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以形象化手段进行情感教育。它以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美术课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课程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它以情感交流为纽带,用美的事物或形象来激发人们的情感,引起共鸣,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在本文中,我就美育的形象性、愉悦性、情感性这几个特征,来谈一下美术课对学生美育的作用。
关键词:美育;形象性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以形象化手段进行情感教育。它以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美术课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课程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它以情感交流为纽带,用美的事物或形象来激发人们的情感,引起共鸣,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在审美教育的全过程中,始终突出一个“美”字,以“美”诱人,以“美”感人,以“美”动人,以美育人。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美育对学生思想品德及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特殊的作用。”美术教学不仅在知识结构和课程设置上,而且在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上和方法上都不能脱离美术教育。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美育是主线,贯彻始终。下面,我就美育的形象性、愉悦性、情感性这几个特征,来谈一下美术课对学生美育的作用。
美育的形象性,是用具体的,生动的感人形象感染人,教育人,并通过美的形象来引导教育对象去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美术课的教学,主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艺术技巧来拨动人的心弦,使人精神奋发,与之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例如欣赏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可感受到作者通过构思,构图和色彩,采用照相写实主义手法画中国的一位普通的、贫困的、苦涩的老百姓,人物的形象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老年农民形象。老人枯黑、干瘦的脸上布满了像沟壑,又如车辙似的皱纹,深陷的眼睛露出了凄楚、迷茫又带着恳切的目光,像是在缅怀过去,又像是在期待未来,让我们感受到那牛羊般的善良目光的“通视”。站在这幅巨大的肖像画面前,使人们感到了他身上特有的烟叶味,感到他的肌肤在抖动,他的血液在奔流。叫人们思考,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激起广大观众的共鸣。面对《父亲》,使我们感到这是一个饱经沧桑,却又永远对生活充满希望、期待,有着乐观精神和坚韧的奋斗力的普通老农民,在他身上汇集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的百折不屈的创造力,这种强烈的视觉效果在观众的心中产生的是一股平凡而又伟大的情感,是撼人心魄的。正是罗中立毫不遮掩的把农民的“丑”真实的表现出来,才使得“父亲”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有血有肉。欣赏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画面里没有飞机,没有炸弹,却聚集了残暴、恐怖、痛苦、绝望、死亡和呐喊。被践踏的鲜花、断裂的肢体,号啕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断臂倒地的男子、濒死长嘶的马匹……这是对法西斯暴行的无声控诉,撕裂长空。画家以半抽象的立体主义手法,以超时空的形象组合,打破了空间界限,蕴含了愤懑的抗议,成就了史诗的悲壮;在支离破碎的黑白灰色块中,散发着无尽的阴郁、恐惧,折射出画家对人类苦难的强大悲悯。
美育的愉悦性是依靠美的事物的感染力,激起受教育者感情上的共鸣,从而产生审美愉悦,并在审美愉悦中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并在不知不觉中,使人情感得到净化,心灵得到升华。如我们欣赏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时。作者留心观察山林间,烟云变灭,风雨晴晦,各种变化之景,取势磅礴,全幅山石,以密如雨点的墨痕和锯齿般的岩石皴纹,刻画出山石浑厚苍劲之感。画面大小、远近、虚实的宾主关系,始终牵动读者的视线,前景细腻精致,后景大气雄浑,整幅画面气势逼人而清幽空灵。使我们在轻松、愉悦的欣赏活动中理解了中国人对“天人合一”这一精神追求的认知。又如徐悲鸿先生的作品《奔马图》,奔马,令人神思飞越,生发出朝气勃勃、奋发向上的力量。在徐悲鸿先生的笔下,一匹匹奔马奋鬃扬蹄,在广袤的土地上飞奔,骏马英姿,神态各异。有的腾空起飞,有的蹄下生烟。有的回首顧盼,有的一往直前,都仿佛要破纸而出。这一幅幅万马战犹酣的壮丽画卷,推动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滚滚向前。例如周思聪先生的肖像画《老矿工》,极为生动地刻画了一位从旧社会生活过来的老矿工的形象。在老矿工布满班痕的脸上,可以看到这位煤矿工人的艰苦劳动的一生,然而他又是那样善良,淳朴和敦厚。美术作品并不是以“像不像”“美不美”“好看不好看”为评价标准。教师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对形象的感受、想象与思考,认识肖像画的艺术美,在思想上受到熏陶,在美的感受中受到教育。
美育的情感性在美术课中主要体现在审美情感中,审美情感是由美的形象引起的,美的形象之所以能引起人的审美情感,首先,是由于其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凝结着人的智慧和理想,所以,最容易与人的情感相沟通。给人带来欢乐和鼓舞。其次,审美情感能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因为美体现着高尚,纯洁、和谐、完美等品质,当我们欣赏莫奈的作品《海上日出》那波光粼粼、美不胜收的日出景象,梵高《向日葵》《星月夜》所散发出梵高对生命的热爱,怎么能不产生清新愉悦之感和对生命的无限热爱之情。所以,美的享受不仅能给学生带来精神的愉悦,而且能使人心理与生理上得到满足,从而激励学生更加热爱生命与生活,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而努力。
另外,美术在开发学生智力发展中起着突出作用。根据科学研究,人脑的左半球分管抽象思维,右半球分管形象思维,许多复杂的精神活动是由大脑两半球协同完成的。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一般多用左脑思维,而美术课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样也就有利于多方面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挥人脑的潜力。美术教育之所以在整个教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因为他可以培养和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人们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艺术活动作为人的一种高级精神活动,能够极大的促进和提高人的思维能力。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十分重视美育和艺术教育,强调艺术对启发人的创造性思维至关重要,他晚年甚至花费大量时间来研究美学和艺术方面的问题。
美术课的目的不是把所有学生培养成艺术创作家,但是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发展创造性思维,陶冶其情操,起着积极的作用。这也正是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目标。美育被明确地列入教育大纲,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重大发展和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作者简介:刘运庆(1982.05~),东北师范大学,本科。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职称:中学二级。研究方向: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