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冬梅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经成了众多父母的坚定信念。无论是早有计划还是跟随大流,都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孩子越早接受教育,身心成长就会越快越好。于是,很多刚刚才满2岁甚至连基本表达能力都不足的孩子就被送进了幼儿园的小小班。这样一来,这些孩子受教育的时间比那些3岁入园的孩子早了许多,但这是否真的适合这个阶段孩子的身心健康呢?
2岁幼儿心理承受力差较难适应入园转变
判断孩子几岁入园合适,最科学的办法是根据孩子的心理发展状况具体细分。但就现实情况而言,家长们都希望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又有谁愿意自己的孩子比其他人上学晚呢?在送孩子入园以前,他们很少考虑孩子是不是能适应,心理承受能力够不够强。
现在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备受宠爱,到幼儿园以后受关注和照顾少了,常常会觉得不安和痛苦。而2岁的幼儿心理发育不成熟,语言发展有局限性,而且不懂调节情绪,不能像成人那样逃避痛苦、平复心情,就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包括缺乏安全感、不敢与陌生人交往等。缺乏安全感的孩子还可能有心理疾病。
为慎重起见,一些幼儿园在每年入园报名后都会组织面试、家访、亲子活动日等等,由此了解孩子和其家庭的育儿情况。孩子至少要能表达自己的需要,并具有基本的生活能力才可以入园。如果孩子不会说“我想干什么”“我喜欢什么”,吃饭要喂,不能自己穿脱衣服、鞋袜等,建议还是不要太早入园。
入园前要多准备,培养孩子集体生活兴趣
尽管孩子不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很多父母却坚持认为只要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就会有利于他们的身心成长,诸多在家里养成的不良习惯也会得到纠正。这个想法有些欠妥,孩子入园之前应提早两个月做准备,以便良好过渡。
孩子的心理准备
讲解幼儿园
小孩子并不知道幼儿园是什么,这就需要家长和孩子讲一讲。需要注意的是,对孩子讲时,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幼儿园有多好多好,免得孩子在入园后,心理落差大,反而认为家长骗他,不愿去幼儿园。
熟悉环境
在平时,家长应该和孩子一起,到幼儿园走一走,看看幼儿园的外观,听听孩子们的唱歌声、欢笑声,让孩子产生愿意进幼儿园的愿望。
减少孩子对家长的依恋感
入园之前,可以刻意在家中给孩子一定独处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减轻孩子对成人的依恋感。
结交新朋友
多带孩子出门接触小朋友,鼓励他主动地和他人进行语言沟通,与同伴分享食物和玩具。常请小伙伴们到家里来做客,让孩子当小主人,招待好客人们。
利用亲子班进行过渡
為了让孩子适应父母不在身边的生活,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入园前的亲子班。从刚开始陪孩子玩一个小时,慢慢减为半个小时,直至完全不用家长陪着,让孩子逐渐适应集体生活。家长应多称赞幼儿园和幼儿园的老师,当孩子喜欢上幼儿园,自然就能开心待下来。多带孩子参加集体聚会,并不断强化“和小朋友一起玩真开心”,促使孩子对同龄朋友和集体活动产生浓厚兴趣。
正确认识孩子的入园焦虑
孩子们入园后经常容易生病,因为这是他们第一次离开家庭,面对陌生环境,心理波动肯定表现为身体疾病。新生入园焦虑是正常表现,是孩子心理第一次经受锻炼。家长要有正确认识,不要表现得更为关心、照顾,要让孩子了解上幼儿园是应该做的,就像爸爸妈妈上班一样正常。如果家长动不动就担心,会加重孩子焦虑的程度。
训练孩子的自理能力
学习自己吃饭
幼儿园老师虽然会在刚入园时喂孩子,但毕竟孩子多,老师少,有照顾不到的地方,孩子就要学会自己吃饭,并要吃饱。
学会自己穿衣服
在入园前,家长就要训练孩子自己解扣子、扣扣子的能力,因为学校孩子多、老师少,如果孩子自己不会穿衣服,只能等老师来穿,很容易受凉。
学习自己喝水
用水杯喝水对孩子来说有一定难度,家长就要为孩子准备一个塑料杯,里面倒上一点点水,孩子渴了的时候,就让他用杯子喝。
学会大小便
一般一岁半以后,就可以训练孩子大小便了。为了让孩子尽快学会控制大小便,有大小便及时通知大人,家长在看护孩子时,要了解孩子吃了什么、吃了多少。另外,家长在家中也要养成孩子定时大便的习惯。
培养作息习惯
在幼儿园里,上学放学都有一定的时间。因此,父母要逐渐使孩子在家的作息和幼儿园的一致,孩子进入幼儿园后才不至于感到不适应。
社交能力培养
进入幼儿园,就进入了一个小社会,有些孩子认生、胆小,父母就要多加注意,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在孩子正式入园前,家长可以帮助孩子认识一两个同一个班级的同伴,这样,孩子在进入幼儿园时,班级里有熟悉的同伴,孩子的陌生感和不安全感便会减少很多。
语言能力的培养
在幼儿园,如果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差,对孩子来说是非常苦恼的事情。因此家长要多和孩子说话,鼓励孩子讲出自己的想法。尽管家长已经猜到孩子想要什么、想做什么,也要鼓励孩子说出来。平时也要和孩子多说话,让他听得懂成人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