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婷
内容摘要:曹雪芹先生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造就了中国文学历史上一部艺术成就极高的佳作,文本中塑造“金陵十二钗”等的众多个性迥异的女性形象。有思想、独立、才华横溢的薛宝钗成了近年来成熟优雅的标志性人物:在复杂世故的荣国府得到府中得到大家的一致肯定与认可,时时都能左右逢源,将人际关系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发挥到极致。即便是当下的社会环境中,薛宝钗的人际交往学仍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关键词:红楼梦 薛宝钗 当代启示
马克思曾经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给“人”,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所谓人,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一种客观存在,不可能以一个独立的个体形式存在,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社会关系的产生,有社会关系就会有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在彼此的交往过程中建立发展起来的,具有态度与行为相匹配心理的亲善性、和谐性与敦睦性。在《红楼梦》中运用自己独特的性格特征,与周遭人的人际关系相处的如鱼得水的薛宝钗,用自己别样的人格魅力,娴熟自如的协调把握处事进退,理智稳重的待人接物,宽厚仁慈的和每个人保持着亲切舒适的人际关系,赢得了贾府上下诸人的欣赏与敬佩。在当下的社会中,学习薛宝钗的人情之道,对我们的生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宽容厚道。《红楼梦》文本中,另一位灵魂人物林黛玉的形象与薛宝钗之间形成强烈对比,书中同写二人之处颇多:有展现林黛玉的狭隘、偏激,就有流露薛宝钗的落落大方;有展现林黛玉的猜疑、忧虑,就有流露薛宝钗的凝神、释怀。在文本中如薛宝钗生病,贾宝玉去看她,本是合情合理的事情,而黛玉见了,心中不悦,竟脱口而出“哎哟,我来得不巧了!”“早知道他来,我就不来了”。这样带刺、讥讽的话语,使薛宝钗和贾宝玉都下不了台,宝钗没有动怒,默默无言地接受黛玉尖酸刻薄的言语。有些读者认为薛宝钗将封建社会中的“礼”渗透于骨子中,将内心的不愉快隐匿于心中,是工于心计、老道世故之人。其实,不管是封建社会的“礼”,还是当代社会所提倡的“礼”,都是某一时期社会秩序取向的规范。薛宝钗的“礼”体现在宽容厚道中,无可争议。我们在注重人际交往的时候要学习宝钗宽容厚道的美德,让大家感受到大雅从容、热情善良的美好品质。
二.体贴细腻。宝钗在荣国府中一项是温顺儒雅,真诚自然。别人遇到困难时总能鼎力相助,仗义扶危,带来“及时雨”。她的体贴细腻,总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人所想,急人所急,并且愿意倾囊相助。第二十二回中,老祖宗欣赏薛宝钗的稳重之道,在为她亲自操办生日时,问其爱听何戏,爱吃何物等。宝钗心思细腻,首先想到的是老祖宗年龄大,喜欢热闹,喜欢吃甜食,在没有考虑自己喜好的情况下,如行云流水般依照老祖宗所醉心的如数细数。再者,刘姥姥二进大观园,贾母设宴,几乎所有的人都在戏弄刘姥姥,笑话刘姥姥,惟有宝钗不动声色。能体谅刘姥姥这个社会最底层的农村老妪,被玩众人耍时窘迫却无奈的境遇,因而不愿参与其中。我们在注重人际交往的时候要学习宝钗的体贴细腻,既乐于口,也乐于心。
三.自然得体。人及交往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人交往中自我控制力是不可缺少的,言行举止把握的适度得体,不卑不亢,不偏不倚。薛宝钗是一个懂得驾驭分寸,并且收放自如的人,从不轻举妄动,也不会逾越秩序规矩。她会适时适度地制造自己的存在感,又不会让大家对她有抢风头之感。在大观园里,论诗文博学薛宝钗稳稳夺魁,但是她却能低调地展露自己才华,众人没有因为她的才情和气场而感到压抑,且在内心深处为她啧啧称赞;论女工技艺,闺房中依然有她深夜独自烛下窗前熠熠闪光的身影。所呈现一切,内隐时而让人暗暗敬佩,外显时让人不住喝彩。做事她进退有度,适可而止。我们在注重人际交往的时候要学习宝钗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之道,进退有度。
《红楼梦》作为一部成熟的、成功的文学作品,历来被看作是中国文学界的泰山北斗。文学界有专业从事“红学”研究的人员,可见其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非同一般。薛宝钗的生活是常态的生活,薛宝钗的人际交往是用科学的方式操作常态的生活,是对生活常态中的人情世故、待人接物用艺术的手法深刻认知、践行。薛宝钗在《红楼梦》中是的“完美”的标杆,她的身上包含了我国传统道德中的许多美德,这个有学问、有才情、有思想、独立意识的女性身上还有许多大放光彩之处。品评她人际交往的方式方法,学习她的处事之道,对我们当代人的生活交往大有裨益。
(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