鸢城,成缘

2015-05-30 10:48许格林
山东画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潍县潍坊风筝

许格林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飞彩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这是清代乾隆年间,时任潍县知县郑板桥笔下中国北方小城潍县(今潍坊)的一幅春日图景:风和日丽、草长莺飞的春光里,潍县的男女老少不约而同到河岸游春踏青放风筝,花式繁多的风筝如同漫天飞舞的雪片,美丽得真实,生动得浪漫。这样让人心心念念的画面,在今天仍旧是鸢城潍坊最美最独特的丽景。也许两千多年前墨子在潍坊境内放飞第一只风筝的时候,就注定了纸鸢和这座城市穿越时光的爱恋。

风华天成

走进潍坊,风筝不是想象中铺天盖地地存在,但你却能从不经意的言谈中感觉到人们对它的喜爱和熟悉,从城市设施装饰的细节触摸到它带来的温度和质感。风筝和这座城市的遇见开始就是一场惊艳,然后才爱得缠绵。

潍坊,古称潍县,原本繁华大邑,当地百姓在每年春暖花开的季节,素有野外放风筝的习俗。作为以“三百铜炉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著称的手工业之乡,文化和手工业的发达,带来了手工艺品的繁荣,风筝自然是其中的传统优势作品。而潍坊风筝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不断发展,还与它的商品性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后,越来越多的民间风筝制作者从中看到了巨大的商机和生活的方向,他们多数是农民和手工艺人,按照自己对生活的直观感受和审美习惯,无拘无束地表达理想和愿望。他们的风筝,无论是造型、用料、色彩的搭配,还是制作风格,都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近年来,由于广大专业美术工作者、科技人员、工人、城镇居民踊跃参加风筝活动,充分发挥现代工艺的优势,在继承传统风筝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崭新的现代风筝。如今的风筝更重视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造型简洁、明快、清新、巧妙,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时光流转,老潍县的模样渐渐隐退在历史的深处,但是古老的风筝作坊,大众的狂欢,所有关于风筝的传奇和遐想,还在现代生活中继续。

巅峰之上

1988年,第五届国际风筝会将潍坊定为“世界风筝都”。其实,中国的风筝之乡,除潍坊之外,尚有北京、天津、南通、阳江等地。但是只有潍坊,获得了这份无上的荣耀。

为什么是潍坊?

放飞风筝需要合适的气候和地形。潍坊地处山东半岛西侧,境内总体地形为南高北低,中部为冲积平原,这个平原主要由弥河、丹河、白浪河和潍河长期冲积形成,在地理学上,称之为“胶莱平原”。 以平原为主的地形,为风筝放飞提供了有利条件。胶莱平原地处鲁沂山脉(鲁山海拔1108米,沂山海拔1132米)和胶东半岛丘陵地区的中间,形成了一条渤海、黄海季风的天然风道,使胶莱平原形成了少雨多风的气候特点。潍坊一年四季风力资源丰富,特别是每年春季,春风浩荡,是潍坊成为风筝之都的重要原因。

白浪河是潍坊的母亲河。几百年以前,白浪河床的宽度超过250米,这里原是一片米黄色的沙滩,地面平宽,当时当日,四方百姓商贾云集,完全可以绘就一副潍县版的“清明上河图”。风筝,则是这个民间大集市上最受欢迎的物件儿。如今,白浪河的风筝史已浓缩成一座建筑——潍坊风筝博物馆,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风筝博物馆,建筑屋脊之上是一条陶瓷巨龙:龙头,长长的蜈蚣身,为典型的潍坊风筝造型。博物馆以翔实的风筝文物资料以及照片、文字、绘画、复制品等,全面展示了风筝的历史文化、现代文化、国际文化及延伸文化。

其实早在明朝,潍坊风筝就已进入兴盛时期。《潍县志》记载:“清明,小儿女作纸鸢,秋千之戏,纸鸢其制不一,于鹤、燕、蝶、蝉各类之外,兼作种种人物,无不惟妙惟肖,奇巧百出。”清末年间,潍坊已形成了固定的风筝市场,涌现出了一大批手艺高超的风筝艺人,全国各地的商贾都来潍坊购买风筝,一时间“花样翻新招主顾,双双蝴蝶鸢成行”。

潍坊风筝兴盛不衰的真正原因不在于少数艺人的谋生经营,而在于人们由衷的喜爱与参与。人人可以是放飞者,又都是制作者,互相观摩学习、切磋工艺,技艺自然日渐精进。赶他个天时地利与人和,潍坊当之无愧地接受了时代的加冕。

不了之情

潍坊人把对风筝难舍的情缘融进了生活的点滴细节。街道上有随处可见的风筝店铺,有以风筝命名的风筝广场,就连主要道路两旁的路灯都是风筝的造型。第25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开幕时,从早上开始就下起倾盆大雨,但得知风筝会开幕消息的人们还是冒雨来到了开幕式现场,1.6万人的座位满满当当。这样的情缘,怎么会了,又怎么能了?

