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农户”型农业技术扩散中农户知识行为分析

2015-05-30 07:48周荣喻登科涂国平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8期
关键词:农户

周荣 喻登科 涂国平

摘要 “公司+农户”是我国农业产业化采用率最高的经营模式,它在推动我国农业新技术扩散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在分析“公司+农户”型农业技术扩散内涵与过程的基础上,明确农户在农业技术扩散中的角色和作用。在此基础上界定农户知识行为的内涵与构成,剖析农户知识行为在农业技术扩散中的重要作用。最后,对农户三种知识行为间的作用关系进行了阐释。

关键词:公司+农户;农业技术扩散;农户;农户知识行为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08-387-06

“公司+农户”,是将“大公司”与“小农户”联系起来,以“契约”、“合同”的形式形成合作经营、利益共享、分险共担的模式,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种模式。这种经营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已经出现,20多年来,“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在农业技术推广、市场风险规避、规模经营增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根据农业部的调查结果,“公司+农户”模式是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农业产业化采用率最高的经营模式之一,所占的比例位居第一,高达45%[1]。我国政府对“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寄予厚望,给予了较大的财税和相关政策支持。

在经济全球化情势下,高水平的农业生产技术直接决定着农产品的质量、销售渠道与价格,对农产品的销售利润带来重要影响。从国家、政府层面看,“公司+农户”经营模式除了对我国农业产业化、农民增收有重要意义以外,还有重要价值的方面是借助公司的力量实现农业新技术推广与扩散,提高农业技术水平与生产效率,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技术农业的转变。借助于“公司+农户”经营模式,推动农业新技术的扩散,对我国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公司+农户”型农业技术扩散中,公司扮演的是技术源角色,为农户提供初期的技术指导;但最后效果如何,还取决于农户能否接受、消化、吸收和应用这些技术知识,并将其转化为农产品和经济效益。农户在农业技术扩散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大规模的技术扩散主要依赖于农户社会网络,通过农户间的口耳相传、言传身教来完成,真正的农业技术是在“干中学”中完成传播和扩散的。由此,农户的知识行为,例如知识学习、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等,对于促进农业技术扩散具有重要意义。文献检索发现,目前国内外很多研究成果都探讨了农户在农业技术创新和扩散中的作用,但却鲜有从知识行为视角进行研究的文献发表。据此,笔者对“公司+农户”型农业技术扩散中的农户知识行为进行剖析,以期从知识扩散的方向过渡到技术扩散,为促进农业技术扩散提供新的认知方向,为解决当前“公司+农户”经营模式中的问题、充分发挥“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在促进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1 “公司+农户”型农业技术扩散的内涵与过程

1.1 内涵 技术扩散,是指“一项技术从首次商业化应用,经过大力推广、普遍采用阶段,直至最后因落后而被淘汰的过程”[2]。深层次而言,技术扩散应该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内涵:其一,技术扩散是一个空间意义上的技术转移过程,从已经掌握技术的一方向众多的潜在用户转移,是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知识网络技术持续共享与转移。其二,技术扩散是一个时间意义上的技术演化生命周期过程,包括技术的起源、兴起、发展、推广应用、更新换代和淘汰等阶段,是用户数量呈S型扩散的进程[3]。其三,技术扩散从行为上而言包括技术选择、技术应用、技术模仿和技术推广等过程[4],技术扩散的效果取决于潜在用户对一项技术潜在价值的认知、决策与应用开发行为,选择和应用某项技术的用户越多,技术扩散的绩效和经济效益越好。

农业技术扩散,是指一项农业新技术、新发明、新成果等从创新源头开始向周围传播,被广大农户和涉农企业采纳并使用的过程[5]。农业技术扩散是一个系统过程,其目的是农业技术向农业产品转化进而实现商业化、产业化应用,实现农业经济效益[6]。在“公司+农户”经营模式中,农业技术扩散的主体是具有技术优势的公司,而对象则是农户。通过公司向农户传授各种先进与规范化的生产技术、管理技术或精加工技术,保证农户生产出的农产品的规模、效率与质量。农业技术扩散,对于公司而言,等同于技术推广过程,是公司将其掌握的先进技术向与其签约的农户进行技术传授、培训与指导的过程;而对于农户而言,则是新技术的采用过程,是农户在公司指导下选择和采用新技术进行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过程[7]。

