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米兰
[摘 要]黑格尔被称为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和终结者。黑格尔站在传统形而上学的至高点上,后人们纷纷对其做了无数或是掘墓式或是树碑立传式的评价。生于黑格尔之前的德国古典哲学开创者康德,似乎早就对黑格尔哲学下了独断论的判断。而黑格尔本人则认为自己的哲学是不断自我更新的、最具批判性的哲学。本文通过从批判性和独断性的两个方面分析黑格尔哲学,希望从康德式的批评与黑格尔的自我赞扬中探寻黑格尔哲学的真实面目。
[关键词]独断性;批判性;黑格尔哲学
[中图分类号]B51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7 — 0022 — 03
在黑格尔哲学庞大的论证体系中,精神向绝对精神的发展、自我意识对终极知识的探究,这一思维的上升过程可以说是黑格尔整体逻辑的支柱。以下从对于思维主体和对象的考察来研究黑格尔哲学思路的批判性和独断性。
一、对思维的主体——精神的独断性与批判性考察
要对黑格尔哲学进行独断性的和批判性的反思,我们首先要明白何为独断、何为批判。独断论通常被哲学家们用作对自己对立学说的评价。比如早期近代哲学的唯理论与经验论之争。唯理论认为知识必须建立在理性之上,并且知识的证明要通过理性演绎。而经验论则认为知识出于经验总结,经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者争执不下,互斥对方为独断论者。到了康德这里,康德的哲学主要为人类的知识进行划界。他认为在划界之前必须先对人类的认识能力进行考察,因为对于超出人类认知水平领域的内容我们无法考证,讨论起来也没有意义。康德在批判莱布尼兹和沃尔夫两人的哲学观点时将其二人的哲学称为“独断论”,因为二者的哲学观点片面强调基于理性的真理和没有任何事实依据、人类认识也无法企及的天赋观念。康德的哲学因此被称为批判哲学,这种批判就是对独断论者的批判。然而根据康德对知识的划界,被划到知识边界之外的物自体也同样是我们无法通过直观去认识的存在,依照人类的认识水平对人类不能认识之物进行判断,这样是否也过于“独断”了呢?康德没能给我们一个解释,不过关于“独断论”学说的定义到这里算是真正建立起来了。后来,黑格尔自己又对独断论下了一个定义。他认为,独断论就是反辩证法,就是放弃两点论,用片面、孤立和静止的观点看问题,“指出独断论所运用的是片面静止的知性概念”。如果按照黑格尔自己的定义,“独断”就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话,那么黑格尔自己的哲学必然是最具反独断性质的哲学了。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可以看成是思维主体(即精神)与思维对象(即实体)在自我运动的同时又相互运动,从而最终达到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结果的一个过程。虽然在这一过程中,精神和实体的运动其实是不能完全分开来看的(因为精神到后期成为了一个客观的存在),但这里为了叙述方便就暂且将两者进行概念上的简单分离。这里先对思维主体的独断与批判性进行考察。
黑格尔认为人的认识活动就是绝对精神自我运动的结果。《精神现象学》整部著作就是在讨论人类精神如何认识绝对,以及绝对如何通过精神得以成为现实,从而成为绝对精神的过程。黑格尔认为康德批判无法彻底的原因就在于,意识永远不能跳出自己的局限性去认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因此也就无法给自身进行准确的划界,而黑格尔通过在认识和对象之间寻找差别来使认识活动的自我批判、上升成为可能。在认识活动逐渐跳出思维范畴成为绝对客观的过程中,是一个有意识到自我意识再到理性最终成为绝对精神的过程。首先在意识阶段,认识活动逐渐从“感性确定性”上升到“知性”。认识活动是从认识具体事物开始的,这时的认识发现个别事物总是处于流变之中,认识的对象与客观现实总是有很大差别,因此为了缩小两者间差距,认识逐渐从以个别为对象的“感性确定性”上升到以共相为对象的“知性”。在认识活动逐渐深入到事物内部的时候,认识发现它的真正对象即事物的本质无非就是一个在思维中形成的概念,这个本质就是意识自身的本质。所以认识得出一个结论,与其将个别的他物视为认识对象不如对认识本身进行认识。这时,思维也就从“意识”阶段上升到“自我意识”阶段。自我意识认为,自我是在与他我的不断作用中才得以逐步建立形成的。因此它需要找到另一个自我意识并与它进行“生死决斗”,最终才能确立自己。最初它试图通过消灭他者来建立自己,后来发现这条路行不通,于是它又想通过“俘获”他者来建立自己。然而随着被俘获者通过从事劳动而确立了自己,而主人却因依靠奴隶生存而丧失自我,最终发生了主奴关系的倒置,因此自我意识得出一个结论,想要获得自身的自由,必须要先承认他者的独立性。自我意识只有在相互承认的基础上才能确证自我。在这个过程中,自我意识逐渐上升为理性。在思维到达理性这一阶段的时候,思维已经部分跳出了主观,但也不是纯粹的客观,而是主客观统一的状态。在理性认识到,自己就是自己的认识对象的时候,这一状态发生改变,理性完全脱离主观状态成为了一个纯粹客观的精神实体。
