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国遗事》中的平民女性形象

2015-05-30 23:31章科佳李彦红
北方文学·中旬 2015年8期
关键词:佛教

章科佳 李彦红

摘 要:高丽时期一然所编撰的《三国遗事》,其中包含了大量神异故事,然而却也不乏有血有肉的平民女性形象。通过考察这些女性形象,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当时中下层女性的生活面貌和角色地位,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一然的宗教理想。

关键词:一然;三国遗事;平民女性形象;佛教;佛儒交融

一然(1206~1289年),高丽王朝后期名僧。俗姓金,名见明,字晦然,出家后改名一然,号无极、睦庵。由他编撰的《三国遗事》是韩国第一部通史性著作,全书计5卷,分为8个部分,共有140个篇目①。其中出现的女性形象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神通的异类女性,如由熊变身而成的熊女,幻化成人形的观世音菩萨等;另一类则是凡人女性形象,既有像善德女王、桂花公主这样的上层贵族,也有像贫女、桃花女这样的平民百姓。本文将着重考察后者中的平民女性形象,并梳理这类普通的凡人女性形象特质,从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古代朝鲜半岛三国时代女性的生活面貌,明确其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同时也揭示出这些女性被赋予的时代特征。

一、《三国遗事》中的平民女性形象

(一)孝女

孝道自古以来是为人子女所要遵守的基本准则。《三国遗事》孝善第九所载的贫女养母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关于贫女的孝行,《三国遗事》有如下记载,“此女家贫,乞啜而反哺有年矣。适岁荒。倚门难以借手”。即母女遇上饥荒,每日行乞却也无力奉养母亲,贫女不得不瞒着自己的母亲,“无赎赁他家,得谷三十石。寄置大家服役,日暮槖米而来家,炊饷伴宿,晨则归役大家”。为了奉养自己的母亲,贫女不惜舍弃了自己的人身自由,其孝行可谓感人至深。而老母眼瞎心不瞎,对这几天的变化说出了自己的忧虑:“昔日之糠秕,心和且平;近日之香粳,膈肝若刺。而未心安。何哉?”贫女告知真相后,母亲痛哭。而贫女也感叹自己对母亲“但能口腹之养,而失于色难也”,母女就这样在路边相拥而泣。

孝宗郎从自己门徒口中得知此事,不禁潸然,遂“送谷一百斛,郎之二亲亦送衣裤一袭。郎之千徒敛租一千石遗之”。当时的新罗真圣王也因其孝行“赐谷五百石,并宅一廛。遣卒徒卫其家,以儆劫掠,旌其坊为孝养之里”。后来,贫女“舍其家为寺,名‘两尊寺”。

贫女因其孝行,不仅获得了衣食住所得以继续奉养母亲,而且为乡里也争光添彩。

(二)“贞妇”

在《三国遗事》中,不仅有像贫女这样的孝女,也不乏对丈夫忠贞不二的女性。

1. 桃花女③

在《三国遗事》纪异第一中,记载了桃花女与舍轮王的人鬼恋。关于桃花女,从原文中“沙梁部之庶女,姿容艳美,时号桃花娘”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知道:桃花女是一名非常漂亮的平民女子,具体姓名不得而知,却有“桃花娘”的名号。接着,“王闻而召致宫中,欲幸之”。而桃花女却拒绝了。“女之所守,不事二夫。有夫而适他,虽万乘之威,终不夺也”。舍轮王便以死加以威胁,逼其就范,而桃花女始终没有动摇,“宁斩于市,有愿靡他”。自此,桃花女展现的是一个典型的贞妇形象,对其丈夫忠贞不二。

然而桃花女也并非是一个“从一而终”,“不更二夫”的典型烈女形象④。面对舍轮王“无夫则可夫”的追问,她的一句“可”,留下了一种可能性。而后桃花女的丈夫去世,舍轮王的鬼魂来找她履行当初的诺言,桃花女也最终与之结合。

