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基层党建

2015-05-30 10:48李亭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校企协同育人

李亭

高职教育主体具有多元性和育人环节的合作性特点,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不能仅局限在课程开发、专业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知识技能传授等方面,还应有党的建设特别是学生党建方面的深度合作。合作党建工作需要以新的视野、新的思维、新的模式去寻求突破,需要党建工作者综合运用现有政策、实行组织协同创新、工作方式创新等手段和必要条件,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文化协同创新,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的作用,有效开展党建工作,为“四个全面”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基础是人的素质,核心是人的发展。我国人口和劳动力结构的深刻变化和科技进步的不断加速,要求用结构性改革破解结构性矛盾,加快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结构,推动发展动力由人口数量红利向人力资本红利转变。要深刻理解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对职业教育的战略要求,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为构建科学合理教育结构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更好地适应转变发展方式要求、契合产业升级需求,更好地提升全民就业创业能力、促进社会公平。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党建工作现状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特点。 高职教育具有与普通教育不同的属性和特征,主要表现在其教育主体的多元性和育人环节的合作性上。首先,教育主体往往由学校、企业组成,而教师、企业师傅则成为传授知识、技能的主要承担着。其次,育人环节方面则主要是体现在专业设置动态调整、课程内容共同制定、校本教材合作编印、师资队伍双向流动和教学场所空间轮换等。体现了职业院校学生接受教育具有跨界属性和合作属性。因此,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高职院校办学的重点核心,也关系到办学成败的关键。但职业院校党建工作一直以学校为中心,围绕教师、学生开展工作,导致校企协同育人环节成为党建工作的盲点和空白点。由于校企合作的内容和企业盈利目标的限制,学生党建工作无法得到有效延伸,存在极大的“盲点”和“难点”。高职院校党建“进企业”基本上还处于理念阶段,企业的参与性不高,合作机制不健全,工作难度较大,成效也不大。

合作党建是学校党建的现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党建创新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党建“进课堂、进宿舍、进社团、进企业、进网络”已成为新时期高职院校党建创新的重要内容。但党建进企业方面,存在相当多的困难。

政府文件导向不够完善,让学校党建进企业存在法律盲点。目前适用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中,政府文件导向普遍过于重视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忽视了党建工作的对接。1996 年我国颁布《职业教育法》之后,政府相继出台多部重要的职业教育文件,比如《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法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等。这些文件规定的都集中在具体业务方面,但在思想教育和党建工作层面,并没有提及如何对接和融合的问题,反而回避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党建问题。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存在重业务合作,轻党建合作的情况,对校企合作党建重视不够,整体统筹乏力。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还主要局限在课程开发、专业建设、实训实习等方面的合作,党建方面的合作鲜有涉及。很多学校委派指导教师也往往中是注重职业能力,没有意识地选派具有学生党建经验的专业教师,甚至选派的教师还不是党员,导致党建合作难以开展。而高职院校专职学工、党务伍力量相对薄弱,只能应对校内日常党建和学生管理,而难以顾及校外的合作党建工作,党建创新思想和能力不足。

由于合作企业岗位分散,企业党建基础不同等原因,支部开展组织生活与学生活动比较困难,对党员的考评、监督管理也基本处于虚位,校内与校外党建出现脱节,跟踪培养基本断档或流于形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党员的培养质量。再次,党建与中心工作相互脱节,校企合作党建机制不够健全,校企合作协议少有涉及党建内容,党员教育和管理缺乏联合评价机制, 长效机制还不健全。

第四,从企业角度来看,企业的目标是生产经营和盈利,学校党建工作的延伸,担心会造成对现有生产任务的干扰。即使已经开展了校外党建工作的学校,从成效上来看,普遍存在形式化、低质化也影响了企业合作党建的积极性。

这些 都造成了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不能适应开放办学和校企合作的要求,需要以新的视野、新的思维、新的模式去寻求突破。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党建的意义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下的全面的人,这里面也包括对国家、社会具有崇高理想和道德情操的人。因此,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应是全面的,而不能仅局限在课程开发、专业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知识技能传授等方面,还应有党的建设特别是学生党建方面的深度合作。

对学校而言,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党建工作有利于打造富有高职特色的“大党建”格局。校企合作党建工作既是高职教育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党建创新的重点,也是打造适应高职教育特色的党建工作重要突破口。通过校企双方的协同创新,共同开展合作基层党组织建设,共同促进学生学业、职业生涯的发展,提升育人成果。

对企业而言,校企合作党建有利于企业文化形成和事业发展。当前,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企业组织文化的发展,企业文化和员工素质逐步成为企业组织效率提升的动力源和重要保障,越来越受到企业重视。越来越多的企业,包括中小型企业都成立了党组织,党的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在校企合作中,结合企业党建现有体系,融入师生参加,使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创先争优,建功立业,也能够发挥党员和积极分子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推动企业事业发展。

对学生而言,校企合作党建有利于培养新时期全面合格的人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党的十八大以来,提高学生素质、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成为全党和全社会的共识。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在校生至少有半年甚至一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因此,如何针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不断深化、工学结合不断紧密的形势,加强校企合作党建,对避免出现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盲区”和“脱节”,对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协同党建的实现途径

协同创新理念的提出,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党建开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具体来看,需要高职院校党建工作者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以“四个全面”为核心,通过校企协同,创新党建方式为重点,来推进高职院校校协同党建工作,并在政策导向、组织协同、方式创新等三方面实现重要突破。

改进政策导向,使学生顶岗实习期党建工作合作有法可依。政策导向是校企合作办学的风向标。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中,政府的政策导向不能只重视专业与岗位的对接,应同时重视党建工作的对接。否则,党建工作就会失去政策和法律依据。因此,应在现有政策导向的基础上加以完善。

以组织队伍建设为重点,推进校企合作党建的组织协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协同党建的组织协同要按照组织理论角度,从机构和队伍上加以落实。一方面,是实现组织设置的协同创新。在分工体系下,学校党建与企业党建分属两个不同的系统,各有其独立的组织设置和管理制度。而随着校企深度合作的发展,这种传统的组织设置方式必将被打破,开放式的组织协同创新模式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是实现党建队伍上的协同。根据高职院校当前教师“下企业”的要求和教师服务社会能力的提高,教师深入企业开展项目研发、咨询服务、学生辅导的时间越来越多,而且原有专业和教研室的组织形式逐步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跨专业、跨院系的新的教学、科研、服务团队。即同一个企业、同一个项目的教师和学生可能来自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教师和学生,这种趋势给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带了新的挑战,也为党建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例如,可以尝试在一些科研团队力量强、水平高、科研成就大、教工和学生党员比较高的群体中,设立支部,用科研团队把教师与学生党员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教学、科研与党建一体化,教师党建与学生党建一体化,有利于发挥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有力推动其他工作开展。

拓展党建工作新方式,实现校企党建工作的对接。在新型教育模式下,推进党建工作信息化,利用现代网络传媒优势,构建网络平台特别是移动网络平台(如微博、微信等),整合党建资源,拓展党建阵地。实现文件、信息网上传输,为内外部单位提供了学习条件。党员教师积极参与走访企业,为学生在校内外做好服务。邀请企业家、知名社会人士走进校园,开展实习教育及就业指导。吸纳社会资源建设党建基地,探索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加强职业教育与社会对接的基础,实现资源互补和利益双赢。

总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党建创新工作需要党建工作者综合运用现有政策、实行组织协同创新、工作方式创新等手段和必要条件,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文化协同创新,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的作用,有效开展党建工作,为“四个全面”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作者单位: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校企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协同进化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