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凤
摘 要:由于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分布的地理环境不同,所以不同的地理环境也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民风、风俗习惯、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等,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民居装饰文化。康巴藏族民居装饰文化在民族建筑文化中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情特色。本文主要以位于四川省甘孜州稻城县的康巴藏族龙谷村的碉房民居和帐房民居的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康巴藏族民居的装饰文化。以期更多
的人了解、熟悉、保护和传承康巴藏族民居的装饰文化。
关键词:康巴藏族;碉房民居;账房;装饰文化
【中图分类号】TU253
一、前言
康巴地区是英雄史诗《格萨尔》发源地,它是一个以康巴藏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之地,同时康巴地区也是中国早期历史上民族频繁迁徒的“民族走廊”地带,所以古代南、北民族在此留下了非常丰厚的历史遗存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这里是藏汉文化、农耕文化以及畜牧文化的交汇之地。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这些文化在康巴地区相互碰撞、相互吸纳、相互借鉴,从而形成了既具有与其它藏区文化相同的共性,又具有其自身的多元性的历史印记,这便是康巴儿女创造出的“康巴”文化。康巴藏区独具特色的粗犷、奔放、绮丽的美丽的自然风情景观与灿烂、悠久的“康巴文化”编织成这里独具特色的多姿多彩的人文景观。康巴地区的居民大部分都是康巴藏族人,他们热爱自己的文化、热爱这纯朴的民风民俗,所以他们的建筑、装修风格和服饰也独具藏区民族风情。作为康巴藏族民俗文化村之一---龙古村,其民族文化传统保留最为完整和完善。龙古,意为“沼泽之地”,在古代是土司手下艺人工匠的聚居的地方,长期受到贵族生活习惯的影响和传统文化的熏陶使得龙古更加充满神秘的气息。
二、康巴藏族龙谷村的民居---碉房
碉房是康巴藏区最为常见的建筑形式,由于外形很像碉堡,故称碉房。康巴藏族的碉房多为石砌碉房,归因于藏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当地的石材作为建筑材料砌墙,从而室内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碉房外墙并非与地平面成九十度而是逐渐向上收缩,从建筑外形上看碉房墙厚并且窗子非常小,给人一种浑厚稳重的视觉感觉,但碉房室内的墙壁则保持垂直。在高原强烈的阳光的照射下,白色的碉房与蔚蓝色的天空形成色彩明朗且和谐的对比效果,远远望去格外亮丽。碉房外部的色彩装饰古朴粗犷、纯净艳丽,一般有白、红、黑三种颜色,三色依次代表吉祥、权利、扫除晦气,在颜色的选取方面表现出藏族人民热爱生活、坦诚、纯朴的特点和对信仰的虔诚。藏族人民尊重、珍爱劳动成果,用牦牛骨或羊头骨装饰门楣,同时还起到纳吉避邪的作用。此外,藏族人民还会在屋顶四角或大门的门楣上安放白色,给房屋的墙壁刷白灰,过节时门窗和木制家具用白面点、白点或划白线等等,这些色彩和图案的运用均表现出了藏族人们远古流传下来的各种崇拜。
龙古村的碉房,无论是门、窗、檐,还是室内的结构和陈设,都充分保持了藏式建筑的风格。但门窗的每一部分都以不同的手法进行了修饰。康巴藏民在室内装饰上的处理更是别具一格、美轮美奂,透出极高的审美意识和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他们对室内的装饰十分讲究、异彩纷呈,上至天花板下至与地板相接的墙角都布满了彩绘雕饰,尤其是彩绘的横梁和柱头、大门等木结构空间的装饰充分展示了藏民的装饰才能。藏区没有专门的雕刻师,每家每户基本都有人会雕刻,通常都是按照传统图纹做装饰,但是因为雕刻很费时间,所以要请很多会雕刻的好朋友一起帮忙才能完成。因为只是雕刻一个客厅的话,四五人一起也要花两三个月才能雕刻完,工作量可谓之大。
康巴藏族的民居一层通作养牲畜、家禽、堆放杂物或者做车库之用。二楼是家人主要的居住空间和公共活动空间,这一层除了卧室、客厅、客房、厨房和厕所外,还布置了专门供奉神佛的经堂。通常经堂宽敞华丽,也是主人家装修花费精力最多、装饰最华丽的地方,与其它空间相比经堂在居室中形成了很大的视觉对比和反差,从而营造出了神圣且令人敬畏的宗教氛围。经堂的一面墙装修成彩画和彩雕精巧的巨大佛龛(佛龛是供奉佛像、神位的小阁子,多为木质)。经堂内有为喇嘛精制的禅床,禅床上铺垫了厚实、华美的毛毯。经堂在藏民心中是神圣不可玷污的地方,甚至连主人自己也不能坐卧。藏民每天都要打扫经堂,他们认为只有把经堂打扫得一尘不染才能展现他们对信仰的忠诚。设于二层室中的火塘是室内功能核心,是藏族世俗生活和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家庭的象征,同时也是火神、祖先神栖息的场所。
