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凤
摘 要:本文以现代汉语手部动词连动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试图通过探索这一小类连动规律洞察现代汉语连动结构特殊规律。主要有界定、筛选、分析规律、阐释成因四大步骤,初步得出现代汉语手部动词连动式的普遍、特殊规律,最后从语法、语义和认知角度分析了连动成因。
关键词:手部动词;连动结构;连动特征;连动成因
连动结构是世界上许多语言都具备的一种语言现象,国内外语言学界对连动结构的研究从未中断过,汉语作为一种意合为主的SVO语言,连动规律往往不同于其他类型的语言。
手部动词是动作动词中非常重要也是比较特殊的一类,从人类的进化史看,能熟练地发出上肢动作是人类进化中的关键步骤;从动作行为发出器官看,手部能完成绝大多数复杂动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工具。从动作本身看,手部动作大多有较强的及物性和动作性。从认知角度看,通常情况人不会孤立地发出一个动作。手部动作也不会孤立地表达一个事件,总是联系一系列的语法语义范畴:动作的主体、方式或凭借、对象、结果、方向、频度等,这些范畴为其进入连动式提供了语法、语义基础。对现代汉语手部动词这一小类的连动研究不仅有利于深化和细化汉语连动研究,也有利于弥补身体动作动词连动研究的不足。
下文将从三个方面阐述,首先筛选符合要求的动词,然后在语料库中选取这些动词作谓语的句子,选出每个词构成连动式的语料,继而对这些连动结构分析归纳,最后从语法、语义和认知角度解释连动式的成因。
一、筛选手部动词
学界对手部动词还没有一个公认标准,手部动词仍然是一个开放类别,为保证严谨性和数据的科学性,必须确定一个数量封闭的研究对象。
(一)界定
参考前人定义,结合符淮青的动词释义模式,将手部动词定义为手部器官发出的具体动作动词,既能是具体的手部部位,也能是手部与其他器官的配合;手部涉及动作最广、工具性最强、程度最高,进行主要动作的方式最多。
(二)选取规则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现代汉语动词中的一个小类,以林杏光的《现代汉语动词大词典》为选词范围,辅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结合前文对手部动词的定义,以上述词典的释义为参考,设立如下标准:释义中有明确的手部器官名词的;由第一类词解释的;释义中没有明确的器官名词,可以推测出由手部器官直接发出或者通过其他工具发出动作的。
(三)排除规则
施事是人,没有具体的手部器官也不能推测出来的;非手部词,指主要动作不是手部的,或没有明确手部的。为避免重复,增设几条排除规则:同义词(近义词),只选其中一个;上义词和下义词,选上义词;多义词,选其中的手部义项;基础义(本义)和隐喻义,基本义不是手部义,仅隐喻义为手部义的予以排除;古语词、方言词、生僻词。
(四)筛选结果
按11、扒(bā)、拔1、把1、掰1、摆手、搬1、包1、剥(bāo)、抱1、编1、别2(bié)、拨1、擦、裁1、插1、搀1、掺、铲、抄1、盛1(chéng)、抽2、撮、打1、打招呼、逮(dǎi)、掸、捣1、捣2、掂、点11、2、扶2、剁、缝1、盖15、割、刮1、挂1、画、挥1、剪3、捡;搅、结1、解(jiě)2、揪、举1、锯、卷、砍11、扣、挎、拉1、捞1、勒、拢3、抡1、描、摸1、3、拿、挠、捻、捏;拧(níng)、拍1、捧1、泼1、敲1、撬、切1、扔、揉、洒、撒(sǎ)、筛、扫、伸、梳、刷、栓、涮、撕、抬2、摊1、弹2、掏1、剃、挑2、贴11、偷、投1、涂、推、托、挖、洗、掀、扬1、舀、扎(zā)、摘、蘸、招1、指2、拄、抓1。
二、手部动词连动用法的归纳和分析
从语料库中筛选出106个手部动词作谓语的语料,每个动词选取前100条语料。版面限制,筛选的具体结果省去。下面从二个方面展开阐述:总体特征、与之连用的v1/v2语义类型。包括所占比例、数量、分布情况;从居前和居后两种情况归纳运用最集中的语义类型,找出与手部动词高度相关的语义类型。
(一)手部动词连动用法的总体特征
现代汉语中,除连动结构外一般有主谓、述宾、述补、联合、兼语五种结构。按取平均值的办法,设定10/6≈17%为高低频率临界值。根据统计的结果,遴选出高频连动动词进行研究,绘制出了相应数量趋势图1和位置对比图2。
选出来的106个手部动作动词,有51个高频连动动词,比例约为55.2%。从数量上讲,有一半以上的动词容易进入连动式。从图1-1可知,手部连动动词百分比大致在17%—40%之间增长平缓,该区间的动词数也较多;从40%开始大幅增长,数量也较少。由此可知,即便是高频手部连动动词进入连动式的频率大多低于40%,但少数频率高达40%以上,极易以连动式形式出现。