1.2 过程 “公司+农户”型农业技术扩散是一个他组织与自组织相结合的系统过程:在公司刚开始进行技术推广时,需要公司与政府、农户等多主体共同协商,进行技术宣传和产品介绍,才能让农户了解产品和技术的有关知识,然后让农户在公司的技术指导下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但如果该项产品技术推广取得成功,农民通过与公司合作能够获得可观经济效益,那么已经掌握技术的农户就会成为下一步技术宣传与推广扩散的主体,一些潜在的农户会通过社会网络关系来建立起知识学习与共享渠道,从而实现更大范围和更高效率的技术扩散。前一阶段的技术扩散主要依靠公司的推动力量,引导农户进行技术知识的学习,是有意识、有目标的他组织行为;后一阶段的技术扩散主要依靠农户之间的社会网络关系,通过口耳相传、言传身教来促进农户间的技术知识共享,是无意识、目标不清晰的自组织行为。后一阶段的技术扩散需要建立在前一阶段成功的技术推广基础之上,只有公司的技术知识为农户带来收益的情况下后一阶段的技术扩散过程才能被有效激发。

“公司+农户”型农业技术扩散过程还存在第三个阶段:协同技术创新、反馈和技术的再扩散。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技术扩散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农业技术创新的成果需要通过农业技术扩散来实现商业化、产业化;农业技术扩散过程中伴随着农业技术的再创新、优化和二次开发,使得农业技术能够更加适应于农业环境和市场需求。在公司不断地技术推广和农户的知识学习与共享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此时新型农业技术也需应地制宜,做出一些改进。而这些问题和改进方案会通过公司与农户间建立起的信息渠道反馈到公司,公司的技术人员则应迅速明确方案,对农户解决相关问题提供技术指导,这就是农户与公司之间的协同创新。此外,农户之间也可以在出现技术问题时相互指导,共同探索解决方案,从而对农业技术进行适当地改进优化,这是农户之间的协同创新。无论是哪种方式下的创新成果,公司的农技人员都应收集整理这些资料,从而系统完善农业技术,补充公司的技术知识库,并将这些更新后的技术知识再向农户进行宣传讲解和指导,实现技术知识的再扩散。

2 农户在农业技术扩散中的角色和作用

2.1 农户是社会网络的节点成员 社会网络理论视角下的农村社会是由农民这种主要行动者、以及农民之间和农户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所构成的网络结构组成的社会[8]。社会网络是农业技术扩散的载体,而农户则是社会网络的节点成员,没有农户及其社会关系,社会网络也就无从谈起。农户之间通过继承性关系和生成性关系建立起关系网络,依靠关系网络来沟通与交流信息、调动和整合资源、劳动协作和产品交易,农业技术扩散正是依靠社会网络在农业技术效益的牵引下自发形成的群体性行为。新技术采用需要一定的资金成本、时间成本和知识基础,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大多数农户在知识基础有限的情况下出于理性决策的考虑,他们对周边农户的信任强于对公司农技推广人员的信任,因此,社会网络中的信任关系、社会规范、认同价值体系和共同利益等在农业技术扩散中就能发挥出特别的作用,将值得信赖的公司及其技术在农村社区中迅速推广。

2.2 农户是农业技术扩散的主体 公司只能在初期对其签订合同的农户进行技术指导,但这部分农户只能是农村社区广大农户中的小部分群体,大多数农户需要依靠已经掌握技术的农户来给予技术援助。农户之间相互学习和共享技术在农村是一种普遍现象,有学者研究发现,“早期采用技术的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扩散的影响十分重要,对后续农民的影响甚至远远超过少数农业科技专家原先对技术性能的评价”。要使农户成为农业技术扩散的主体,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其一,它属于先期掌握技术的农户群体;其二,它对农业新技术感到满意,愿意和其周边农户进行技术共享。但是,2003年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做过一次大型调查,发现我国能够主动采用农业新技术的农民只有29.7%[9]。因此,有学者提出,我国亟需对农民进行技术知识培训,提高知识素养和基本素质[10],从而提高其接受农业新技术和扩散农业技术知识的能力,让他们在农业技术扩散中成为积极的、合格的主体。

