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强
[摘 要]互联网不仅催生了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更为传统媒体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传统媒体的一个“拳头产品”——评论,如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纷繁复杂的现实语境下有所突破和指引,尤为引人关注。本文以广东省一家地市级党报为例,试论如何加强创新、贴近受众,在影响力和传播力方面进行有效探索,以固守阵地、更好地服务读者。
[关键词]评论 传统媒体 地市党报
[中图分类号] I10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7-0071-02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媒体、自媒体发展迅猛,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已经有所改变。在最近的新闻期刊中,除了谈论报业转型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外,关于解读性报道和评论的研究较多。相比以往,作为传统媒体的一个“拳头产品”——评论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从事新闻事业或新闻专业的大学生来说,补上新闻评论这一课不可或缺。
笔者认为,评论受重视的主要原因是随着网络和移动终端的发展,人们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多,这时需要标度准确的观点地图;当经验迅速变化、知识不断老化时,评论传递的思想能够帮助读者了解和判断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廓清思路。那么,面对省级大报一如既往的强势和网络评论的兴起,地市级党报应如何固守阵地,加强引导?本文以笔者所在的《江门日报》为例,希望能给同行带来一丝思考。
目前,《江门日报》评论版面主要分为两大块:一是每个工作日刊发的本地评论,其中重点是抓好重要评论和记者手记;二是近两年新开辟的《论语》版面。在笔者看来,相比于其他报纸,《江门日报》刊发的本地评论以当地话题为主, “三贴近”效果明显,同时以“圆桌”讨论形式开辟《论语》版面,固定在传统媒体上进行展示,这在许多地方是不多见的。
一、用有影响的稿件来影响身边的人
针对重要评论缺位、热点话题约稿不足、作者面不宽等问题,为了减少“说正确的废话”,《江门日报》于2014年出台了《关于改进新闻评论的实施方案》,对评论员队伍建设、选题筛选、任务考核等方面进行了细化,明确了“本土有大事,本报有声音”的基本方向。该方案实施以来,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重要评论和内部人员撰写的评论明显增多,包括报社领导带头撰写评论,成立分布在各部门、由14个人组成的评论小组。同时,记者手记明显增加,一线记者都参与进来,希望通过对新闻事件的思考,在提升新闻价值的同时,增强记者的思辨能力。对于重要评论,评论版牵头人会提前列出选题,经报社领导确定后,大家再围坐在一起进行讨论,集思广益,理顺思路,然后进行创作,这样稿件质量就会相对高一些。二是《论语》版话题的落地成为一个亮点,关注度较高,评价较好。
2013年5月,《论语》版面最初在周六刊发,其中大多是关注最近的国内外热点话题。去年3月起,该版面加强本地话题的落地,邀请部门领导、专家学者、特约评论员等进行讨论,平均每月刊登3期左右,以高度增强影响力,以贴近增强传播力。目前,《论语》版已转为周一刊出,每月两期左右,读者评价较高。《论语》版的基本形式是紧扣近期当地热点话题,邀请比较权威的领导或专家、学者等,让他们来发出声音,然后在版式上进行包装。比如“四馆”整合(对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进行升级改造)这个话题,我们邀请到了五邑大学副校长、市博物馆原馆长等;江顺大桥合龙这次组稿费了比较大的功夫,共见报7篇稿件,我们邀请到了省社科院教授、市交通局、经信局领导,刊登了《佛山日报》、《珠江商报》的评论员文章;广场舞这个话题,我们邀请到了市委宣传部领导、发出倡议书的广场舞大妈、少儿芭蕾舞团团长等。此外,我们还定期召开特约评论员通联会,邀请不同界别、不同领域、爱好写作的代表,听取他们的意见并及时加以改进。
笔者认为,《论语》版主要体现了两方面:一是高度;二是贴近。高度方面,几乎每个本地话题的讨论都邀请到了比较权威的领导或专家、学者。贴近方面,讨论的话题一般是最近大家比较关注或相对来说比较热的话题。在这方面,评论版编辑做了很多工作,每次组稿都相当于一个小策划,他们付出了比较多的精力。而在落实方面,记者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因为每个话题都涉及一些行业或者部门,让专业的人来发声需要做好协调工作。《论语》版的高度决定了影响力,而贴近则决定了传播力。笔者认为,这也基本符合报社领导提出的“用有影响力的人、有影响的稿件来影响身边的人”的观点。