2. 安吉的三个妻妾⑤

《三国遗事》纪异第二中,记述了新罗文武王的宰辅金车得的轶事。当时金车得在武珍州微服私访,一个叫安吉的小吏请他到家中设宴招待了他。宴毕,安吉把自己的三个妻妾叫到跟前,说道“今兹侍宿客居士者,终身偕老”,“二妻曰:‘宁不并居,何以于人同宿?其一妻曰:‘公若许终身并居,则承命矣。从之。”在从夫和对夫忠贞这两个本该一致的选项出现了背离的时候,不同的女性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三)母亲

《三国遗事》所记述的母亲中,她们或循循善诱,为子女指明前进的方向;或甘愿抛弃所有,只为子女能够修行得道;或为子女终日祈福,以求安康。

1.我道的母亲

我道,又名阿道,为朝鲜半岛最早的佛教传播者。据兴法第三·阿道基罗的记载,在我道还是5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就让他出家,并告诉他,“此国于今不知佛法,尔后三千余月鸡林有圣王出,大兴佛教。其京都内有七处伽蓝之墟。……皆前佛时伽蓝之墟,法水长流之地。尔归彼而播扬大教。当东向于释祀矣⑥”。正是高道宁的这种先见之明,也成就了我道这位佛教高僧,也促成了佛教在半岛的落地开花。

2.真定的母亲

真定法师同样也是一位得道高僧,而他的皈依之路并没有那么平坦。据孝善第九·真定师孝善双美⑦的记载,真定既想出家学佛,又想孝顺自己的母亲,一时间在两者当中难以取舍,而真定的母亲“三劝”其出家修行。

当得知儿子想在对自己尽孝之后,再去学佛的想法,她就劝解道,“佛法难遇,人生大速,乃曰毕孝,不亦晚乎?曷若趁予不死,以闻道闻?慎勿因循,速斯可矣”。而真定还是担心母亲的晚年没人照顾,她再劝,“噫!为我防出家,令我便堕泥黎也。虽生养以三牢七鼎,岂可为孝?予其衣食于人之门,亦可守其天年。必欲孝我,莫作尔言”。见真定沉思良久,“母即起罄倒囊储,有米七升,即日毕炊。且曰:‘恐汝因熟食经营而行慢也。宜在予目下。餐其一。槖其六。速行速行。”从真定的母亲“三劝”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儿子的爱,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愿成为儿子修行的绊脚石。

(四)独立女性

《三国遗事》中,除了记述以上这些特定角色范围内的女性形象外,还记述了一位特殊的平民女性郁面。

据感通第七·郁面婢念佛西升⑧的记载,郁面是阿干贵珍家的一个丫鬟,跟着主人来到寺院,“立中庭,随僧念佛”。主人憎恨她不能尽自己的本职,于是每天给她两担稻谷,要求她一个晚上舂出米来。而郁面“一更舂毕,归寺念佛”。傍晚时分,她感到有些疲倦,“庭之左右,竖立长橛,以绳穿贯两掌,系于橛上合掌,左右游之激励焉”。正当其边舂米边念佛,激励自己的时候,天空中高唱道,“郁面娘入堂念佛”。寺内的僧众听到了,就劝她进入佛堂。于是郁面随同大家一道精进。“未几,天乐从西来。婢涌透屋梁而出,西行至郊外,捐骸变现真身,坐莲台放大光明,缓缓而逝”。

一名普通的丫鬟,能够恪尽职守,做好份内之事,同时不间断地念佛向善,最终得以得道成佛。这种变化的背后,得益于当事人想要改变现状强大的意志以及个人的努力。

二、《三国遗事》中的平民女性形象的特点

史书的编撰是有其时代要求的,而鉴于《三国遗事》作者的身份特性,书中也凸显了其信仰。因此,《三国遗事》中出现的平民女性形象,也同样具备这些特点。

(一)佛教色彩浓厚

《三国遗事》的女性形象中,包含了各种佛教理念,体现了佛的神通显灵。

这种神通首先表现在那些自然科学无法解释的灵异现象。我道的母亲能够准确地预见到几百年后佛教在新罗地区的兴盛和发达,更明确地指出各个寺院所在的位置,从而能够指导我道走上出家求佛的道路;而郁面能够听见上天的召唤,最终得道成佛,坐台莲花。这些都体现了佛教的神秘色彩。

