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洞窟壁画是古代先民遗留下来的艺术瑰宝。洞窟壁画饱受岁月侵蚀,但它保存下来的图式、色彩、特殊的肌理效果,给当代很多画家带来了新的艺术启迪。他们将这些成功地运用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同时也为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洞窟壁画;风化侵蚀;当代绘画
我国洞窟壁画大致可分为地上洞窟壁画和地下洞窟壁画两类。所谓地上洞窟壁画是指建立在地表之上的洞窟壁画,如反映道教题材的永乐宫壁画、古丝绸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壁画,以及新疆麦积山壁画等。这些壁画内容多以道教、佛教等宗教题材为主,传播和表现宗教教义教理。而地下壁画则多指墓室壁画,此类壁画大多以四灵祥瑞、引魂升仙或墓室主人生前事迹为主要描绘对象。洞窟壁画迄今都有千百年之久,是古代先民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为我们研究古代人民的文化、服饰、习俗等提供了可靠的文献资料。然而可惜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大多处壁画饱受风雨侵蚀、人为盗损破坏、以及个别材料发生化学反应造成了色彩的氧化异变,甚至出现局部脱落的现象。
敦煌莫高窟第119窟《大势至菩萨》、205窟《持念珠观音》(图1)中的菩萨肤色大都变成了黑色,主要原因是壁画在绘制过程中所使用的颜料大部分属于矿物质颜料,这些颜料长期与空气接触就会发生氧化反应(如铅丹会在高温条件下,由橘红色变成深咖啡色,朱砂光照下会由鲜红色变成黑色或暗红色等等),其中画面的局部脱落属于自然风化所致。而新疆高昌石窟40窟《菩萨及萨埵舍身饲虎》则是人为破坏所致。而河北安平县发掘的东汉墓室壁画《君车出行图》等,因长期埋藏于地表之下,潮湿的环境会在墙壁上生成各种霉菌,这些霉菌一方面附着画面上严重污染壁画,另一方面它所产生的代谢物会使壁画的颜料变色,再加上绘制壁画时的制作技术和材料的选择以及后来人为的破坏等,都是导致壁画受损的重要原因。[1]
这些壁画在经历岁月的洗礼之后,虽然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但就从艺术表现手法之一层面看,它仍给我们带来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呈现。它经过千百年锤炼后所产生的厚重的历史沧桑感,给我们带来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予现当代艺术家以新的启示,即自然与岁月的“删繁就简”的魅力远大于人为的美感,它更接近天籁般的奇妙。[2]当今很多画家的艺术作品中都或多或少的可以看到一些壁画艺术的影子。
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当代著名画家唐勇力先生,在他的《敦煌系列》作品中壁画的身影随处可见。唐勇力先生曾多次前往永乐宫、麦积山、敦煌等地进行考察学习。他被壁画浓厚的文化气息所感染,特别是这些壁画经过千百年来风雨侵蚀、自然风化等因素所打造出的斑驳的艺术效果,深深地触动了他,令他惊心动魄、兴奋不已。他将这一视觉效果和他的艺术思绪融入到绘画创作中,将千百年来经历风雨侵蚀的这些洞窟壁画与现代审美取向相结合,在斑驳的韵味中融入自己的继承、探索和创新,进而创造出了一种特殊的技法——“脱落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3]所谓脱落法,即在所描绘物象上先铺上基色,再厚涂上脱胶颜料,待干后皴擦使部分颜料自然剥落。唐勇力除了参照古壁画受风雨侵蚀产生的斑驳效果独创“脱落法”之外,还将壁画中的“虚染法”成功地引用到自己的绘画创作中,同时他还借鉴壁画中的颜色运用在自己的创作中,使其作品更加厚重、沉稳(图2、图3)。他曾说,“敦煌是我梦境的发源地,我都艺术直取敦煌”,这些在他的《敦煌系列》创作中也是清晰可见的。在唐勇力的作品中,无论是年迈的老人还是稚嫩的小孩,其肤色大多以赭色为主(这可能是他对西北地区人民的特殊情感所致),服饰多用大量白色,采用“脱落法”完成,整个画面厚重古朴,韵味十足。