2.3 农户是农业技术扩散的受体 公司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目的是要将农业技术传授给农户,从而让农户按照先进的农业技术进行农产品种植(养殖),因此,农户是农业技术扩散的受体成员。已有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受教育程度[11-12]、年龄[13-14]、性别[15]、农业从业经验[16]等因素都对农户采用新技术行为产生显著影响。一般而言,农户受教育程度越高、年轻、专业的男性农户更倾向于采用农业创新技术。农户只有在选择采用农业新技术,并具备消化吸收和应用农业技术的情况下,一个逻辑意义上的农业技术扩散过程才算完成。作为农业技术扩散受体的农户越多,农业技术应用规模越大,农业技术扩散效果越好,农业产业化程度越高,因此,很多时候采纳新技术的农户数量就成为衡量农业技术扩散效果的主要指标。

2.4 农户在农业技术扩散中充当媒介 经过社会网络的作用,部分农户在农业技术扩散中还承担媒介功能,即他们从公司或其他农户那里学习到农业技术,再将这部分技术知识共享给另一些农户,既是农业技术扩散的主体也是受体。农户作为社会网络中的节点,它们其实也构成了知识网络、信息网络、价值网络等,信息、知识、资源等在网络中因为社会关系的存在而流转,从而形成了信息与知识等资源的交换关系,在决策上相互作用与影响。左婷等[17]经过调查发现,50.8%的农民是在看到亲戚朋友用得好时才会下定决心采用某项农业新技术。美国学者Bryce Ryan等[18]在1941~1943年对衣阿华州杂交玉米种子的扩散研究中更是发现:农民之间互相交换有关杂交种子的信息是此项技术快速传播的关键[18]。农户的信任与宣传、农户之间的相互学习与技术知识共享,是农业技术扩散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

2.5 农户是农业技术协同创新的主体 有一些知识素质、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技能较高的农户,他们不仅善于评估和学习新型的农业技术,而且还能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环境条件,对农业技术做出应地制宜的调整。由于水土资源、气候条件、历史经验、投入规模等各方面环境条件的不同,农业技术也需要不断的调整和改进,高明的农户总是能通过适当的变化使得生产方式最适合其自身的条件同时又能保证农产品的规范性生产,他们甚至能在生产过程中总结经验,为农产品优育提出一些好的建议。这些技能纯熟、头脑灵活的农户和公司的农技人员一起合作,为当地的农户提供最适合的技术指导,并产生新的技术知识,即为农业技术的协同创新。农户因为是农业技术的直接践行者,他们其实是最了解农业技术的群体,有他们参与的农业技术创新与优化,能够更适合于生产实践,因此,农户作为农业技术协同创新的主体,其意义也非凡。

2.6 农户是农业技术应用的要素提供者 农户在参与“公司+农户”经营过程中,不仅需要投入劳动力要素,有时还需要投入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因此,他们还是农业技术应用的要素提供者。“公司+农户”经营模式之所以存在,其根源在于公司需要借助农户的要素投入来进行农产品的生产,以此形成资源互补,降低公司自身的投资规模,且达到风险共担的效果。不过农户相对于公司而言,每家农户都是小规模要素投入者,他们需要有一个群体之后才存在和公司打交道的能力,所以在“公司+农户”经营模式中,公司与农户在数量上都是一对多的关系。公司要想成功推动农业产业化,就需要通过技术合作、契约收购等方式吸引尽可能多的农户参与和投资,将农户的闲散资源集中起来,共同应用于农产品生产、加工、商业化和产业化。在以往的研究成果中,有学者注意到农户的经济能力限制了其投入水平,进而也限制了农户选择采用农业新技术的能力[19-20];要想促进农户采用农业新技术,从农业融资渠道拓展等方面考虑也未尝不是一种解决思路[21]。

2.7 农户的群体选择行为决定了农业技术扩散的效果 最早提出农户理性理论的恰亚诺夫认为,农户进行生产劳作只为维持生计,并不会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且在决策上会倾向于规避风险,因此农户的决策是非理性的。农户是理性的,他们会衡量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和收入,尽可能选择最优的资源配置[22]。而有的研究者认为,农户应该是介于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人,农户的决策是在其当前知识条件下的理性行为,但其理性程度取决于其知识基础。农户在农业新技术采用的决策上确实很多时候会规避风险,所以大多数农户在农业技术推广初期都会持谨慎、观望态度,只有当部分农户采用新技术并获得可观效益后才会“跟风”决策,表现出一种非理性的群体决策趋同现象,即羊群效应[23]。初期就采选农业新技术的农户成为“领头羊”,后期加入的农户可以通过领头的农户学习技术和经验,避免风险、少走弯路。初期采用农业新技术的农户获利越多,后期加入的农户数量也会越多,农业技术扩散的规模、速度也会越大,农业产业化程度也会越高。因此,农户的群体选择行为决定了农业技术扩散的效果,群体选择行为在农业技术扩散中起“双刃”的催化作用,只有激发了正向的群体选择,才能依靠农户间的羊群效应实现农业技术的快速扩散。

