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北
正当《道士下山》一片差评之际,冯小刚出来说了一段话,“现在是洛杉矶上午,天蓝阳光干净,我位于山顶,视野宏观。想起凯歌受访时的一句话,‘我们导演能决定的事有多少?但罪责得我们担。题材,片名,旁白,一场戏一句台词,一部电影上映时已是遍体鳞伤。我们一直被号召拍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但我们一直深陷于有愧于时代的泥潭,想跑,脚下却拖泥带水。”
冯小刚比陈凯歌出来得略晚,但基本上算一代人,说这话,是为同行鸣不平,引用的凯歌导演的话,隐隐约约能看出一些苦衷。其实,不光陈凯歌自己困惑,就连许多观众,也不禁要问,从《霸王别姬》到《道士下山》,陈凯歌的二十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张爱玲谈写作时,说过一段妙语,她说一个作家要想赢得读者,存心去迎合低级趣味是不行的,因为这样的人,多半自视甚高,不把读者放在眼里,没把自己归入读者群里,所以种下了失败的祸根。
陈凯歌、张艺谋等第五代导演,以启蒙主义起家,文革十年荒芜,而后有了启蒙的八十年代,《红高粱》《黄土地》《边走边唱》《孩子王》,这些作品,是和中国文学的发展同步的,他们制造奇观,引导大众思考,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先锋派,功成名就后,姿态很高,总是站在读者、观众之上,想要引领风潮。可是,时代在变,九十年代后期,启蒙的任务基本完成,新一代的电影观众和读者,已经觉得那些先鋒的艺术“平平无奇”,都是普通人,都有常识,谁需要你们引导呢?
我们活在“平凡的世界”里。导演、作家,如果想要和观众、读者产生共鸣,首先要做的,是调整自己的姿态。
资本介入,第五代们严阵以待,《英雄》《无极》,大片蜂拥而至,发展到后来,竟然出现了《三枪拍案惊奇》媚俗媚得莫名其妙的片子,就像张爱玲说的,存心去迎合观众,只能被观众抛弃,如今的《道士下山》,甚至被评为去“舔观众的鞋底”。当然也有端着的,《让子弹飞》《一步之遥》,思想大过于内容,尽管媒体给面子叫好,可观众到底不买账。
冯小刚的情况要好很多,他本来就是从人民群众中打出去的,尽管地位日高,底子还在,只是,成名的压力,也让冯导有些犹疑,到底什么是无愧于时代的电影?只是,以当代中国人的眼界,还有什么是奇观?还有哪位需要一部商业电影去教育?
拍人物,拍命运,拍普通人的爱恨情仇,首先是创作者需要把姿态放平,把自己当做个普通人,用普通人的视角,拍普通人能懂的情感。
事实证明,这是困难的,精英思维让第五代们自傲,市场面前他们又自卑,所以《道士下山》里,既有忧时伤世的大命题,又有林志玲与范伟睡在一处的滑稽戏。
第六代呢,则习惯用性的角度去拍故事,这种视角固然是普通人的,但未免太单一,所以从《苏州河》到《推拿》,娄烨的电影的推动力,始终是性爱。
IP电影的出现,让中国的电影市场有些乱,好像拍得差的,也有观众,但我们相信这只是暂时,IP的魔力逐年消散,观众逐渐清醒,他们认的,只是好电影。
什么是好电影?说白了,一个把观众当做自己人的艺术家,自然知道他们要什么,自然就拍出了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