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洋科考发展历程

2015-05-30 10:48岳峰
百科探秘·海底世界 2015年7期
关键词:大洋科考深海

岳峰

亲爱的同学们,相信你们一定知道我国的“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吧,它可是能到达海平面以下7000米的深潜器,创造了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纪录。不过它只是我国大洋科考的重要搭载工具之一,而且我国大洋科考还取得过很多辉煌成就。

我国大洋科考始于20世纪70年代,最初以多金属结核资源调查为主,1984年开始着手制定大洋矿产资源勘查规划,并部署相关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1990年4月,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简称“中国大洋协会”)成立,它可是我国大洋科考的组织实施机构啊。中国大洋协会的宗旨是通过国际海底资源研究开发活动,开辟我国新的资源来源,促进我国深海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维护我国开发国际海底资源的权益,并为人类开发利用国际海底资源做出贡献。

1991年3月5日,经联合国批准,中国大洋协会在国际海底管理局和国际海洋法法庭筹备委员会登记注册为国际海底开发先驱者,在国家管辖范围外的国际海底区域分配到15万平方千米的开辟区。1997年,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规定,国际海底管理局批准了中国大洋协会在专属多金属结核矿区的15年勘探工作计划。1999年3月5日,在完成开辟区50%区域放弃义务后,中国大洋协会在上述区域最终获得7.5万平方千米具有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商业开采权的多金属结核矿区。这一成就大大拓展了我国战略资源的储备总量。随后,中国大洋协会于2001年5月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了《勘探合同》,这标志着中国大洋协会正式从国际海底开辟活动的先驱投资者成为国际海底资源勘探的承包者。

继2001年在东北太平洋获得7.5万平方千米多金属结核合同区后,中国大洋协会于2011年在西南印度洋获得面积为1万平方千米的多金属硫化物合同区,2014年在东北太平洋获得面积为3 000平方千米的富钴结壳合同区,这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国际海底区域拥有“三种资源、三块矿区”的国家。

当然,有了矿区,没有好的深海装备和保障能力也是不行的。目前,我国逐步形成“三龙”(“蛟龙”号、“海龙”号和“潜龙一号”)和四大装备(中深钻、电视抓斗、声学拖体和电磁法)为代表的深海装备体系,以及以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为代表的大洋保障体系。

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近年来我国大洋科考的精彩片段吧。

我国当选为国际海底管理局理事会成员

我国于1996年以海底最大投资国之一的身份成为国际海底管理局第一届理事会B组成员,2000年获得连任。2004年,在国际海底管理局第10届会议期间,我国又当选为理事会A组成员,即国际海底区域内矿物最大消费国组成员,显示了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在管理局的法律技术委员会和财务委员会委员选举中,我国所提名的专家连续当选为两委委员,充分发挥了我国专家在国际海域事务中的作用。

建立了大洋深海生物基因资源研发基地

中国大洋协会从“十五”规划开始启动了大洋基因资源的研究,于2001年成立了“中国大洋生物基因资源研发基地”。通过十多年来的努力,建立了深海环境模拟与微生物培养平台,获取了三大洋深海各类生物样品,分离培养出了包括极端微生物在内的各类微生物5 000多株,实现了海洋微生物资源的共享。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极端酶、小分子活性物质、污染物降解、生物催化等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取得了一批有一定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为加强大洋样品管理,中国大洋协会建立了中国大洋样品馆和中国大洋生物样品库,促进了大洋样品的共享。

开展首次环球科学考察

2005年4月,承载我国海洋工作者梦想的“大洋一号”科考船从青岛起航执行我国首次环球科学考察任务。“大洋一号”科考船东出太平洋,经巴拿马运河进入大西洋,经好望角到达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回到太平洋,2006年1月22日返抵青岛,历时297天,航程43 230海里,重点对相关大洋中脊开展了综合科学考察,对海底热液硫化物资源、生物资源和环境进行了调查,获得大量一手调查资料。环球航次期间,“大洋一号”科考船顺访国际海底管理局总部(牙买加首都金斯顿),增进了彼此的交流与合作。

在西南印度洋发现首个“黑烟囱”

2007年,“大洋一号”科考船在执行大洋第19航次任务期间,在西南印度洋中脊超慢速扩张区发现了首个海底热液活动区(俗称“黑烟囱”),这也是国际社会在该类区域的首次发现。迄今为止,我国科学家已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海域共计发现了20余处海底热液活动区,发现总量约占全球已发现热液活动区的十分之一。

启动了国家深海基地建设

2007年初,经国务院同意,国家深海基地建设工作正式启动,选定山东青岛即墨鳌山卫镇作为国家深海基地工程的选址,国家深海基地占地面积390亩,海域62.7公顷。2015年3月17日,搭载“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母船“向阳红09”船结束在印度洋的科考任务,停靠在青岛母港的国家深海基地码头,标志着国家深海基地正式启用。

获得西南印度洋l万平方千米多金属硫化物合同区

2011年11月18日,国际海底管理局与中国大洋协会签订了《国际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矿区勘探合同》,标志着中国大洋协会继2001年在东北太平洋国际海底区域获得7.5万平方千米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后,获得了第二块具有专属勘探权和商业开采优先权的国际海底合同矿区。2010年5月,我国代表团在国际海底管理局多金属硫化物勘探规章通过后,以中国大洋协会的名义第一个提交了多金属硫化物矿区申请,该申请位于西南印度洋,面积10 000平方千米。2011年7月,申请获得了国际海底管理局的核准。按照勘探合同要求,未来15年大洋协会将履行开展有关环境监测、环境基线调查与研究、培训发展中国家的科技人员等义务,并在勘探合同签订后10年内完成勘探区面积75%的区域放弃,保留2 500平方千米留作享有优先开采权的矿区。