以上就是作为思维主体的精神在人类认识活动中的成长过程。这一过程简单来说就是,思维在认识客观的过程中,发现思维的对象永远与现实对象有差距,然后思维在认识到差距的基础上逐渐对前一个不成熟的自己进行批判,从而逐步认识到客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思维在成长,同时对象也在成长。对象从原来那个缺少客观性的思维对象逐渐成为一个极有客观性的思维对象。然而在这个推理过程,黑格尔默认了两个隐含条件。首先,思维要能够发现自己认识的对象不够客观才行。我们要认识到我们眼中的世界其实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需要有休谟、康德等这些大哲学家的突破性思维才行。实际上,人们通常无法认识到自身认识能力的缺陷,而这种无法认识到认识有缺陷的缺陷也是由缺陷本身所导致的。即使是现代科学所普遍承认的科学原理,也永远是现有可能性的一种归纳。这里黑格尔默认了认识具有认识到认识对象的缺憾性的能力,也就是说,认识具有认识到自己和真正的客观对象有差距的能力。然而由于人的认识能力很难达到真正的彼岸,世界对于人来说永远都是人们眼中的那个样子。因此,实际上我们看不清客观现实对象,也很难认识到我们和客观对象间的差距。这个认识能力的前提就是黑格尔自己独断出来的。其次,即使人类真的能够认识到现实事物与人的距离,我们也很难说,人的思维具有那种“朝客观的彼岸走过去并且真正的走到彼岸”的能力。借用黑格尔的术语讲,即使思维有那种自我批判的想法,它也不一定具有自我批判的能力。必须说,我们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朝客观彼岸走过去”的能力,但这种思维的能力是有局限性的。思维的确能够从具象中总结出共相,但是它并不能跳出自身而成为黑格尔所谓的“绝对精神”。这种假设的错误之处在于黑格尔过度的估计了认识的能力。这个前提也是黑格尔本人独断出来的结果。黑格尔的认识上升过程包含了两个独断的前提,因此其哲学基础是不牢靠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单纯就认识过程上升本身来说,他具有的自我否定的特点是独具批判性的。这使得黑格尔的哲学能够处于不断更新的运动中。
二、对思维的对象——实体的独断性与批判性考察
对“批判”一词最早的阐述源于康德。康德的批判是他对他那个时代所面临的哲学问题的最好解答。一方面,早期近代哲学关于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争论,最终以休谟温和的怀疑论判定的双方理论的失败,同时也给哲学大厦的基础——知识得以可能的条件,以沉重的打击;另一方面,康德之前的启蒙主义高扬理性的重要,但与此同时也给了披着科学理性外衣的机械决定论以可乘之机,人类的自由在自然因果论的束缚下变得岌岌可危。康德的“批判哲学”在这个时候背负着重建知识和找回自由的任务出现了。所谓批判即“审视、厘定”之义〔1〕。“我所说的批判不是指对书籍和思想体系的批评说的, 而指关于在批判之后就可以不依靠任何经验而独立去求得一切知识的那种一般理性能力的批判而言。因此, 这种批判将决定一般的形而上学的可能或不可能, 而且确定它的来源、范围和限度〔2〕。”康德的批判就是将僭越了人类认识能力的关于终极存在的探求剔除出哲学的范围。为认识划界之后,一方面在范围之内用先天综合判断使正确的知识得以可能,另一方面又在认识的范围之外给人们留下了寻求自由的空间。综上可以看出,康德对批判的解释就是破除人类对于认识无法企及的哲学对象的幻想,通过对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来为知识建立一个可靠基础。黑格尔对于康德批判的彻底性提出了质疑。康德试图通过批判来对理性认识进行划界,然而却忽视了批判本来就是理性认识的一种。这种批判就好比猫咪追着自己的尾巴打转,其结果要么是原地不动的没有意义的思维空转,要么就陷入了批判不彻底性的无限循环。对此,黑格尔提出了自己的“理性自我批判”。黑格尔认为所谓的批判“不是我们站在理性之外对理性进行考察,而是理性自己考察自己”。在这种辩证的自我考察之中,黑格尔建立了自己的辩证哲学体系。黑格尔的哲学,无论是“绝对即精神”还是“实体即主体”,都试图通过从精神或主体本身出发,经过圆圈式的考察从而向真理更进一步,在矛盾运动中向前发展。然而这种自我考察式的运动,其起点或基础是否坚实可靠?在考察的过程中又是否真的像他所说的那样具有彻底的批判性?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就是一个思维的对象和思维的主体相互向对方走去的一个过程。以往哲学家们注重谈论人的思维与现实客体的符合过程,而黑格尔这里创新的提出了思维的对象符合思维的矛盾运动过程。