当然,目前评论版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多地市级党报都普遍存在。首先是是社外评论人员的不确定。因为稿件来源主要是靠自由投稿,所以有时会闹稿荒,质量上会有起伏。其次,我们没有专门的评论人员,记者也缺乏专业训练,所以有时为了赶时间这部分的工作完成得不是特别好。虽然现在《论语》版已经有了一定的起色,但在观点凝练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这或许与采访对象只能陈述事实、不会转用评论的语气表达等因素有关。
要解决以上问题,在稿件方面,评论版编辑在继续扩展社外队伍、加强联系沟通的同时,也希望在报社举行的通讯员培训班上,多给通讯员打打气,发动他们撰写评论。整改方案也对这方面提出了要求,目前我们要做的就是严格落实方案。而在形式方面,可以把主要内容提到评论前面,或者加小标题,这在一些报纸中都有尝试。此外,《新京报》评论组合也有借鉴意义,他们对新闻事件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呈现,给读者一个完整的“观点套餐”。
二、现实语境下评论写作的几个维度
新闻评论是一张报纸的灵魂。有灵魂,才有生命力。目前,许多地市级党报把新闻评论放在比较突出的位置或靠前的版面,通过组建评论部,以社论或本报评论员等方式来发出自己的声音。而在互联网时代,夹叙夹议、诙谐幽默的文风也逐渐兴盛起来。这里面,有着言论的影子,也有着作者本人的倾向,但不管立场如何,被普遍接受的文章,总是有着许多共性可循。
结合整个现实语境和大的政治经济环境,笔者认为,目前我们评论写作可以掌握以下几个维度。
一是高度。
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德曼曾经说过,他期待读者对他的文章有四种反应。
一是读完他的专栏,读者会说:“我以前还不知道。”
二是读者看后说:“你瞧,这个问题我还从未以这种方式看待过。”
三是读者高兴地说:“你说的正是我感受到的,可是,我不知道怎么去表达。”
四是读者恼怒地说:“我恨你和你所倡导的一切。”
笔者认为,这四种反应也同样适同于评论人员新需具备的素养。这四个方面反映的是同一个问题,即你要比读者站得更高、想得更深、分析得更透彻。其实,我们追求的好评论,就是希望读者能有醍醐灌顶的顿悟,有击节再三的痛快。
同时,要把握住时代的主题,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评论才会立意深、角度新。最好是从小切口入手,引出大主题。比如,历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江门日报》获得广东新闻奖一等奖的《为政府“买蛋”叫好》,以及记者写的《放眼全国,如何看待江门楼市?》等都能站在一定的高度来进行立论。
目前,在这方面,《论语》版做得比较好,我们的大部分重要评论有一定的高度,但是有些还比较欠缺。
二是温度。
平常我们所说的冰点、沸点,一般是基于新闻事实的客观调查和社会反响来说的,但是评论也是可以带有人文关怀的。评论不仅要擅长诉诸理性,也要学会诉诸感性;不仅要在理性上说服受众,还要在情绪上感染受众。
去年9月7日《人民日报》客户端发表了一篇文章,叫做《反腐不应该反职工福利》。这篇文章强调部分单位歪曲中央本意,借反腐之名拿掉老百姓应有的职工福利,而这绝不是中央反腐倡廉的本意。文章一经推送便引发广泛关注,为普通百姓廓清反腐的边界与具体形式提供了参照,有些地方还专门组织讨论并见诸报端。总体来看,该文章针对人们的诉求、困惑,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有着人文关怀。
三是力度。
评论的力量感,更多地体现在对主观信息的有力传递上,这是在写作上强调的力度。评论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必须旗帜鲜明。论述缺乏力度,话说不到位,“旗帜”就很难鲜明得起来。增强力度是提高评论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就需要作者掌握大量事实,有着丰富的阅历,并且见解要中肯。此外,力度还体现在社会反响上。我们每年也会接到一些针对评论的反馈,有的是领导或者相关部门比较认同,希望寻找作者;有的是提出了对某一事件的质疑,相关部门给予了解释,这些都从侧面体现了评论的力度。
当然,评论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那就是导向问题。比如南方某报纸一篇元旦献词遭到撤换,由此引发了一场风波。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引以为戒。
[ 参 考 文 献 ]
[1] 章敬平.新闻人的江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93-94.
[2] 丘克军,等.21世纪新闻炼金术[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32-33.
[3] 宋立民.新闻评论的审美诉求[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12.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