3 农户知识行为的内涵及构成

行为,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在活动。知识行为,即与个体知识基础有关,用于处理知识要素而做出的相关活动。根据知识管理理论,不同学者对知识行为有不同划分方式:Bassi[24]提出知识管理是知识创造、获取、转移与应用的过程;王广宇[25]则认为知识行为包括了知识的获取、整理、保存、更新、应用、测评、传递、分享和创新等环节;李玥[26]则认为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知识行为主要为知识对接、知识学习、知识共享、知识整合与知识创新等。农户知识行为就是农户为获得相关农业技术知识而处理知识要素的相关活动。在“公司+农户”经营模式下,农户知识行为包括与公司提供的技术源进行知识对接、农户之间的知识共享、农户之间或农户与公司之间进行的知识协同创新等,它们对应于农业技术扩散过程的三个阶段。

3.1 知识对接行为 农业技术从公司这个技术成果源向农户这个技术接受者转移的过程中,公司与农户之间为实现双方的目的而进行洽谈、协调、达成协议,并最终签订契约从而实现技术知识交易[27](此时交易的对价并不是直接的货币,而是农户将农产品按照一定价格、质量销售给公司的承诺),这个双方之间供需匹配、讨价还价、转移转化的过程,就是技术知识的对接过程。公司与农户之间的知识对接行为,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它是公司经过搜索和评估基础上进行的知识匹配与交易的过程;其二,它是农业技术知识从知识势高的公司向知识势低的农户转移的过程[28]。知识对接的内涵显然要比知识转移更为丰富,只有经过了供需匹配和资源互补性评估之后才完成的契约式知识转移,为知识对接。知识对接的双方都有着其目标,只有在目标收益和行为成本匹配时,技术知识才具备对接成功的基础。农户的知识对接行为意味着农户向公司积极的学习农业技术知识,也意味着公司主动地向农户进行技术知识的传授与推广应用,它发生在农业技术扩散的初期阶段。

3.2 知识共享行为 农户之间在基于血缘、地域、情感、同学、同事、朋友等关系基础上依赖于社会网络而实现的知识与信息互通有无、相互学习的行为,即为知识共享。知识共享是农户间基于社会关系(而非交易关系)自发形成的非对等行为,提供技术知识指导的一方可能并不能获得直接等价,接受技术知识的一方也无需支付较大的成本。农户间的知识共享很多时候是在无意中进行的,干中学、看中学、共同交流与探索、农业合作等活动中都会嵌套着知识共享行为。农户间的知识共享是在社会网络中的随机、多向、多重行为,它能够利用社会网络中的强联系和弱联系实现农业技术知识与相关信息向大多数农户的快速传递。农户进行技术知识共享的意愿越高、知识共享能力越强,农业技术扩散的效率和效果就越好,它发生在农业技术扩散的中期阶段(依靠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学习与探索实现知识的“干中学”)。

3.3 知识协同创新行为 农户是农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微观主体[29]。在农户的日常生产活动中,常常有一些较小的创新活动,比如农作模式、非正规农业融资、家庭承包、家庭农场管理等。但在农业技术方面,农户在正常情况下很难有突破性的技术创新。因为农业技术创新活动需要有较强的技术知识基础、一定的资金投入、较长时间的技术试验等,这些都是“小农户”所无法支撑的。但如果有公司的技术介入,农户的协同技术创新则变得可行,因为农户总是最先发现农业技术缺陷的群体,他们能为公司的技术改进提出建议。农户对先进的农业技术进行试验,在试验中进行技术改进和优化,对农业技术进行二次创新;公司则负责农业技术创新的基础技术支持、承担创新风险、提供创新投入等。公司主要进行技术的理论创新,农户则可以在技术应用过程中逐渐优化,使农业技术更适合于不同情况下的生产应用。在多轮、持续的协同创新下,农业技术能变得更为完善,农业生产效率会更得更高,农户的技术知识应用与扩散的积极性也会提高,从而推动高技术支撑下的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

