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阳阳
摘 要:舞剧《大梦敦煌》以敦煌为题材,以古代敦煌为时空背景,演绎出青年画家莫高与大将军之女月牙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感情经历曲折波澜,戏剧冲突集中激烈。在整部舞剧中无不体现出真善美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本文将根据美学的角度分析舞剧中所体现的“真”、“善”、“美”的內容与形式。
关键词:真;善;美;大梦敦煌;内容;形式
0 前言
《大梦敦煌》是一部以敦煌为题材、以敦煌艺术宝库的千百年创造历史为背景的大型舞剧,在敦煌藏经洞发现暨敦煌学创立百年庆典之际,它被作为西部大开发中文化开发的成果。舞剧经过合理地剪裁材料,以敦煌青年画师莫高与巾帼女子月牙(西域将军骄女)的感情历程为线索,讲述他们之间从相识、相知、相恋到相守的感人肺腑、婉约动人的爱情故事,浓墨重彩地刻画了青年画工莫高不断追求艺术至高境界的坚韧形象,歌颂了忠贞不渝、纯洁炽热的爱情。如梦境般地展开了一幅美轮美奂、委婉悲怆、凄美辉煌的画卷,准确地呈现、把握了敦煌文化的精髓。它是在具有典型西部特色的多维空间中追求人性和艺术的光辉,以悲剧美的力量来震撼观众的心灵、触击人们的内心深处,如一首“人性至爱”的颂歌。真切的情感、真实的再现、善良的人性、优美的舞姿将整部舞剧烘托得更为光辉亮丽,触动心灵。
1 舞剧中“真”的体现
所谓“真”是指舞蹈编导对社会的真情流露,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对社会客观真实的鞭策,此外,演员还要真实演绎作品的内容,全身心的投入舞蹈再创作的过程中,演员所表演的内容必须具有真实感。舞蹈作品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来源生活,高于生活的原则。
舞剧虽然演绎的是神话传说,但体现了编导对封建社会等级制度以及限制恋爱自由的真实鞭策,体现了编导陈维亚对社会的真情流露。以我的理解,莫高的性别、性格仅仅是故事的一个需要,我感到,他几乎是一个无性别、性格的理念符号。从社会意义理解和分析,体现在整个封建社会中争取爱情与人性的平等而付出的努力,抨击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抑。这也就是舞蹈编导对“真”的淋漓尽致的体现。编导通过对社会的理解,经过美化加工搬上舞台,从而也体现出来源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创作原则。
演员在整部舞剧中也真实地演绎了作品的内容,全身心的投入到了舞蹈的再创作过程中。第一幕中,时光倒流至远古时代,西北戈壁沙漠中天地旷远,四野苍茫。自中原西行而来的年轻画师莫高,身背装满画工工具的小布包,怀揣一只绘有“飞天”的画稿,青年莫高为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而长途跋涉,但骄阳下燃烧的金色沙漠使他饥渴难耐。挣扎跋涉在通往敦煌路上,虽然备受饥渴劳累的煎熬,但他的眼里始终亮着朝圣者虔诚而执着的光芒,依然全身心地保护着他视若生命的“飞天”画像轴。演员的眼神中透露着疲劳与无奈,但又充斥着希望,演员将莫高这时的心理反应演绎得淋漓尽致,使观众一目了然,更加活化莫高的形象,将第一幕真实地呈现给了观众,更是以自己的理解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的二度创作中。第二幕中,数日后,在敦煌鸣沙山下,新窟开凿,市井上,头顶大酒壶,脸蒙纱巾的女人们、天真活泼的孩子们,各式各样的人们融成一派热闹欢腾的景象。莫高与恢复了女儿装的少年将军月牙再度相遇。在这一场景中,出现了蒙纱的女人、可爱的孩子,莫高与月牙,不同的演员有不同的角色任务,他们都真实地演绎出作品的内容,烘托出作品要表达的意境。例如,蒙纱的女人与天真孩子的出现,表现出欢腾的场景,成为一个情节的过度,为莫高与月牙的再次相遇所萌生出的爱意做出铺垫。而如果演员不将情感完全投入到作品中,没有经过自己的理解加以创造,那莫高与月牙萌生爱意的桥段也就不会如此吸引观众。第三幕中,时隔不久,在将军的营帐里,大将军逼迫女儿门当户对地择女婿出嫁,月牙不从。军帐打开,大将军盛宴为女招亲。王公贵族,纷至沓来,月牙芳心不动。趁月黑风高,月牙出逃,金戈铁马,大将军率军追向敦煌。在这一幕当中,月牙一直处于激动与抵抗当中,从演员的表情中可以看出其性格的刚烈与倔强,以及对封建社会的反抗,又可以体会出月牙对爱情的执着与忠贞。月牙的塑造者完全融入到了角色当中,用真情实感将其性格特征与心理活动真实完美地展现出来。
