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博物馆是收集、保存最能有效地说明自然现象及人类生活的资料,并使之用于增进人们的知识和启蒙教育的机构。本文在情感化设计理念的基础上研究在博物馆陈列设计中将情感因素融入展品设计,使观众在博物馆中找到心灵共鸣,提升博物馆的信息传播方式。
【关键词】情感化设计;博物馆陈列;感知型;事件型;感受型
一、引言
博物馆作为科学和文化的殿堂,是社会教育和传播科学知识的重要载体,作为向社会输出知识的重要场所,博物馆以实物为基础进行形象化教育传播,被称之为“形象化的教科书”或“移动中阅读的教科书”。如今人们对博物馆的认识也随着时代发生着变化,一个有着丰富藏品的信息集散地,不但要关注自身信息的输出,更应重视观众对这些信息的接受程度及心理感受。陈列设计师通过“情感化”的设计形式,利用多种手段表现藏品的学术性、艺术性及互动性,把展示、教育、娱乐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情感化设计的内涵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包括喜、怒、哀、乐等,是人类对客观存在事物的一种外在表达。设计中的情感概念依托认知心理学,从“人”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人的认知与情感,使设计向用户传达能够激发某种情感的信息,从而使设计作品通过对受众群体某种感情的暗示所引发的心理归宿感,促使受众接受并喜爱设计产品。
情感化设计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提出的,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主张设计要关怀消费者的心理习惯,通过运用形状、色彩、肌理等要素将情感赋予设计产品,使产品不仅仅满足物质方面的需求,还能与消费者产生精神层面的共鸣。
三、情感化设计在博物馆陈列中的运用
(一)情感化博物馆陈列——感知型情感化设计
人们的感觉可以反映出事物的某些特性,如物体的颜色、声音、气味等,而情感则是人们对于事物所持的态度,如喜欢与讨厌、热情与冷漠等。情感是由感觉所引发,如果感觉不到,便不会产生情绪变化。客观事物的感知要素,如形、色、质、光、声等通过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使人们产生新鲜感、好奇感等情感反应,并且具备一定时间的持续性,不会在短时间里消失。
在博物馆的陈列设计中,设计师充分调动展品的感知要素,对观众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官进行刺激,使观众在参观、浏览博物馆的过程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1.色彩因素
色彩是传达情感的重要因素,可以展现坚强、温暖、柔和、冷酷等不同的感觉,透过色彩可以透知一个人的性格。在博物馆的陈列中色彩可以营造不同的风格和氛围,如辛亥革命博物馆馆体采用红色石材墙面,不仅给观众带来眼前一亮的视觉冲击,还可以有效地把它和周围的建筑区分开来。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喜庆、吉祥的寓意,既是“中国红”,更是“荆楚红”。又如北京民俗博物馆,将红色的灯笼、帷幔运用于新婚洞房,青砖碧瓦运用于民居。都是色彩因素的合理运用。
通过相关调查发现,在不同的色彩空间中观众的行为方式也有所区别。在深色调和浅色调展厅的对比中,观众更愿意在淡色调的空间逗留。观众逗留的时间越长,接受的藏品信息越多,传播效果越好。因此,淡雅的色调如淡绿、淡灰、淡青、淡青灰色、淡紫等中性色调更适合背景信息量较大的博物馆展览空间。
2.造型因素
点、线、面、体是物体造型的基本元素,就情感化设计来说,我们尊重美学原则,依照整齐、对称、均衡、比例、和谐、变化与统一等进行组合,让观众在游览中感受造型之美。
博物馆的造型要能体现出该展览的基本形象特征,体现出展览内容的深刻内涵,创造出该展览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如八一起义纪念馆中对于各种文献、资料、书刊、报纸、信件等的展示,设计师根据陈列提纲的结构,对展台展柜的造型和布局进行设计,并通过艺术的升华再创造,以重点醒目、符合形式美的形式呈现出来,使所展示内容与整体造型协调一致。
3.材质因素
博物馆中陈列设施的制作需要各种材料来完成,材料在形式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是陈列的实用性需要,另一方面要满足人们的心理感受。不同的材料带给人们视觉和触觉的感受也不相同,天然材料通过人工处理使其表面质感更为突出:光滑的材料有现代之美,粗糙的材料有拙朴之貌,柔软的材料有肌肤质感……。在博物馆的陈设中,设计师可调整或改变材质,营造出不同的心理感受,使观众能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例如:天津大沽口炮台博物馆,除了造型设计的新颖、别致之外,大沽口炮台博物馆还采取了独特的建筑材料——锈钢板,来表现时间的沧桑,历史的凝重。
(二)情感化博物馆陈列体现——事件型情感化设计
事件型情感化设计是通过博物馆开展主题性活动,在活动中融入所要传达的内容,使观众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中接受信息。现代型的博物馆,对观众来说,不但是了解历史,学习知识,更是一个休闲、娱乐的地方。
传统形式的博物馆过分重视对展品的保护和研究,展示效果及观众对展品的解读能力注重较少。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少有人对那些枯燥的、理性的展品感兴趣,往往会觉得博物馆乏味无趣。从单一的展示到融入型的事件型展示是当今博物馆设计的一大趋势,国际上大型博物馆陈列设计非常注重展厅与观众间的“交互性”“体验性”感受,即再现历史场景,使观众融入到事件进程中,感受来自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多感官刺激,观众就会不自觉地融入展示事件之中,接收并主动地思考博物馆所传达的信息。
(三)情感化博物馆陈列体现——感受型情感化设计
感受型情感化设计与感知型情感化设计区别在于观众对于展示的融入程度有区别。感知型情感化设计通过各种视觉因素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感受型情感化设计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利用多样化的展示方式,使观众在对展品观看的过程中随着认知过程的变换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情境中孕育观众的情感,运用情境感染观众的情绪,引起情感共鸣,达到信息传递的目的。
如美国大屠杀纪念馆的展示,充分融入到观众的内心情感之中。在观众进入博物馆的时候,每个人会领取到一个亡者的护照,观众在游览时会使用到该护照,会不自觉地转换为亡者的身份来感受那段历史,一种莫名的伤感油然而生。在即将进入正式展览大厅时,观众会看到一行非常醒目的大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作为感受导入的第一个场景,抽象又寓意深刻,观众会感到心灵的巨大震撼。紧接着通过一个光线压抑、墙面贴满亡者照片的狭长走廊,作为感受导入的强化场景,观众的心情会越来越严肃与沉痛,人们的情感与博物馆的情感会取得一致性,随着参观的一步步深入,感受也变得越来越深刻,形象化的故事表现将大屠杀的那段历史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来。直到走出阴暗压抑的展厅,感受升华的第三个场景展现在观众面前,观众看到了外面阳光明媚的景象,视觉上强烈的对比把情感推向高潮——一种重见光明的幸福感与沉痛感涌上心头。
四、结语
随着博物馆展示技术的发展,博物馆越来越重视游客的交互体验,博物馆的教育模式也发生了突破性的改变。现在多种媒体技术的介入,通过对触摸屏、语音智能系统、三维虚拟影像等的运用,博物馆的展品以一种动静结合的方式展现出来,使观众沉浸在博物馆所营造的氛围中,进而产生情感共鸣。
参考文献:
[1]杨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美]唐纳德·A·诺曼.情感化设计[M].付秋芳程进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周彦丽,江西服装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