黑格尔认为,实体即主体。这里的主体的含义,就是一个“活着的”、自身不断运动的实体。黑格尔认为,作为世界基础的实体,是一个具有能动性的实体,是一个不断自我发展的活的主体。在实体最初拥有“原始的或直接的”统一性的时候,这个实体具有的是一种潜在的真理。而这种原始的统一性之中也是蕴含着矛盾的。当这种原始的统一性发生分裂,一分为二的时候,是实体由潜在的真理走向现实的真理的第一步。之后,这一分为二的两个对立面相互斗争,这斗争过程中不断扬弃彼此的矛盾性,最终通过不断运动实现实体统一性的重建。而这个经过分裂的矛盾斗争最后重建起来的实体,具有现实的真理性,才是真正的主体。黑格尔认为,真理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实体也是一个在不断确立其主体性的过程中矛盾发展的过程。这样一个过程是一个圆圈,以其发展的起点作为终点,通过矛盾运动不断证实自身的运动过程。实体只有经过这样一个在不断否定中确立自己的过程,才能真正成为主体。所以说主体性不是实体所固有的,而是实体在不断斗争中逐渐建立起来的。
黑格尔认为的实体是一个在圆圈式的运动中不断建立的过程。在这个圆圈式的运动中,黑格尔是通过假设一个实体的起点,通过实体的自我否定运动最终来证实这个起点本身的。黑格尔之所以敢于假设这样一个起点,原因在于圆圈运动的终点会通过圆圈运动来证实这个起点。作为黑格尔的前辈,康德所做的工作就是对这个圆圈的起点进行批判,他认为在起点并不坚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东西都是毫无意义的。康德之所以做这样的批判,原因在于康德之前的哲学家们在一个假设的起点上论证了形而上学问题后,没有方法论证这样一个假设的起点的可靠性。而黑格尔则用圆圈论证解决了这个问题。康德的批判哲学独到之处就是对人的认识能力进行批判考察,而黑格尔则认为这种“过度考察”会造成一种“在我们对于认识本身形成认识之前,我们无法产生任何正确认识”的错觉。黑格尔本人还用一个比喻对康德这种审慎的批判进行了嘲笑。他认为对哲学反思的反思不宜过度进行。这种反思“无异于认为在没有知道食物的化学的、植物学的或动物学的性质以前,我们就不能饮食;而且要等到我们完成了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之后,才能进行消化。”这里黑格尔偷换以一个问题,人体消化过程是无法通过意识去控制的,也就是说,无论我们对消化的知识有多少,这种对于消化的知识与消化本身的进行与否是没有任何关系的。而探讨哲学问题却不是这样。我们可以在哲学的起点不坚固的时候选择,是在这个起点上盖楼房还是继续审慎的探讨这个起点;然而我们在没有消化的知识的时候,却无法选择身体是否要进行消化的。黑格尔在建立这个圆圈运动的时候,固然可以通过运动的终点来论证这个起点,但是这种论证是否能得出真正的真理就有待证明了。
结语
黑格尔哲学通过主体和客体的自我运动与批判,试图达到一个主客体统一的结果。先不论这种自我运动自身的正确性,也不论这种自我运动最终时候能够达成主客统一的结果,这个主客统一的场所本身就存在问题。在主观中的主客体统一,说明认识得到了对客观现实的正确认识,是哲学认识的最好结果。而在客观世界的主客体统一,只能是唯实论者所假设出来的抽象的怪物。用黑格尔的术语来讲,这种抽象的怪物叫做绝对精神或者客观思想。黑格尔认为,我们所认识的事物,之所以是其所是,是关于事物的概念在其中运动的结果。而这种概念就是我们思想正确把握了事物的产物,因而事物的本质就是思想,而关于事物的正确认识的思想就是客观的思想。在这种推理过程中,我们的确能够看到事物和思想自身批判运动以及二者相互运动的痕迹,黑格尔认为这样的批判性运动会带来不断接近真理的结果。然而这种批判运动却是在独断的假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不经过审慎思考的地基上建立起来的哲学大厦也永远都无关真理。
〔参 考 文 献〕
〔1〕贺来.三大独断论的摒弃:当代哲学根本性的理论进展〔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05):32-38.
〔2〕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6.
〔3〕姚定一.实体即主体——黑格尔哲学生长点辨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5-10.
〔4〕俞吾金.西方哲学发展中的三大转向〔J〕.河北学刊,2004,(03):53-57.
〔5〕于欣荣.真理的前提醒批判——对西方近代哲学认识论的再认识〔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68-72.
〔6〕陈爱华.黑格尔理性概念的自我否定性〔J〕.江苏社会科学,2010,(05):96-99.
〔责任编辑:谭文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