“真”的表现使这部舞剧体现出忠贞至洁的爱情与真善的人性,真真切切抨击了封建社会的压迫与残忍,以及月牙冲破束缚的坚定的决心。编导和演员都是将最本质、最质朴、最真切的情感与内容传授给观众,给了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与最真实的感受
2 舞剧中“善”的体现
“善”是指舞蹈编导及应该勇于大胆发现社会中美的现象、人物、世界。勇于批判、揭示生活中存在的丑陋行为,弘扬先进文化,批判社会中的不良思想,赞扬美的事物,使舞蹈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工具。演员应该最真切地表现作品当中善的内涵本质。
在舞剧中,善的体现始终围绕着剧情的发展。繁盛时期的敦煌繁华异常,人民安居乐业,思想开放,作为丝路重镇的敦煌是世界文化的交汇场所,剧中以分段式的民族舞蹈来表现古代敦煌的思想开放、民风淳朴。作为舞蹈的背景音乐,筝、埙、琵琶、箫管等传统乐器的加入与烘托,使苍凉、寥廓、雄浑、粗犷的主题音乐得以强化,大大增强了全剧的艺术感染力。所以当时的敦煌是艺术的圣地,也是自由爱情与人性至善的乐园。在这里,善良、爱情与艺术的关系更为紧密,艺术自由与爱情自由有着更大的实现空间,而这两者归根结底就是“人”的自由。该剧在文化层面上探索着艺术、爱情、善良的人性与自由四者的关系。穿越大漠时的莫高九死一生,性命危在旦夕,而正在此时月牙从“天”而降,给予莫高救助,月牙身为将军的女儿,身份地位极高,而莫高衣衫褴褛,身份低微,月牙不但没有歧视他,反而给予他帮助,处处体现着月牙善良的本质,并在艺术自由、善良人性中碰撞出爱情的火花。在敦煌洞窟中,又是月牙给予莫高创作的灵感,可以说,月牙就是莫高生命中的“飞天”,是天使善良的化身,是他创作的灵感。死后的月牙化作一泓清澈的月牙泉,悲痛万分的莫高以泉润笔,达到了艺术的至境,完成了艺术的绝唱。如果没有月牙,莫高就不能称其为莫高,可见善与爱在艺术中的分量。只有在敦煌,在月牙精神的引领下,莫高才有可能达到艺术的至境。敦煌是莫高艺术创作的筋骨,而月牙则是莫高艺术的神韵。
作者在创作这部舞剧的过程中,也做到了大胆发现社会中美的现象、人物。赞美月牙的善良及与莫高的忠贞爱情,批判揭露封建社会的束缚。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作者积极的情感与善良的本质。
善的表现在整部舞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将作品烘托得十分完美,而且以最碰触心灵的“善”来表现内容,将观众引入到一个善良、美好、忠贞的世界。
3 舞剧中“美”的体现
一个完美的作品不仅要体现出真与善的内容美,同时也要体现出形式美。美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相联系,是美存在的根基方面,处于主导地位;美的形式是美的具体相对感性形象,组成舞蹈的外在特征,影响美的内容的表达。失去了内容美,就失去了灵魂与思想,失去了创作意义。而为什么也需要形式美呢?这是由舞蹈的艺术特征所决定的。舞蹈艺术是以满足人的审美需求为目的,它必须有美的动作、姿态、造型、线条、音乐、服饰、灯光等条件,才能给观众带来美的视觉效果,如果舞蹈失去了形式美,就不可能给舞蹈提供美的表现形式,会影响内容的表达。