而这些奇异现象的背后则是佛教的相关理念。一是众生平等的理念。郁面出身贫贱,是一名丫鬟,却照样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得道成佛。这种众生平等的理念告诉人们,一个人无论出身如何,只要努力修行,一心向善,最终都可以脱离苦海,到达极乐世界。二是因果报应的理念。贫女就是典型。她宁愿牺牲自己也要孝敬老母,最后获得了衣食住所得以继续奉养母亲,还广受褒奖。

女性形象的这个特点,我们很容易同作者一然的僧人身份联系起来。他僧人及第,当过住持,为国王讲经,被推举为国尊(僧侣的最高职位),可谓一代名僧。而《三国遗事》作为其私人著作,书中宣扬佛法,劝人向善便是自然之举。

(二)佛儒交融现象

除了上述的佛教色彩,这些女性形象也包含了儒家所宣扬的社会理念,呈现出“佛儒交融”的现象。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维系家庭关系的最基本准则。贫女的孝行正是儒家伦理所要求的,因此会被统治者作为典范而大肆宣扬,以期望达到教化大众的目的。这体现了儒家的社会理念。然而,一然在故事结尾,又特别强调了贫女舍家为寺,将佛的精髓融入其孝行中,体现了“佛儒交融”,达到了两者的和谐统一。而真定法师孝善双美的故事也堪称“佛儒交融”的典范。他孝顺母亲,又在母亲的支持劝说下出家修行,使母亲死后往生天堂。母亲的“三劝”起到了关键作用,最终成就了真定。一然在言辞之间,也是非常认可这种行为,因为行善信佛与孝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也就是把佛家与儒家的理论相互融合。

儒家强调女性要“三从四德”,其中把“贞”当作妇德的核心。也就说,对丈夫要忠贞不二,坚守节操。桃花女就是这样一名女性,面对舍轮王的要求,以“不事二夫”为由断然拒绝,甚至在受到死亡的威胁下也不动摇。但是后来在丈夫过世之后,还是同其结合。这种两性关系中的开放态度,大致可以解析为佛教中的“缘起缘灭,缘聚缘散,一切都是定数”。而安吉的三个妻妾的不同选择,也体现出作者对婚姻中女性不同选择的包容态度。这也是一种“佛儒交融”。

两大社会信仰的这种水乳融合,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高丽中期之后,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统治阶级内部倾轧加剧,在历经两次臣子叛乱之后,统治者更加强调以儒排佛和强化国家王权以及社会秩序的重要性。而一然虽说是名得道高僧,理应坚守自己的信仰高地,却也是受到了朝廷的尊奉和供养,因此采取了一种的“折中”策略,巧妙地将两者融合,不失为一种两全其美的做法。

注释:

①陈蒲清,《论<三国遗事>的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6卷第6期,2007年,p.86.

②一然著,(韩)权锡焕//陈蒲清注译,《三国遗事》,岳麓书社,2009年,p.501.

③同上书,p.68.

④金东旭,《<三国遗事>桃花女_鼻荆郎条人物性格分析》,延边教育学院学报,第28卷第6期,2014年12月,参考p.1-4.

⑤一然著,(韩)权锡焕//陈蒲清注译,同前书,p.106.

⑥同上书,p.215.

⑦同上书,p.492.

⑧同上书,p.441.

参考文献:

[1]陈蒲清.《论<三国遗事>的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第 6卷第6期,

[2]金东旭.《<三国遗事>桃花女_鼻荆郎条人物性格分析》.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4,12.第28卷 第6期

[3]金锦子,高航.《论<三国史记>列传中的女性形象——兼谈金富轼的女性观》.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第47卷第3期.

[4]一然著.(韩)权锡焕//陈蒲清注译,《三国遗事》.岳麓书社,2009.

猜你喜欢
佛教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佛教艺术
徐日昇的中国佛教观
敦煌佛教疑僞經疑難字詞考釋
敦煌佛教疑僞經疑難字詞考釋
从敦煌本佛教灵验记看佛教的传播技巧
心道与民国时期凉州佛教的复兴
“善有善报”与“善不受报”——佛教善恶“因果”观辨析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