约有41个动词更易居前,剩余10个动词居后频率更高。居前动词相当一部分居前频率占绝对优势,频率在80%以上的有大约19个动词,而居后动词中仅有一个达到了80%。(大写V代表手部动词,V+v为居前,依次为居后、居中)
(二)与手部动词连用的V1\V2语义特征
手部动词居前情况最为普遍,相当一部分居前频率非常高,因而,一方面要关注居前、居后动词的普遍规律,另一方面也应注意高频动词的特殊规律。以下将从普遍和特殊规律两个角度,阐述与之连用v1、v2语义特征。
v1、v2普遍语义规律:与居前动词连用的v2聚集在手部、位移、“说”、“看”、“吃”五大类;大多有具体动作含义的动词,抽象义动词较少。
v1、v2的特殊语义规律:第一,语义类聚同为手部动词,有小类区别。从语义小类看,与其连用的v2集中在“击打”、“持拿”、“扔放”、“涂擦”和位移动词。从器官位置看,主要是手臂、手指动作,有一些动词没有明显语义或者部位聚集。第二,有些动词常有固定连用对象,连用频率很高。“挥手”、“招手”与“示意”, “摆手”、“挥手”与 “说”。“把着”与“教”、“掏”与“买”、“掰”与“算”等。第三,位移动词有方向性区别。与手部动词连用的位移动词较多,并且大多是无方向性的。有些是无明确方向性,另外一些则无方向性位移类。第四,宾语共享类连动式有自身规律。V2多是“吃、喝、看”类,居前手部动词起引进对象宾语的作用。
三、手部动词连动用法的成因
本节将从句法结构、语义框架、认知语言学三个角度解释成因。由于知识面和理论深度的欠缺,不能做到面面俱到,故将切入点和着力点放在手部动词的句法、语义差
异上。
(一)句法和语义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与之连用的v1、v2集中在几种主要的语义类别上,我们认为这是手部动词整体动作性和及物性差异造成的,而正是这种差异造成其在连动结构中位置的差异,下文从两个方面讨论差异之因。
及物性差异:李金兰指出身体动词分成及物性和不及物性。及物性指身体器官与工具发生关系,然后通过工具再与对象发生关系;不及物性指只与身体器官自身发生关系,再与外界环境发生关系,也有既是及物性又是非及物性的。可知,身体及物动词常和工具连用,不及物动词则不会。前者语义类型有变化义和位移义,后者则是位置变化和状态改变类,相应句式义为有交际意义和无交际意义。手部动词在连用式中的差异,我们认为一部分来自于动词及物性和非及物性区别。
及物性手部动词占绝大多数,其句式义主要是变化类和位移类,不及物动词主要是交际义和无交际义类。在连动结构中,及物身体动词所在那个vp也主要是变化类和位移类,不及物动词则是交际意义或无交际意义。
我们知道,除了无意识行为外,人类一般不会用身体器官发出仅仅施加于自身的动作,通常的做法是通过器官发出仅施加于自身的动作来与其他人或外物发生某种关系或交流某种信息。当语义类型为位置变化类时,如“摆手”,其句式义即为交际意义;为状态变化时,句式义是无交际义。如果这两种语义类型能进入连动式,那么相应的v1或v2就是交际意图类。这样一来就解释了与“摆手、挥手、招手”等不及物动词连用的动词大多是示意类。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所统计的不及物身体动词大多表状态变化类,如“摊开手、举着、撮着”等,这时动词所在的vp大多是无交际义的伴随状态,与其连用的vp成了语义重心。同样,当那些两可动词作不及物动词时,连用的v也多是示意类或伴随状态类的。
手部动词语义差异:整体语义特征体现出语义特征的不同导致连动表现差异。吕艳辉指出总体上说手部动词有较强的及物性,其后的宾语也有一定规律……当手部动词表示具体的手部动作义时,其宾语的语义类型绝大部分为具体的实体名词类,集合名词和抽象名词都较少,有较强的物质性。因此手部动词对宾语语义类别选择有一定的相似性,体现出与人及其日常生活高度相关的特点。连动式中手部动词后的宾语大多数是具体的实指名词,即为有指名词。这一连动特征与手部动词的高及物性等自身语义特征相关。
同部位身体动词的及物性、动作性、工具性特征及宾语论元(地点论元、与事论元、受事论元还是工具论元)等,也是造成连动差异的重要原因。
关于及物性,前文已做解释。动作性强弱影响其在连动式中的位置,动作性较弱的动词往往以自状变和静态性形式出现,这类动词常作伴随状态居前。由于及物性较低,一般也不会成为语义重心,因此这一类大部分是居前的。工具性的有无和强弱,也会影响连动式中的位置、频率及连动类型。手部动词中有很多动词须带工具,如“抡、拄”,这些动词要带上工具论元才能进入句子,一旦进入连动结构,工具性的动词更易居前,构成方式类连动式。有些动词工具性很强,如“涮、擦”,这类动词容易激活其中的工具义,和工具义论元连用,因此与之连用的动词很可能就是引进工具论元的动词。其后宾语论元是地点、受事还是工具论元也会影响vp类别。同一动词常有好几种宾语论元,与不同的宾语论元连用,类型不同。手部动词主要是受事宾语和工具宾语,地点宾语较少。