杨家埠,位于潍坊市区东北15公里处,是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齐名的三大木版年画生产地,也是闻名遐迩的“风筝村”,他们把印制好的木版年画剪贴在风筝上,形成独具年画色彩的“杨家埠风筝”,一只风筝就是一则美妙的故事。古老的街道两旁,几百家风筝店一字排开,足有一公里长,形成一道独特的街景,五颜六色的招牌和千姿百态的风筝,让人恍如进入一个梦幻国度。许多人家的房屋一分为二,前面是店面,后面是扎制厂,中间用玻璃隔断,在选购风筝的同时可以看到风筝制作的每道工序,这是一个外地人看得见却又深入不进去的世界。

有很多人在这个风筝的世界里流连忘返,但愿长醉不愿醒。杨同科是杨家埠风筝的代表人物,9岁便学扎风筝,11岁学徒,不到三年就基本掌握了各种传统题材的一百多种风筝造型和十多种扎制方法。后来,他总结老式木版三色风筝的传统技法,并多次去外地学习观摩,大胆创新,终于树立了崭新的杨家埠风筝风格。在他制作的各类风筝中,既有三百多米长的龙头蜈蚣,也有火柴盒大小的蝴蝶。1986年3月,他与儿孙共同创作的一条350米的龙头蜈蚣风筝,成为第三届国际风筝会场上的特大新闻,放飞时用了三根缆绳,并由一辆解放牌卡车和两辆吉普车牵引,有13家国外媒体记录下了这个场面。

在这里,有科班出身的工艺美术大师,从事风筝的设计与研究几十载,把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风筝,并乐在其中,矢志将风筝之恋进行一辈子。有家境富裕的年轻人,放弃去高薪企业上班的机会,选择在月工资只有一千多元的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只因喜欢风筝,简单快乐,对蓝天充满遐想。还有村民,就在家门口做风筝打工,在获得收入的同时创造着美,在辛勤劳作中坚守家园故土的美好。没有这样自然、执着、绵延的爱恋,也就没有这样独一无二的鸢都。

壮志凌云

高翔的风筝飞在天际,牵着风筝线的人们则把壮志雄心指向了苍穹。风筝,不仅联系着人们的情感,更实实在在改变着人们的日子。

现在的潍坊风筝,由于当地政府的重视和人们的钟爱,伴随着潍坊国际风筝节的连续举办,已成为当代潍坊人的文化象征物。它飘洋过海,联结起了与世界人民的友谊,也成为潍坊市经济腾飞的巨大杠杆。从1984年起,每年4月20日至25日举行潍坊国际风筝节,每年都有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参赛。至今已成功举办了30多届国际风筝会。伴随盛会的召开,风筝开始由少变多,逐步形成了产业。目前,潍坊市制作风筝的工厂发展到几百家,设计生产的风筝规格品种达上千种,从业人员达2万多人,风筝及延伸产品年销售额已达10亿元,市场占有率约占全国的75%,世界的60%。有关部门充分发挥职能,实施了一系列帮扶措施,使企业继续保持着良好态势。目前,全市具有自主出口权的风筝企业达十多家,产品除在当地销售外,北京、上海、义乌等地也是其主要的营销集散地;在国外,已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区域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比于国内其他“短命”的节会,潍坊国际风筝会风华正茂,明天更美好。

“风筝牵线、文体搭台、经贸唱戏”的办会宗旨,使潍坊人找到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时至今日,潍坊国际风筝会已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化节会品牌。潍坊,用多姿的风筝形象、深厚的文化底蕴、开放的城市气质,越来越自信大方地走向国际舞台。

这是风筝的力量!这是城市的荣光!

猜你喜欢
潍县潍坊风筝
潍县萝卜及其栽培技术
潍县乐道院集中营被关押西方侨民信息再考证
“筝”艳潍坊四月天
郑板桥智断案
在手账中为风筝比心
风筝之都潍坊
学做风筝
潍县城隍庙戏楼和郑板桥的戏剧思想
潍坊 巧用资源做好加法
潍坊和兴生物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