火塘的形式是多种多样,有下沉式的,也有直接以石或木在主室中围起来的,还有的为了保护小朋友,会在火塘四周设围栏。此外,也有的藏民会在火塘上方放置转经筒,利用火的热量使转经筒不停旋转,达到为家人祈福的作用。火塘一般较为干净,是藏民们比较讲究的地方。炊饮是火塘最基本的功能,人们在火塘上架锅支壶蒸煮烹食物。在较落后的藏区电是很珍贵的,他们很少开灯,民居内的照明主要靠火。火塘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取暖。过去藏民在火塘边设睡铺,全家老少环火塘而睡,但是现在的年轻藏民更喜欢睡床,只有一些老人还有保留着这一风俗习惯。晚上家人围坐在火塘边,谈天论地、做饭、喝酥油茶是农区藏民一天中最轻松温馨的时刻,也是家人们感觉最温暖的时刻。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曾经说过:“家庭的物质设备包括居处、屋内的布置、烹饪的器具、日常的用具以及房屋在地域上的分布情形,这一切初看起来,似乎是无关轻重的,只是日常生活的细节罢了,但事实上,这些物质设备却极精巧的交织在家庭的法律、经济、道德等各方面”。很久以前火塘还有一个重要功能——保存火种。那时的藏族人认为,有了火种,就意味着一个民族、家族或家庭才能够继续生存下去,火种熄灭就意味着家庭要遭灾或者面临其它不好的事情。而现在有了火柴、打火机等工具,生火没有以前那么难了,所以这一习俗基本是没有了,但是特别虔诚的阿妈会保持经堂里的酥油灯不灭。
藏民在民居内使用刻好梯段的独木作为梯道来连接上下楼层。古代康巴地区的诸族、部落之间多奔袭、争斗,这种独木梯可以迅速撤除,从而切断入侵者进入居室的通道,加强自卫和防盗。但是独木梯对于老人、小孩和带有重物的人来说还是不安全、不方便之处的,所以现在的民居大多都改用带有扶手的台阶木梯。康巴藏族民居的三楼通常用来堆放粮食和杂物,屋顶结实、平展,可以用来晾晒粮食,同时人们也可以在楼顶活动、聚会、聊天、远眺风景。
三、康巴藏族龙谷村的民居---帐房
帐房是牧区藏民为适应流动性生活而产生的独特的居住方式,是远古帐幕文化的遗制,极具特色,它搭建起来简单、拆卸灵活并且运输方便,所以这种居住形式保存至今。从账房的平面图上看多为长方形或者方形,四周用木棍撑起两米高的框架,框架的上面覆盖牦牛毡毯,账房四面用牛毛绳拉进并固定在地面上。从色彩上区分,冬帐篷是由藏民自家的牦牛毛搓成绳子织成的,通常主色为黑色。夏帐篷则较为轻便,由帆布、藏布织成,通常主色为白色。藏民会用寺庙里的传统彩绘纹饰来装饰帐房的外层,如八吉祥徽、七珍宝、八瑞物、七政宝、五妙欲等,以期给家人带来吉祥并盼望丰收。这些斑斓绚丽的帐房在高原壮美的自然风光中无意间达到了画龙点睛的功效,给原本单调的草原生活带来几分趣味性。账房内的空间布局明确,陈设较简洁,室内的正中间设供一家人用的火灶,在火灶的后面供奉佛像,四周地面上铺牛皮或者羊皮,供主人和客人坐或卧之用。在康巴地区节日来临之际,人们都会聚集到康定跑马山的脚下,那时就会有成千上万顶帐篷拔地而起,形成一座壮观的帐篷城,场景甚是漂亮。
四、结束语
康巴藏族的民居既传承了传统藏传佛教文化又展现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尤如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所说到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那样,也只有发展的民族文化才是能才历史的长河中保存下去的文化。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是应该被工作者甚至全世界所有的人保护、传承下去的。少数民族文化是璀璨的中国文化中的独具特色和其它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文化,所以更应该被更多人去了解和熟悉,更应该得到更多的人去保护、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妍.川西南木里县藏族传统民居研究——以东朗乡为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学位年度).
[2] 杨炎为、陈颖、田凯.四川藏区城镇民居初探——以德格县更庆镇藏族传统民居为例[J].住区,2013年第一期.
[3] 任洁 旅游开发对稻城康巴藏族传统文化的影响[J].电影评价,2014年第十四期。
[4] 郝晓宇 宗教文化影响下的乡城藏族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以乡城县那拉岗村为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学位年度).
[5] 杨炎为、陈颖、田凯 四川藏区城镇民居研究--以德格更庆镇藏族传统民居聚落为例[C].2012年第十九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
[6] 蔡光洁 康巴藏族民居装饰图纹研究[D].四川大学,2010(学位年度).
[7] 郝晓宇、邓梦》. 四川乡城传统藏族民居聚落中的宗教环境观[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年第10期
[8] 黄茂.藏族“戎亢”的建筑文化内涵及公共空间意义——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麻当乡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年第四期.
[9] 陈雅.青海东部藏族新民居建设中对其传统建筑装饰元素的传承和创新[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学位年度).
[10] 盛亮.迪庆香格里拉地区藏族民居中的檐、梁、柱装饰艺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学位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