综上,手部动词的及物性和语义特征差异造成了其连动的差异,及物性差异解释了不及物动词构成的连动式的语义类别成因,语义特征差异主要指动作性的强弱、工具性的有无、宾语论元类型。
(二)认知上的解释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认识世界都有一定认知规律,对语言的组织也要遵循这些规律,如象似性中时间顺序原则、距离相邻原则。本文认为手部动词连动结构体现出时间顺序和距离象似原则对语言的认知制约。
时间顺序原则在语言中最明显的表现是语序问题,现代汉语句子内部成分间的分布顺序直观地体现了概念领域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典型的连动结构中v1和v2语序主要是由客观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决定的,尤其是操作、程序性的连动结构。手部动词绝大多数都是时间先后的连动式,最典型的时间先后连动式是操作程序类的。手部动词有一部分动词常用在操作程序活动中,如“捣、剁”等,这些动词居前、居后完全取决于发生的时间先后。
对非典型连动结构的语序主要由邻近原则决定,依靠逻辑、认知上的联系。高增霞将非典型连动式分成次典型连动结构、不典型结构、边缘连动结构。在现代汉语手部动词组成的连动式中次典型、不典型以及边缘连动都比较多,前两类占优势。我们认为之所以会形成非典型连动式,是因为连动结构内部的必然联系,前后动词形成了一种认知框架。
Tamly(1985,1991)根据动词语义框架结构,把人类语言分成两大类:附属框架式语言和动词框架式语言,汉语属于附属框架语言,附属框架语言表现为一个位移动作,由一个主要动词加上一个particle(包括补语或介词短语、趋向动词等)构成……非典型的连动结构都是由一个核心动词和一个补充性particle组成,都是在各自相对应的语义框架下建立起来的,因此这种特点也是汉语附属框架式语言特点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动词间语义上的邻近性和前后动词的认知语义框架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实义动词更容易与实义动词连用。本文中的手部动词都是有具体动作意义的动词,与之连用的动词也大多是这类。二是同部位动词由于动作发出器官有邻近性或一致性,也容易连用。认知语义框架因素表现为:受人类认知习惯和文化的制约,同一种语言往往会形成一些固定语义框架。如“方式(身体姿势、伴随状态)+位移”、“方式+说/看”、“位移(腿脚部动作)+位移”、“身体姿势类+示意类”等等。
以上对手部动词连动用法的特点和规律进行了分析,指出与其连用的v1/v2的普遍、特殊规律,最后从语法、语义和认知角度做了解释:手部动词的及物性和语义特征方面的差异;认知模式上时间、邻近原则。
关于现代汉语手部动词的连动结构研究,目前还没有发现学者有类似研究。从类型学角度看,身体动作动词是容易进入连动式的一类词。本文从身体动作动词中特殊小类手部动词出发,试图通过具体的小类研究探索汉语连动研究规律。但由于个人学识有限和理论深度欠缺,对手部动词连动用法研究的描写不够仔细,对成因的分析自然也不够深入,这些都是日后研究中有待加强的地方。
参考文献:
[1]王珏.汉语生命范畴除论[M].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4.
[2]李金兰.现代汉语身体名词认知研究[J].华东师大博士论文,2006.
[3]符淮青.语义的分析和描写[M].语文教育出版社, 1996.
[4]吕艳辉.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手部动词研究[J].山东大学博士论文, 2008.
[5]陈忠.认知语言学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7.
[6]林杏光等.现代汉语动词大词典[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2011.
[7]中国社科院.现代汉语词典[J].商务印书馆,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