军)
对玩具特别粗鲁
女儿不到4岁,对玩具特别粗鲁,不是摔,就是掰。新玩具,拿起来就先扔出去,或者使劲拽,我都不敢给她买玩具了。怎么能让这么小的宝宝懂得爱惜玩具呢?
A孩子喜欢掰、拆、敲打玩具,背后的原因有多种可能性。比如不明白玩法,或是厌倦了等。根据问题中的描述,很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新奇事物是孩子的天性,她很想知道,新玩具里有什么,为什么会动或者会发出声音。很多孩子敲打、拆坏玩具的行为在大人眼里是不爱惜玩具的表现,但对于孩子来说,只是一种探索发现的游戏。另一种情况则是孩子通过破坏玩具的行为来发泄情绪。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语言发展还不成熟,经常不知道该如何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对于第一种情况,建议家长不要制止孩子探索、拆卸玩具的行为,但可以引导孩子用更好的方式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如果家长总是一味制止孩子,甚至见到这样的行为就发怒,也许会让孩子以后不敢再去尝试探索新事物,可能不久之后父母就会发现,什么新玩具都让孩子毫无兴趣,这也让人烦恼。孩子经常是拿到新玩具后不明白该怎样玩才会摔打的,因此买了新玩具,父母要和孩子一起玩一会儿,示范一下,引导孩子“入门”。家长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破坏”,比如让孩子把玩具汽车的头拆下来观察,再鼓励她尝试把车头安装回去。在这样的“破坏”中,孩子会逐步发展起自己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
对于第二种情况,家长可以通过观察、询问的方式了解孩子的真实情绪和需求。比如是不是觉得这个新玩具没有她看到的哪个小朋友的玩具好?因此就用破坏的方式表达不满。或者是不是觉得妈妈每次买了玩具就不陪她玩了而很不高兴等。如果猜中了,就告诉她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并告诉她目前采用的方法(摔玩具)不对,这让别人更不能明白,更容易做错。当孩子能用语言准确表达自己情绪的时候,尽可能鼓励,并且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用简单粗暴的办法宣泄情绪,做好榜样。
另外,关于孩子的玩具想补充一点:数量不用多,但种类应该丰富,要和孩子的能力相匹配。并且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开发玩具的玩法,玩出乐趣和创意。有时候,玩具适当地少一些,更有助于孩子集中注意力,激发创造力。(陈国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