如第二幕中喧闹的生活场景过后,与之形(下转第页)(上接第页)成对比的是寂静的洞窟内,孤独的莫高潜心作画、冥思起舞。这段莫高的独舞是《大梦敦煌》的画龙点睛之笔,将演员自身的独特动态风格融入其中。将现代舞所提倡的“收缩——放松”、“倒地——爬起”动态原理和强调呼吸、身体中段的表现力与中国元素的舞蹈动作、动态、造型相结合,腾、旋、盘、点、翻,动静结合,张弛有度,造成一种空灵飘逸的意境美,美的形式十分合莫高作画时的执着、忘我的状态。刘震扮演的莫高,将人物的艺术灵性与敦煌舞蹈形态巧妙结合,以流畅的“身韵,和轻盈的技巧游刃有余地塑造了一位才华横溢的敦煌画师;而刘晶扮演的月牙则用刚柔相济的古典语汇、神形兼备地刻画了既飒爽英姿又柔情似水的少年女性将军。在《大梦敦煌》中多元化的舞种也为这个舞剧增添了不少亮点。其中包括了芭蕾舞、古典舞、现代舞、敦煌舞和异域舞等多种元素在内的舞蹈词汇。在第三幕刚开始的时候,军帐大开,大将军盛宴为女择亲。王公贵族,纷至沓来用舞蹈比舞招亲,其中就出现了大量的异族舞蹈的出现。胡人舞、阿拉伯舞的出现以及最具敦煌特色的反弹琵琶舞、长绸舞、羯鼓舞一一登场。将党项、突厥、龟兹、波斯等多民族的舞蹈融入其中。诸多的形式美,为内容美的呈现增光添彩。
舞剧《大梦敦煌》的作曲家张千一善于运用古朴典雅的西部音乐风格,将筝、埙、琵琶、箫管等传统乐器运用到音乐中,让苍凉、雄浑、寥廓、粗犷的音乐大大强化,极大地增强了全剧的艺术感染力。以爱情为主题的音乐,最让张千一为难,考虑许久后,他决定采用无词歌的创作手法,曲调很像歌曲,但实际上是用器乐演奏。而他的这种新的尝试,对于渲染人物情感、表达舞剧主旨都非常好,并且得到了专业人士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在第三幕中,将军行营大帐中,为断绝女儿与贫穷画师莫高的来往,大将军逼月牙招亲,西域的豪杰权贵们听闻之后纷纷赶来。心中思念月牙的莫高,得知将军大营中正在招亲,情急之下,头戴面具进入大营,与艺人们表演的“羯鼓舞”技压群雄,震惊四座。在舞蹈中,莫高的身姿似乎被月牙认出,月牙在探究和思考的时候,突然一名异族心爱月牙的男子抓住了她的手。这时音乐突然静止,只有一束追光打在了月牙、莫高和异族男子的身上。这长达13秒的静止,诉说着月牙的心声。她思考8秒后,毅然决然的甩开了异族男子的手,转身走向莫高,莫高才缓缓地摘下自己的面具。这时悠扬的古琴慢慢响起,诉说着他们之间数不清讲不完的情话。而刚刚的13秒静止,正是作曲家张千一巧用的静场手法,是为了加速和深化月牙与父亲的矛盾冲突。舞台停顿是一种突出强调动作、情感的重要表现手段,在舞台演出和表中运用它,可以展示矛盾冲突的突然激化以及人物思想、情感的骤变,也可以强调戏剧的气氛与节奏。可谓“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情节陡转间,鼓乐激昂,一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产生强烈的冲击力与震撼力,以至人散场归来,仍有余音绕梁之感。
4 结语
所以说,《大梦敦煌》舞剧舞动的是“真善美”,体现的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该剧在舞蹈、音乐、舞台美术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美的美容与美的形式相得益彰,体现着敦煌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堪称佳作。
参考文献:
[1] 中国舞蹈志(江西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2] 王克芬.中國舞蹈发展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 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4] 王克芬,隆荫培.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1840-1996)[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5] 冯双白.中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 刘青弋.中外舞蹈作品赏析[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