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薇
摘要
鸡首壶的装饰演变受时代背景、审美取向、工艺材料等多方面的影响,可以以此为视角点来窥视各个时期的时代风尚。因此笔者认为鸡首壶的装饰演变有其研究的必要性。
关键词
鸡首壶装 饰审 美材 料造 型
鸡首壶产生于东吴末年,发展于西晋,在东晋达到鼎盛,延续至隋唐时期逐渐衰退继而被执壶所取代。其整体装饰风格呈现出简单生动——华丽繁复——秀骨清象——异域风采的演变过程。下文将具体展开对各个时期鸡首壶装饰的风格特征、装饰部位、装饰题材、装饰技法的描述,并系统性地分析其装饰风格形成的原因。经过资料的收集和归纳,根据装饰题材和装饰技法的不同可概括性的将鸡首壶的装饰演变分为四个时期——东吴末年至西晋初,西晋,东晋,南北朝。
一、吴末至西晋初
这一时期出土瓷器多集中在南方浙江、江苏、湖北、江西等地。瓷器装饰大多质朴简单,除釉质、硬度不同外,和陶器并无太大差异。总体上看,这一时期的瓷器装饰主要沿袭陶器的技法,以刻、划、雕塑为主,样式简洁明快。一般在肩部刻划几圈弦纹用来确定系耳、鸡首、鸡尾的位置。系耳上往往刻划叶脉纹。表现出一种生动活泼、简单粗疏的艺术特征。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三点:(1)瓷器刚刚诞生,造型和装饰还处于模仿学习阶段,在青铜器和陶瓷以及漆器的影响中借鉴学习。(2)技术水平的制约。虽然瓷器和陶瓷在此时已经有了明显的不同,但是由于技术方面的原因,此时的瓷器装饰明显地体现出简朴、单调的特征。(3)在连年战乱的历史背景下,人们无暇顾及装饰,更侧重于实用性。
二、西晋
这一时期流行模印装饰带,组合方式丰富,一般由弦纹、联珠纹、铺首和菱格纹等相互组合构成,更多地体现了对两汉时期青铜器装饰技法的继承性。其中要指出有一种特别的刻划羽翼纹,飞翼形象是楚汉之风的绵延尾声,是一个时代印记的符号,体现巫术文化对陶瓷器物的影响。在众多鸡首壶中有一代表西晋陶瓷装饰工艺最高水平的作品:集刻划、戳印、贴塑、堆塑等众多技法于一体,刻画之精细,技法之高超不由让人惊叹。整体体现出一种繁复华丽的装饰风格。通过对时代背景和工艺材料的研究可以将形成这种风格特征的原因归为以下几点:(1)政治上,西晋得以暂时的统一,人们在实用性的基础上有精力去探寻更高层次的审美需求。(2)经济上,世家大族拢财占田,浮华之风盛行,陶瓷造型的华丽和装饰的繁复成为贵族阶级效仿的典范。(3)思想上,传统儒家思想已经倒塌,人性的欲望得到空前解放,但一定程度上受楚汉巫术文化的影响。(4)釉的配方尚不成熟,表面多斑驳,所以倾向在纹饰上丰富。而装饰技法上仍受其他艺术门类影响,体现了陶瓷发展的继承性。
三、东晋
东晋时期虽然战乱纷争不断,经济受到极大破坏,但南方相对稳定,鸡首壶还是继续发展并且达到鼎盛,具体表现在造型的丰富和地域性差异的明显。由于民不聊生,百业荒废,人们对鸡首壶更倾向于其实用性作用的需求,装饰花纹趋于简单,很多器物甚至素面无纹。有些学者认为此时烧瓷技术明显进步,胎质和施釉都达到赏心悦目的境界,过多的装饰无益于对釉色本身的欣赏。同时东晋玄谈思想弥漫,士大夫追求一种洗净铅华的美,而素面无饰的鸡首壶凭其釉色就和玄学之风不谋而合,体现出“瘦骨清象”的艺术风格。此时由于陶瓷工艺的发展和传播,不仅江浙一带窑场增加,其他地域也受其影响,陶瓷造型和装饰呈现出地域性的差异。具有代表性的有擅长点彩的瓯窑、釉色取胜的越窑、独树一帜的德清窑。值得一提的是瓯窑的褐斑点彩,褐斑装饰是一种以含铁较多的釉料于器物表面按规则地点饰斑点,或绘出条形纹样,烧制后点彩处呈现酱褐色,和青釉交辉相应形成丰富的装饰效果。