4 农户知识行为在农业技术扩散中的作用

4.1 农户知识存量是参与技术扩散决策的基础 农户在“公司+农户”型农业技术扩散中需要做两个方面的决策:其一,他是否应加入到“公司+农户”型经营模式中,和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并接受公司在技术方面的管制与指导;其二,他是否愿意将其自身掌握的技术知识分享给其他农户。第一个决策比较难以做出,他需要对公司的技术含量、信誉水平、潜在效益、投资规模等各方面做比较准确的评估,然后权衡成本、收益和风险;做这个决策需要农户具有较深厚的知识基础和生产经验,需要农户对新技术和市场信息有一定的了解,即农户知识存量是正确做出该决策的关键。第二个决策取决于两个方面,其一是农户是否具有知识共享意愿,其二是农户是否具有知识共享能力,而这两个方面都和农户的知识素养有关,高素质的农户才能比较顺畅地进行知识沟通、交流与共享。很多农户不愿意采用农业新技术,就是因为他们对这些新技术的潜在效益和能否掌握这些新技术“心里没底”,在他们较为薄弱的知识基础认知农业新技术,会觉得不确定性(风险)较大,而农户又都会自然的规避风险,所以一般最先采用农业新技术的农户往往都是年轻、接受过一定程度教育的农户[30]。

4.2 农户知识对接行为是农业技术扩散的前提 农户与公司的知识对接,决定了公司与农户之间的合作协议能否达成,如果对接失败,“公司+农户”经营模式根本就创建不起来,以其为基础的农业技术扩散更无从谈起。农户知识对接行为的成败还决定了公司的技术知识能有多大程度被农户接收、掌握和应用,只有大多数农户都掌握并按照新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农产品的质量和收益才能有保障。在“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建立之初,公司会评估可能愿意接受新技术的农户的数量以及公司需要付出的成本、承担的风险等,农户也会评估新技术带来的潜在收益和风险,只有在二者评估结果相契合时,农户与公司才能成功建立合作关系,知识对接行为才能启动。在成功地知识对接后,农户依靠新技术获得相对较为丰厚的回报,就会对周边其他农户产生带动作用,先期掌握技术的农户还能成为后来农户的“老师”,从而实现技术知识的迅速传播与扩散。

4.3 农户知识共享行为是农业技术扩散规模与效率的保证 无论在哪个“公司+农户”经营模式的案例中,我们都会发现,公司下派到农村的农技人员的数量都是非常有限的,他们不可能对所有农户都进行非常详细的技术指导,而只是对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把关;他们也不可能实时了解所有农户的农产品生产情况,对于很多农户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小问题也无法完全依靠这些农技人员来解决。在农技人员无法依靠的情况下,新技术应用中的问题如何解决?只能依靠农户的自我探索和相互交流。农户积累的农业生产经验为他们自身解决常见问题奠定了基础,对于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则可以依靠社会网络向其他农户咨询、交流和“偷师”。不同农户在知识、经验、技能、信息上各有优势,他们之间的知识共享能够提高新技术应用推广的效率[31]。此外,农户在知识共享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的技术、技能和经验,就能提高农户继续采用新技术的信心,也能吸引更多农户与公司开展合作关系,实现更大规模的农业产业化,促进公司与农户的双赢。农户的社会网络关系是错综复杂、盘根错节的,依靠农户社会网络进行技术知识的扩散,比农技人员的推广要更加有效果和效率。

4.4 农户知识创新行为是农业技术适应性应用的关键 农户也能作为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农业技术创新户是那些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比较敏感,能够率先提出一些他人尚未意识到的农业生产技术需求,并在农业技术推广扩散中率先采用的农户[32]。农户参与下的农业技术创新能够弥补公司提供的农业技术在适应当地水土、气候、文化、历史农作经验等方面的不足,提高农业技术应用的适应性。根据李昕杰[33]在对农民参与式水稻生产实用技术创新扩散过程进行案例研究时的总结,农户参与下的技术创新具有“因地制宜,符合不同类型农户真实需求”、“整合公司与农户的技术研发要素,加速技术成果转化”、“关注当地人的能力建设,提高农户的技术掌握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优势,从而让农户在与公司的协同知识创新过程中,不仅逐渐掌握农业技术,更能发现问题和优化农业技术,促进农业技术在“考虑不同农户需求和条件差异”下的技术开发与扩散。

