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晨晨 张嘉博
摘要:20世纪90年代,随着政治氛围的相对紧缩和物质消费主义的兴起。力图寻求自身价值定位的自由艺术家开始出现,前卫艺术油然而生。刘小东虽然身处于90年代当代艺术的激流式浪潮中,但他没有加入其中,而是继续坚定地实践着现实主义绘画的理念,着重强调画面的纪实性和直接性,用贴近现实的视角去画他熟悉和感兴趣的东西,去表现那个年代的人的生存状态。
关键词:刘小东;现实主义
纵观油画传入中国的百年发展史,由于建国后油画艺术被强制性地贴上了政治标签以及传统文化遭到了毁灭性打击,使得中国油画长期受到苏联学院体系的桎梏并逐渐落入伪现实主义的泥沼。而在80年代思想解放的大潮中中国油画又逐渐从说教般的宏大叙事转向了另一个极端即对艺术符号的极端个人化诠释,这个过程充满了难以预料的不确定性和危险的意识形态博弈。可以说,大时代造就了刘小东这样一批人,刘小东是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化语境变迁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深知这种阵痛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终究会到来。同时他也是幸运的,在那个人心躁动不安的火热年代,他维持了内心最本真、最诚挚的现实主义精神,并没有随波逐流盲目地踏入先锋艺术领域。新的历史时期赋予了现实主义新的内涵和精神内核,也赋予了他表达自己的最佳机会。从此他将中国现实主义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三峡系列作品可以说是刘小东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完美结合的典型代表。该系列作品无论从题材的深度还是从历史的广度上来說都可谓空前绝后。作品语意的复杂性使得它在绘画形态上呈现出震颤人心的强大力量,同时作者又从人道主义角度来诠释这个人类移民史上极具争议的事件,让每个观看过此画的人能够从宏观的立场转向具体的人、事、物,来触碰他们的灵魂创痛。这来源于刘小东对艺术的饥渴感,对现实主义的坚守和承诺以及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朴实、真挚的画面中流露出刘小东内心的诚恳和贴切,这种震撼人心的真实远非传统的视觉经验所能够给予。《三峡大移民》展示的正是这样一种伟大、浪漫的人文关怀。它是刘小东艺术观最为直接、完美的阐释。《三峡大移民》并不是实地进行创作。回到北京以后他开始认真思考这一命题所带给他的感受,他以奉节三峡工地的民工为主要角色,同时画面背景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并不协调,有明显的摆拍痕迹,但却让人们反而更加关注画面中的真实人物,这些移民在强大的国家机器面前无能为力,政府要他们搬走他们就得搬走,别无选择,他们没有权利去选择自己的生活,集体意志与个人选择形成了强烈的冲突,当你面对这两幅巨作时,内心深处也许会感到震撼,这种震撼是用任何形容词无以言说的激动。
2004年刘小东的《三峡新移民》曾经创下了2200万的天价成交记录,成为了艺术圈和媒体界一时众说纷纭的爆炸性事件,贾樟柯的电影《三峡好人》更是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炒作作用。而我并不愿陷入围绕这幅作品市场价值无休止的争论,我更希望挖掘作品背后某种强烈寓意的传达。《三峡新移民》描绘了即将被洪水吞没的家园、爆炸施工过后的建筑残迹、三峡工程正在建设的施工用地和神情迷惘的移民。真诚的现实主义情怀是这幅作品得以成功的因素,刘小东力图为我们打造一个真实可信的艺术世界,它反映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人们的生存状态、普遍心态,具有丰富的现实因素和视觉图示,也是长期以来现实主义精神在中国的拨乱反正。刘小东多次深入当地实地采风考察,他关注的更多的是这些经历了时代巨变的普通人,他们身上那种油然生发的平凡气质和朴实性情与奢侈的艺术看似格格不入,但却让刘小东收获了最为真挚的感动和震撼,更让他摆脱了艺术家固有的那份清高.接近了大自然,接近了普通人,刘小东终于发现,用艺术去改变一件事情是很无力的,在集体意志力量的面前,一切个体性的人文信息和抗争永远没有发言权.也因此,他在画画的时候更不需要刻意去创造一个氛围,而是用亲身的所见所感记录下最真实的形象,它带给观众的震撼足以超过任何刻意为之的虚伪命题。
与前两部作品相比,同样是描绘三峡移民的《温床》对人性的刻画则显得更为赤裸和露骨。这种实地写生的手法并不少见,刘小东却将它赋予了新一层的含义,它不再是对绘画技巧的训练,而是与对象进行沟通对话的交流过程。旧式学院派的写生往往将画幅大小限制在可控范围内,面对客观对象时画家早已形成了一套流水线作业体系,光影、造型、氛围都是脑海中早已设定好的恒定图示。刘小东将巨大的画布铺在地上,他身在其中,眼前的巨幅尺寸使得他无法用固定的思维去把握,而是在进行着一场未知的战斗,和时间战斗,和自己的眼睛战斗。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也在考验着他的耐力和技术,早上铺上的颜色到了傍晚完全成了另一份光景,但他始终排斥图像的运用和提示,也正是因为这种阴晴不停的光影变化才真正体现了绘画的存在意义。这是一种人与画布最激烈的对抗过程,没有任何语言能够贴切地形。新生代的刘小东,其现实主义的内核当然也是新生代的,写生成了目的而非手段,这是他对现实主义在当代艺术中所占地位中的重新定位。他对写生的再创造是对架上绘画存在价值的重新发掘,也是对这个泛图像时代的深度对抗。
在塑造形象的同时解构形象,在偶像崇拜和偶像攻击之间游离,运用单纯的方式在强化表现性的同时,也部分消解了绘画的语言难题,把画室中的肖像画创作变成了引起公众关注的艺术行动计划,并且保留着与画布对抗的全部痕迹。他的作品中有一种夹杂着感伤和温情的对于人的命运的关切,有一种沉默和孤独的情怀。
【参考文献】
[1]艾未未.没有立场的立场.东方艺术,2005(01).
作者简介:
许晨晨,1992年10月,男,汉,湖北荆门,现为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绘画实践及理论研究。
张嘉博,1990年,男,汉,吉林长春,现为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绘画理论研究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