“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圆满完成7000米级海试

2012年6月27日,“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在马里亚纳海沟实施了7 000米级海试,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 062.68米,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大深度深潜作业能力的国家。7 000米载人深潜器项目于2002年启动,国家海洋局是项目的负责单位,中国大洋协会作为业主具体负责专项的组织实施,深潜器下潜深度超过7 000米,即可到达全球99.8%的海洋深处。经过6年的努力,深潜器本体于2008年研制成功,2009年、2010年、2011年分别组织实施了1 000米级、3 000米级、5 000米级海试,检验了深潜器的各项技术指标。

我国大洋科考取得上述的成绩离不开科考队员克服重重困难,一次又一次地进入大洋深处,去发现、去探索。而科考队员驾驶着什么样的船只,依靠什么样的仪器取得这样的成就呢?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

我国大洋科考船及主要器材

“科学一号”海洋科学考察船

“科学一号”建于1980年,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能承担远洋科考的船只。其多次承担国家重大航次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为海洋科考立下了“汗马功劳”。“科学一号”的设备非常先进,船尾的一台单引绞车能伸入海底1万多米的地方,不算船体本身,仅船上的实验器材就价值几千万元。

“大洋一号”海洋科学考察船

“大洋一号”原名“地质学家彼得·安德罗波夫号”,曾是苏联的一艘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考察船。1994年7月,由中国大洋协会从俄罗斯远东海洋地质调查局购买,经初步改装后,更名为“大洋一号”。从1995年至今,“大洋一号”曾先后执行了数个远洋和大陆架勘察航次的调查任务,是我国远洋科学调查的主力船舶。

“海洋四号”海洋地质调查船

“海洋四号”是一艘近30年船龄的海洋地质调查船,装备有较大的油舱、海水淡化器、油污水处理装置、万米绞车、首推、避碰雷达等设备,适合承担远洋考察任务。“海洋四号”是目前国内调查手段较多较齐全的海洋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调查船。从1986年加入中国大洋科学考察的行列开始,它10次远赴太平洋、1次远征南极。它也是唯——艘从广州出发赴南极的科学考察船。

“海洋六号”综合调查船

“海洋六号”综合调查船以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为主,首次集地震、地质调查等多项调查功能于一体,是目前世界上第一艘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船,我国首次自行设计、建造,总造价近4亿元。它采用电力推进系统、动力定位、全回转舵桨等国际先进技术及设备,配置了深海水下遥控探测系统、深海取样分析、深水多波束测深系统、深水浅地层剖面系统、长排列大容量高分辨率地震采集系统等多种高科技调查设备,配置有4 000米级深海水下机器人“海狮号”,装备条件在我国海洋地质调查船中首屈一指。

“向阳红09”海洋科学调查船

“向阳红09”为综合性海洋科学调查船,可进行海洋水文、海洋气象、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地貌、海洋生物等科学调查研究工作。该船为钢质,双层连续甲板,柴油机推进,前倾艏柱及巡洋舰船艉,机舱位于舯部,双桨,双舵。航区主要是中远海及大洋。“向阳红09”船于1978年5月24日下水,现在是“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母船。

“竺可桢”号综合调查测量船

“竺可桢”号远洋综合调查测量船,是一艘代表我国海军测量先进水平的综合远洋调查测量船,原名“海洋20号”,是我国首艘636A型海洋综合调查船,2003年5月在我国船舶工业总公司芜湖造船厂开工建造。船上装备有20余项测量系统,在执行海上作战的准备工作中,可对距岸100海里以外海区进行水深测量,海底地貌测量,海底表层地质探测,扫海测量,海洋

重力测量,海区温度、盐度、密度测量,验潮、海洋气象观测及投放军用浮标等。

“蛟龙”号载人深潜器

“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是一艘由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深海潜水器,也是国家“863计划”中的一个重大研究专项。“蛟龙”号可运载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进入深海,具备深海探矿、海底高精度地形测量、可疑物探测与捕获、深海生物考察等功能。

“潜龙一号”潜水器

“潜龙一号”无人无缆潜水器是我国国际海域资源调查与开发“十二五”(2011-2015年)规划重点项目之一,是我国自主研发、研制的服务于深海资源勘查的实用化深海装备。该项目于2011年11月正式启动,2013年3月完成湖上试验及湖试验收,5月搭乘“海洋六号”调查船在南海进行首次海上试验。“潜龙一号”配有浅地层剖面仪等探测设备,可完成海底微地形地貌精细探测、地质判断,海底水文参数测量和海底多金属结核丰度测定等任务。到目前为止已累计完成7次下潜,获得了海底地形地貌等一批探测数据,设备布放与回收成功率100%。

猜你喜欢
大洋科考深海
向深海进发
悬浮屋
我国最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下水
科考延期为哪般
深海特“潜”队
五行真经(6)
前往大洋深处
第十章 前往大洋深处 (上篇)
隐藏在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中国南极科考30年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