4.5 农户知识行为是农业技术扩散绩效的源泉 根据产业经济发展的SCP理论(结构-行为-绩效理论),行为是产生绩效的源泉[34]。农户的知识行为不仅能有利于农业技术的扩散,更有利于农业技术的创新应用,从而让农户在此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效益的双丰收,实现农业技术扩散的绩效。农业技术扩散的绩效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衡量:其一,采用农业新技术的农户数量。其二,采用农业新技术后所实现的产业化经济效益,包括公司利润、农户收入和带动产业链发展所获得的收益等。根据前面所述,一方面,农户知识对接、知识共享等行为能够使得农户之间相互进行信息传播和技术共享,从而使得更多农户掌握和采用农业新技术;另一方面,随着与公司签订合作关系的农户数量增多,公司逐渐实现规模经济,公司的利润增大,农产品的产量和收购价格都会有所提升,农户的收入也能增加。此外,“公司+农户”经营模式的开展,对与之相关的农产品加工业、土地开发与租赁、旅游餐饮业等方面往往会产生带动作用,拉动一个农村区域内的产业和经济发展。最后,通过这种农民参与式的先进技术知识学习、共享和创新,能够拓宽农户的市场视野和创新精神,能够充实农户的技术知识与高技术生产与加工经验,影响一个区域一代人乃至几代人的生存与发展模式。

5 农户知识行为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农业技术扩散过程中,存在着知识对接、知识共享和协同知识创新等三种主要的农户知识行为,这三种行为在主体、客体(要素)、目标等方面均存在着联系,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使得在引导农户知识行为发生时应遵循其内在规律,从一些方面加强政策引导与激励安排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1 农户知识对接与共享行为间的关系 根据农户在采纳和创新农业新技术过程中的作用和先后顺序,可将农户分为早期采纳者、早期大多数者、后期大多数者、落后者4种类型[35]。农户知识对接的主体是公司和农户,此时的农户主要是指早期采纳者和少部分的早期大多数者。公司下派的农技专家在农户对农业新技术不熟悉的时候会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此时专家和农户进行技术交流,实现知识对接;但到了后期阶段,较多农户都已经掌握了这种技术,所谓的新技术对他们而言其实已经不新,此时后期采纳技术的农户不需要向农技专家请教,而是直接通过知识共享的方式向早期采纳者学习农业技术。因此,早期采纳者既是农户知识对接行为的主体,也是农户知识共享行为的主体,早期采纳者数量越多,技术扩散的速度越快。在客体,即知识要素方面,早期采纳者从农技专家那里获得的技术知识是后期知识共享行为中的核心要素,前期新技术的掌握情况直接决定了后期知识共享程度的高低。如果早期采纳者通过知识对接获得了较多知识,则会形成高知识势,对后期的技术采纳者会形成较大的知识势差,知识共享行为就能够比较显著的发生。从目标方面来看,无论是知识对接还是知识共享,都是为了让农户尽可能多地获得农业新技术、新知识,为了通过新技术应用产生农业新成果和实现经济效益,二者都能有效地促进农业技术扩散。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农户知识对接行为是知识共享行为发生的基础——对接越成功,早期采纳者数量就会越多,早期采纳者的知识势会越高,后期采纳者就越有知识共享的必要,就越有机会进行知识共享。

5.2 农户知识对接与协同知识创新行为间的关系 无论是农户知识对接还是农户参与式的协同知识创新,都是在公司与农户之间发生的行为,都要求公司与农户对知识要素达成一致、进行操作。因此,二者在主体上是基本一致的,只不过在协同知识创新时,只有那些头脑比较灵活、技术基础比较雄厚、敢于冒险的农户才能参与其中[36]。在知识要素方面,农户在知识对接时对公司的新技术理解越清楚、掌握得越多,公司与农户在技术优化的方向上就越有默契和共同语言,它们进行协同创新的可能性也越大。知识对接阶段是学习新技术知识,而在创新阶段则要求将这些知识与现实情况、历史经验相结合,对新技术进行改造和二次开发。在目标层面,农户知识对接的目的是为了对新技术的直接应用,而协同知识创新是为了使得新技术更适合于当前环境和条件,从而提高技术应用的可能性和效果。而一旦协同知识创新有了成果,产生了更新后的技术知识,则公司又会再次启动知识对接,及时更新公司和农户的知识库。因此,农户知识对接与协同知识创新行为是一种相互承接的关系,它们共同作用于新技术知识的应用与完善,以期推动农业技术扩散,促进农业产业化。