“伤痕美术”的代表人物刘宇廉先生的作品也曾借鉴石窟壁画,运用叠色形成斑驳的肌理,表现出厚重的画面效果[4]。刘宇廉先生是位才华横溢的画家,可惜天妒英才,英年早逝。他在世期时曾多次前往敦煌临摹壁画,这一行为也成了影响他后半生绘画生涯的重要财富,其代表作品《飞天》、《伎乐》、《九色鹿》等都是借鉴壁画中的形式和颜色制作完成的(图4、图5)。他的作品画面构成多讲装饰性与平面化,人物造型风格化,有着非常明显的古代汉画像砖和敦煌壁画的印记,色彩斑驳厚重,是现实与理想、传统与世俗完美结合的一种呈现。
洞窟壁画不仅使国内的画家深受启发,同时对国外一些画家也产生深远影响。平山郁夫是一位勇于探索、不怕艰辛的日本著名画家,为了采风重访玄奘求佛之路,总行程超过数十万公里。他的作品以描绘佛教和丝绸之路的题材为主,其代表作品《佛教传来》、《飞天》等都是直接借鉴敦煌壁画而产生 (图6、图7) 。自20世纪70年代他首次到敦煌考察时,就被敦煌壁画的无穷魅力所吸引,甚至达到痴迷状态。自此之后,他多次沿丝绸之路到敦煌考察学习,并要求其学生必须到敦煌学习过才能作为毕业的条件[5]。他的作品多以佛教题材为主,画面清幽安静,充满禅意。有人评价他的作品“最宜在人焦躁、愁闷、懊恼时去鉴赏,它会给你一份安宁,一份淡泊,一份历史的悠远。”平山郁夫深受敦煌壁画的影响,作品充满了厚重的历史感,改变了日本画往日多以花鸟风月为主的题材风格,为日本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洞窟壁画不仅对当代中外名家有所启迪,像笔者这类年轻一代也被其无限魅力所吸引。我读本科时候就一直对这些洞窟壁画颇感兴趣,在2010年时,曾先后到敦煌莫高窟、山西永乐宫、西安懿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等地参观考察,被壁画的图式、形像、色彩,以及千年岁月沉淀留下的痕迹所深深吸引。在作品《梦回敦煌》(图8)的创作中也是大量借鉴壁画中的元素,像佛像的姿态、表情、服饰、飞天的动态、手的姿势等都做了大量的尝试练习,整幅作品的色彩也是从壁画中吸收过来,包括一些画法,如厚涂法、罩染法等的运用也部分地受到壁画的启示。这幅作品是我受壁画的影响所做的一次画法上的尝试和探索,可能也会对我以后的创作产生很大的影响和启发。
纵观当代画坛,还有很多画家的作品受到古代洞窟壁画的影响,有的是刻意的追求,有的是无意间的流露,但这都是他们对壁画中的色彩、图式、甚至受损后产生的特殊肌理的一种痴迷的表达,也是对古代艺术家们的一种膜拜和感怀。这些洞窟壁画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艺术创作上的启发,更多的是对古代艺术的一种继承和传扬。
参考文献:
[1]张昺林.敦煌壁画霉菌病害的防治研究[D].兰州:兰州交通大学.2012.
[2]徐恩存.敦煌母题:现代绘画的新向度——读唐勇力的工笔画[J].艺术探索,2002,(02):15-17.
[3]唐勇力.厚德载物[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0:75.
[4]李峰、陈孟昕.工笔人物画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50-152.
[5]刘哲.平山郁夫与敦煌壁画[J].中国宗教,2013:46-47.
作者简介:
李自良,广西艺术学院桂林中国画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