最早出现于东吴时期,西晋已逐渐流行但只是作为一种单纯的装饰技法,到东晋时期则在某一程度上依照器型来决定是否加饰点彩,使得形成更好的视觉效果。褐彩装饰手法十分丰富,散点点彩是延续时间最长的一种,多饰于鸡首壶的口沿、系耳和肩部。有些点饰在鸡眼、鸡冠和鋬手上,使鸡首炯炯有神,达到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有些环盘口或系耳点饰一周,起到突出造型的艺术效果;更有繁缛者于肩部以联珠式点彩施成菱形、三角形和梅花形等图案。此时鸡首壶也出现带盖者,盖面上也施褐斑点彩。这种秩序性的点彩装饰体现了古代艺匠们的审美创造,排列方式体现出节奏感和韵律感。有些学者认为褐彩是受黑褐釉的影响,人们发现这种高铁成分的釉能使得青瓷釉面效果丰富,也有学者认为点彩的创造是为了掩盖有些器物表面上的缺陷。无论褐斑点彩产生的真实原因和作用是什么,它对后来的彩绘装饰的影响都不容忽视,它的出现打破了单一的釉色装饰,使陶瓷装饰的技法更加丰富。
四、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共同特点是都受佛教因素影响,以佛教题材为主要装饰纹饰,但由于地域差异和工艺技术等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南朝鸡首壶继承了东晋的优雅简略,器型在历史沉淀中已形成定势,差异性集中体现在附件和装饰的不同上。虽然佛教早在西汉时期就已传入中国,但并未受到重视,直到南朝时期佛教盛行,杜牧诗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便能看到南朝时期人们对佛教的重视。而作为佛文化化身的“莲花”因其造型的程式感和典型性便成为装饰的主体纹饰。但同样是“莲瓣纹”的运用,南北朝因地域差异运用不同的装饰技法显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南朝多用刻划手法,显得秀丽端庄;而北朝多用堆塑,气势磅礴华丽。代表性的北齐时期鸡首壶,装饰受佛教和西域金银器的双重影响,有的上腹浮雕覆莲,瓣面宽肥,瓣尖上翘,很有气魄;有的腹中部布满一圈凸棱,将腹分为两半,上部分贴莲花、忍冬八朵,下半部分贴飞鸟四只。陶瓷上的佛光正是人们皈依佛门的一种审美心理变化之反映。以莲花和忍冬作为装饰,代替了以前常用的动物纹样。这与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状况和风俗、审美等有关;同时也是工艺史发展进步的表现,表明人们已经脱离原始神巫崇拜而转而追求自我和自然。
综合看来,鸡首壶的装饰风格特征的形成受时代背景、材料工艺、审美取向、地域差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风格演变的过程体现出继承性和发展性。而在对装饰风格演变的研究中不容忽视的是造型和装饰的关系。作为工艺美术的一种,陶瓷艺术是功能性与审美性的和谐统一,造型和装饰的和谐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张亚林,王苗苗.谈鸡首壶的造型功能演变[J]中国陶瓷工业.2006.13(6)
[2]吴功正.六朝美学史[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4.27
[3]袁济喜.自然的人格与自然的美学—魏晋南北朝美学札记[C].美学研究
[4]周枚.论六朝陶瓷艺术的审美取向[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