5.3 农户知识共享与协同知识创新行为间的关系 农户知识共享行为与协同创新行为都强调农户的社会性特征,需要在社会网络中依靠较多的农户共同参与和完成[37]。参与农业技术扩散和知识共享的农户数量越多,他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越到的问题也就越多,相互探讨和交流的机会也会增多,在相互知识共享与交流的过程中,往往就能激发和创造一些新的思路,能为技术带来改进方向;在此基础上再与公司农技人员、科研人员进行理论探索、试验,然后对技术进行改进优化,这就产生了协同知识创新行为。由此,农户知识共享与协同创新并不是两个相互独立的过程,协同知识创新是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通过交流、碰撞、激发而产生的,没有大规模的知识共享,协同知识创新就失去了灵感的源头。在要素层面,知识共享行为主要针对的是已有知识的传递和扩散,而创新行为强调的是已有知识的整合和再创造,虽然目标略有区别,但都是对已有知识的处理。因此,农户知识共享行为对协同知识创新行为起到促进作用。

5.4 农户知识对接、知识共享和协同知识创新的一体化关系 农户的三种知识行为在“公司+农户”型农业技术扩散中各有不同作用,三者缺一不可。农户知识对接行为保证公司的技术知识能够传递到农户(早期采纳者);而知识共享行为则是使得农业技术知识能够进一步扩散,将技术知识传递给更多的农户(后期采纳者),提高技术应用的规模与效益;协同知识创新行为则是为了提高农业技术的适应性,使得这些技术能够适合于不同类型、不同环境和条件的农户。总而言之,可以认为三种不同的知识行为最后都是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让尽可能多的农户接受和应用农业新技术。而这个目标也正是农业技术扩散的目标。这三种知识行为,无论缺少了哪一种行为,都不能让大多数的农户享受到农业新技术所带来的效益和福利。农户的三种知识行为,它们需要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一种行为未能取得预期效果,农业技术扩散的效果都会大打折扣;同时它们又相互促进,其中一种知识行为的强化能够为其他知识行为的发生起到推动作用。因此,它们是一体化的关系,在“公司+农户”型农业技术扩散过程中,对这三方面的农户知识行为都要加以引导、强化和矛盾解决,充分调动农户参与技术扩散的积极性,发挥出“公司+农户”经营模式的优势,促进农业产业化和拉动农村经济发展。

6 结语

尽管“公司+农户”经营模式遭遇挑战,但它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经之路,是加速我国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未来我国农业的出路不在于机械化,而在于产业化,只有充分发挥公司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作用,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提升农业生产规模与效率,才能在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农民数量下降的情况下保证我国近14亿人口的粮食安全,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状况下维持我国在农业上的竞争优势。公司与农户在农业产业化中的重要作用都毋庸置疑,“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在未来不会“退休”[38],而只会更加完善、标准、有效,为我国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致富做出贡献,我国近年在“公司与农户”经营模式方面连续出台相关政策就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指示。充分开发和利用“公司+农户”经营模式,让公司成为先进农业技术的创新者和传播者,让农户成为先进技术的应用者,将先进农业技术普遍应用于广大的农村地区,是我国未来农业现代化变革一个明确的方向。既然农户的知识行为在“公司+农户”型农业技术扩散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未来我国的国家政策就需略作调整,由对公司和农户的税收优惠政策向对他们的知识采纳和技术进步政策方向改进,从而真正发挥出高素质农户在知识经济下现代化农业大生产中的作用。笔者研究“公司+农户”型农业技术扩散中的农户知识行为,对于重视农户知识、理解农户知识行为的重要性和作用规律,从而转变观念、优化政策,为提升“公司+农户”型农业技术扩散效果和效率提供理论借鉴。当然,笔者研究也有其局限性,例如本文观点大多是从理论出发进行分析得到的,缺乏案例的梳理和总结归纳,也缺乏进一步的实证检验,这些都是课题组成员未来需要继续探索的领域。

参考文献

[1] 高阔,甘筱青.“公司+农户”模式:一个文献综述(1986-2011)[J].经济问题探索,2012(2):109-115.

