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继放
我们已经很难被感动,我们又太容易感动。
这话有些矛盾。其实,人就是一种极矛盾的动物。同一件事,往往会因人、因时、或因所站角度做出截然不同的判断。
比如感动。常读到此类新闻:某重案组驱车千里擒获某犯罪嫌疑人,某食监部门连夜查封问题食品若干,某市政局顶着暴雨组织疏通下水道,某农业局长冒酷暑到田间地头查看旱情……
这都是正面形象,也该道一声“辛苦了!”但说要让人多感动,就过了。说到底,这都是他们的本职工作。换句话说,拿了纳税人付的薪金,就该干这些,而且还要干好。连这个也“感动”,农民在烈日下抢收抢种、环卫工人凌晨清运垃圾……是不是该“更感动”?都是职业,有的似乎该干,有的却极高调,事实上在宣扬不平等。
干什么都不容易,哪一行都辛苦。你是的哥,我是厨师。打的时你为我服务,进了餐馆就该我为你服务。都尽心尽职做好本职工作,这个社会就既高效又和谐。感不感动,不重要。
讲一个有人感动、有人不以为然的小故事。
一个在法國进修的中国人,在假期随几个法国朋友去一处山区休假。快到目的地时,突遇一场暴风雪,一行人被困在路边一个废弃的木屋里。他们带足了生活必需品,无意求救。
然而,从第二天起,就有一架警用直升机在木屋上空盘旋。翌日下午,直升机又来了,还在空中向木屋喊话。木门已被积雪封住,没法回答。到第三天上午,除了那架警用直升机,还跟来一架救援直升机,悬停在木屋附近。从机上下来了警察、救援人员、医生等等。木门被弄开了,屋里的人才知道他们已经被关注好几天了。警用直升机既没见到炊烟,也不见有人活动,喊话又不理,以为出事了,便有了这场救援。白跑一趟的救援人员在确认他们无需救助后,留下了呼救电话,道了声“祝你们玩好”,离开了。
目睹这一幕,那个唯一的中国人感动莫名,法国人却称纳税人养那些人,就是干这个的。中国人感慨,这件事如果发生在中国,媒体会一涌而上,还会隆重表彰。法国人觉得奇怪,称我们真出事了却没人管,媒体才会一涌而上,相关人员也脱不了干系。
这就是所谓的差异。在这件事上,法国人的思维更正常。见惯不惊的背后,是庞大的社会机器运转正常。真成了新闻,恰好说明这种事少见。换言之,纳税人供养的某些人没有尽职。
同样不该感动的,还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七旬老大娘靠给人背水,挣钱养活她和生病的儿子。于是便有人感动,纷纷捐款。人心向善,应该肯定。但善良的人们却很少去想,老大娘为何会这样。其可能性有三种:其一、她们母子原本有钱,却拒买社保、医保之类。那是他们该付的代价,其他人当引以为戒。其二、他们无力购买,有关部门又对他们视而不见或者遗漏了。这叫失职,还要问责。其三、有关部门无能为力。那就是某地的低保政策出了问题,也该追责。如果我们遇事真做到这么认真,才叫“上善”,也不会有老大娘背水之类的新闻。
感动是人的正常情感。但情感不可滥用,感动也一样。该不该感动也容易把握:对“公家人”,不管他们做了什么,要看是否属于职责范围内;非“公家人”,则要看他那份“抗争”算不算自找的。拿了薪金做份内事,感动什么呢?
(摘自《廉政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