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去病
幼儿阶段,爸爸妈妈是不是总担心孩子饿着?事实上,在食物供应已然充足的今天,肚子饥饿已经很少见了。但还有两种饥饿,比以前更普遍了,却很容易被忽略,那就是肌肉的饥饿和情感的饥饿。
对儿童而言,肚子的饥饿是因为没有进去,肌肉的饥饿是因为没有出去,情感的饥饿是因为没有交流。
一、肚子的饥饿
如果我们不吃东西,没有食物进入肚子,当然就会感到饥饿,所以,肚子的饥饿是比较好理解的。在幼儿阶段,“肚子的饥饿”还有什么积极的提示意义吗?
几年前,有个家长送孩子来幼儿园后,反复叮嘱老师,孩子胃口小,不爱吃饭,要耐心喂食才行。小女孩像个洋娃娃,细胳膊细腿,声音也是软软的、细细的;一小碗的饭菜都要吃很长时间,细嚼慢咽,跟家长说的一样——吃饭太艰难了。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转眼到了夏天,孩子参加了我们的野外生存训练营,经过两周锻炼,这个孩子开始狼吞虎咽地吃饭,再也不需要人追着喂。外训结束,回到幼儿园以后,小姑娘的胃口仿佛打开了,吃饭也多了,也快了……
其实如果真的缺乏食物,儿童感到饥饿,会有强烈的进食欲望,根本无需追着喂。相反,追着喂的坏处倒是不少,比如,孩子从自主摄食行为,转化为“与父母的博弈”,与父母反复谈条件,不仅如此,还会影响儿童自己主动摄食的生理感受。
所以,害怕孩子自己不会主动吃,是一个伪命题。当然,也确实存在一些孩子主动进食有障碍的,但是数量非常少,对这些孩子而言,追着喂也没有什么大用,需要通过加强运动,导致能量大量消耗,激活摄食的敏感性。
二、肌肉的饥饿
有些孩子运动量不足,导致肌肉组织内储氧量降低,肌肉处于饥饿状态。久而久之,孩子的体质和免疫力都会受到不良影响,不如经常足量运动的孩子健壮,同时精力和注意力的持久能力也往往会较差。
那么,儿童运动量怎么才算合适呢?
对于还不能够自主运动的婴儿,他们身体自然发育的运动量就已经足够了;对于已经能够自主运动的婴幼儿,自主地爬动、走动也可以锻炼身体;如果父母有时间,可以牵着孩子的手,与他们互动,带他们到户外走走,也是很好的锻炼方式。
孩子一两岁以后,他们的运动、探索能力和欲望会越来越强烈,有的时候,他们的运动范围和强度,甚至会超过父母或者爷爷奶奶的体能,这个时候,应该教会让孩子们在监护人的视线范围内运动,这样既能够让孩子运动充足,也能够让安全得到保障和控制。更大一些的孩子,应该参加集体生活。
怎么判断运动对于孩子来说是充足了?简单地说,孩子运动要持续半小时以上,最终出汗,就可以认为是“有效强度的运动”,至于一天一次还是多次,根据每个儿童能力和状态而确定。
乐趣和环境多样性是科学增强孩子体质的一个重要因素。一年暑假我组织二年级的孩子进行登山摄影队训练,一个月时间,孩子们用山泉洗澡,喝鲜奶,每天我们在爬山、拍照、绘画和采集标本中度过,每天旅程在10-25公里,孩子们背着自己的食物、旅行包和照相机,胖的变瘦了,瘦的变壮了,整整一个月,没有一个孩子生病。爬山是一个充满乐趣和变化的过程,孩子们的观察、交流、协作和运动能力,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成长。
当然,组织这样的游戏训练,难度很大,而且带孩子们登山爬坡也需要专业的教师,那么家庭中有没有办法呢?有的,带着孩子,开上车,带着帐篷和睡袋,带上照相机和三脚架,来一次过夜的自驾野营登山摄影吧,孩子和父母都会有一个又一个永恒美好的记忆,而且全家人的身体都会变得更健康。
三、情感的饥饿
情感的饥饿是因为没有交流,所谓交流不是简单地待在一起,而是进行充分的情感互动。情感的饥饿决非一天形成,是与家长的养护方式有关系。家长经常对子女粗暴、冷漠、控制,或者过度娇纵、保护等错误教育方式,让孩子容易出现自卑、焦虑、退缩、过分顺从、无安全感、攻击性强等心理异常问题。
然而,情感的摄食方式,与食物的摄食方式不同,单纯的输入和单纯的输出,都不足以喂养心灵。我们给孩子买玩具、买食物,固然是好的,但是无法替代与孩子的情感交流。有没有什么简单的持续的有效的办法,与孩子形成好的情感交流呢?
对于小一点的孩子,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做家务,参与家庭生活,分享家庭的喜乐与困难。做家务,做自己能做的事情,是孩子开始探索世界的方式,这能够让他们获得成功感和心理安全。
自制三明治,是我在幼儿园常带孩子们做的事情,只需要两片面包、一片肉、一些蔬菜和果酱、一点保鲜膜。规矩是,第一块包起来,带回家,留给爸爸妈妈,后面的才能自己吃。
我见到不少孩子在吃到第一口时激动的样子。对他们而言,第一次感觉自己掌握了自己的食物供应,增强了对自我的评价和认知,不仅如此,他们会认为,自己终于能够用劳动成果,回报父母和家庭了,这是一个双向的情感交流和建设。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情感交流的方式就更多了,做父母的一定要注意,以平等的姿态跟孩子交流。当孩子向你谈他感兴趣的问题时,要集中注意力听;如果正在做十分紧急的事,不妨跟孩子打个招呼,取得孩子谅解。即使一开始就不同意孩子的意见,也要耐心听完,充分了解他们的看法;要以交换意见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要唠叨说教而不考虑孩子的意见;用尊重的语气而不是教训的语气发言。尊重孩子会使孩子尊重自己,教训常常带来反感和对立,只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如果家长们注意关心自己孩子的情感世界,同时在孩子们最需要支持和关怀的时候,重视并解决他们情感的饥饿问题,有利于培养孩子情感细腻、懂得关心他人、善于理解、极富同情心的良好人格。
编辑 刘建淑 3146063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