[2] 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365-366.

[3] MAHAJAN V,MULLER E,SRIVASTAVA R K.Using innovation diffusion models to develop adopter categories[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90,27:37-50.

[4] 梁丹,吕永龙,史雅娟,等.技术扩散研究进展[J].科研管理,2005,26(4):29-34.

[5] 刘笑明.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及其改进[J].中国科技论坛,2007(5):50-53.

[6] 王永强,朱玉春.农业技术扩散过程中的障碍因素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9(1):107-111.

[7] 黄群俊.农业技术扩散中的农户选择行为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4.

[8] 旷浩源.农业技术扩散中社会网络的作用研究——以马家湾村养猪技术扩散为例[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3.

[9] 李代玺.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路径研究——基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视角[EB/OL].(2009-05-19)[2013-12-11]http://www.scedu.net/chushi/web/1358830410.shtml.

[10] 秦文利,王慧军.农民素质对农业技术扩散的影响[J].河北农业科学,2004,8(1):54-57.

[11] FEDER GERSHON,SLADE ROGER.The acquisition of information and the adoption of new technology[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84,8:313-320.

[12] 林毅夫,沈明高.我国农业科技投入选择的探析[J].农业经济问题,1991(7):9-13.

[13] 唐永金,敬永金,侯大斌,等.农民自身因素对采用创新的影响[J].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37-40.

[14] 韩军辉,李艳军.农户获知种子信息主渠道以及采用行为分析——以湖北省谷城县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05(l):31-35.

[15] 宋军,胡瑞法,黄季.农民的农业技术选择行为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1998(6):36-44.

[16] 张舰,韩纪江.有关农业新技术采用的理论及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2(11):54-60.

[17] 左停,李小云,齐顾波.技术发展与农民参与[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8] 李俊利.我国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扩散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1.

[19] 姜太碧.农技推广与农民决策行为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1998(1):1-11.

[20] 吕玲丽.农户采用新技术的行为分析[J].经济问题,2000(11):27-29.

[21] 邢大伟.重视农民技术需求,加强农业科技推广[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1,23(5):207-209.

[22] 陈曲.农户蔬菜良种技术采用行为研究——基于技术扩散理论的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1.

[23] 马凤才,郭翔宇.农户技术选择的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分析——兼论农户个体选择与村落群体选择的相容性[J].技术经济,2012,31(9):77-81.

[24] BASSI L J,VAN BUREN M E.Valuing investment in intellectual capita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1999,18(5):414-432.

[25] 王广宇.知识管理——冲击与改进战略研究[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6] 李玥.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的运行体系研究[D].武汉: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

[27] 刘希宋,李玥,喻登科.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对接模式及实施路径[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3):56-59.

[28] 刘希宋,李玥,王辉坡.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对接的机理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1):44-47.

[29] 韩琳,姜志德.农户创新的理论界定[J].广东农业科学,2012(3):207-210.

[30] 韦志扬,程二平,甘立,等.农户农业新技术采用行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广西农业科学,2010,41(11):1244-1247.

[31] 熊大红,戴小鹏,沈岳,等.农业知识共享及其激励机制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3):106-108.

[32] 王永强,朱玉春.农业技术创新中农户创新信息源的挖掘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12):182-185.

[33] 李昕杰.农民参与式农业技术创新扩散方式研究——以“农民参与式”水稻生产实用技术创新扩散过程为载体[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08.

[34] 沈立早.基于SCP范式的我国农业产业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419-12421.

[35] 朱方长.农业技术创新农户采纳行为的理论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4(2):42-46.

[36] 郭将.农户行为与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路径选择[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6):2568-2569.

[37] 陶佩君.社会化小农户的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

[38] 李剑桥.“公司+农户”模式应否“退休”[N].大众日报,2013-01-20(5).

猜你喜欢
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新麦走出好行情 农户丰产又丰收
生产专业化促进农户收益提升
可食用香水玫瑰成农户致富新选择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关于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衔接探究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农户如何称取和配制小用量固体农药
非农业就业对农户施用有机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