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本项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资助(项目编号CX2015SP370)
摘要:生态问题自古有之,但它在当代与人类生存发展紧密相关。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不断地高速发展,在这个发展的时期内,我国生态环境问题遭受到了空前破坏,为此生态问题在哲学和文化领域成为人们备受关注的焦点话题,并采取有效的科学措施进行挽救。然而生态在美学和美术界还没有得到系统的研究,尤其是在美术界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的,正是这样的结果激起了对环境问题警觉的新艺术浪潮,满怀激情的艺术家站到了生态保护的最前沿。本文将生态雕塑分为三类,主要通过举例说明了我国生态雕塑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回归自然。
关键词:生态雕塑;黄河母亲;假山石
一、生态雕塑的含义
生态雕塑是个时尚的话题,从美学角度来说,生态雕塑是生态美学的产物。它属于当代艺术范畴,走出了传统雕塑的形式,以生态和谐为目标,与现代社会的建筑艺术、装置艺术、大地艺术、环境艺术等相互融合,嫁接,并在吸收其它艺术的过程中,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
二、生态雕塑的的三个类型
(一)人文生态雕塑
何谓人文生态雕塑?可想而知其侧重于雕塑主题的人文关怀,即侧重于雕塑表达内容的社会范畴,要求雕塑在从立意,创作到最终完成,始终以关注公众的审美需求为重点,地域的独特文化,地方传说,地方风俗,民族习惯,及城市的历史和发展方向,赋予浓郁的情感素材,为人们提供感怀历史,陶冶情操,提升艺术修养,同时领悟城市文化,进而关注并参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个物化载体。
何鄂的《黄河母亲》,创作手法亲切质朴,深受公众的喜爱。作品中的母亲象征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黄河,男婴则象征被黄河孕育了五千年灿烂的华夏文化。曾经的母亲河气势磅礴,势不可挡。而如今每年都会出现断流,干枯。看男婴在母亲怀中是多么的顽皮可爱,母亲又是温柔娴雅,再看看时常会干枯的河水,它们已不再像當初那样合拍,干枯的河床似乎向我们呐喊,爱护黄河爱护我们的母亲,我们想要永远生活在母亲的怀抱,只有那儿才最温暖,最安详。《黄河母亲》构图简洁,寓意深刻,不仅反映了甘肃的历史文化,也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互尊互重。
(二)自然生态雕塑
艺术家吴作人认为大自然是“微奥、伟大”,其中存在着“美与力”,是一切艺术创造的源泉。“最伟大的艺术家——大自然”当之无愧,大自然的美即自然物本身具有的美的因素或潜在的美的因素,例如,奔腾的江河、茂密的森林、盛开的鲜花、险峻的高山等。大自然在发展过程中,随着有序化程度的提高,自然物及自然界形成,发展了由色、形、音等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形势。或许也可以这样说,自然界是客观存在,非人为所能任意创造的。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是享誉国内外的我国桂林地区,这里的山,奇秀、险;水,静、清、绿。桂林山水甲天下,它的山,它的水都是由大自然精心雕琢,精心设计。明代诗人孔鏞对桂林象鼻山这样的评价:象鼻分明饮玉河,西风一吸小应波。青山自是饶奇骨,白日相看不厌多。象鼻山位于桂林市东南漓江西岸,整个山形神似一头站在江边饮水的巨象,因此被称象鼻山。象山的不远处有几头在漓江江边嬉戏玩耍的人工雕刻大象和小象。这是自然美与人化美的相互映衬,通过人化来提升大自然的固有美,这是对人工雕塑的极大弱化。象鼻山这件大自然中的生态雕塑让当地人和远道而来的观赏者深刻感受到自然艺术的神奇,带领并时刻提醒人们回归自然,尊重自然。
(三)人化自然生态雕塑
现在的城市变化越发的快,蓝天,碧水,绿地,群山,更是逐渐的减少,当人们醒悟时,便发现自己不愿终日在钢筋混凝土的丛林里穿梭,渴望回归自然。于是,人类自己创造完全人化的自然生态雕塑,而这些生态雕塑是人类复制模仿出的自然生态雕塑。自然本身的属性被弱化,如人造假山、仿真植物、人造景观等,这类雕塑开始出现在人们身边,同时艺术家利用自然天成之物以及其他废弃材料完成的生态雕塑也涓涓而出,这都是人类逐渐开始认识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
展望的《假山石》是用不锈钢为材料复制了石头的母体,假山,作为一种庭园陈设,其本来意义就是天然的是石块满足人们对回归大自然的假想要求。展望之所以选用人造的镜面不锈钢材料,目的就是利用其晶亮浮华的假性外貌特征,对天然的假山石进行复制改造,满足当代人传统文化情节的同时,也满足了人的欲望,更体现了人类回归自然的本性,最终回到泥土和石头中去,使精神得到慰藉。这样,超然的冥想必将融化在美妙神奇的人造物质世界之中,真可谓既传统有现代。
三、结语
生态雕塑与纪念功能、个人主体没有直接关系,它是一种在公共园区中极为贴切的将现代人的的生活同自然、文化一体化的艺术。生态雕塑艺术,倡导艺术家追求真、善、美,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热爱与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生态雕塑给地球带来了新的生命力,给雕塑艺术也增添了新的活力,因此回归自然必是艺术永恒的主题,希望它带领我们的心灵回归宁静、安详。
【参考文献】
[1]广林茂.生态雕塑[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
[2]季峰.中国城市雕塑—语义、语境及当代内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3]陆军,王海.生态雕塑的类型[J].景德镇陶瓷,2008(02)
[4]林建群,张平清.现代环境雕塑设计的生态策略研究[J].雕塑在线,2006(12)
[5]黄丹,刘晓陶.生态雕塑的美学本质概论[J].雕塑,2006(01)
作者简介:马红岩(1989—),回族,河北定州,西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专业:美术学,研究方向: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