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钢琴作品的意象解读

2015-05-30 13:47杨鸣
北方音乐 2015年8期
关键词:钢琴作品德彪西

杨鸣

【摘要】德彪西是浪漫主义后期法国著名的作曲家。在他的钢琴作品中,其通过丰富的意象刻画,使作品表现出了鲜明的印象主义风格。鉴于此,本文从德彪西的钢琴创作经历谈起,就其作品中的多种意象进行了具体的解读,以期获得对其人其作更加深刻和本质的认识。

【关键词】德彪西;钢琴作品;意象解读

一、德彪西的钢琴创作概述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1862年8月22日-1918年3月25日),浪漫主义后期法国著名的作曲家,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开创者。虽未出生于音乐世家,但是德彪西自幼就十分喜欢音乐,并于7岁时开始学习钢琴。17岁时考入了著名的巴黎音乐学院,接受了系统的音乐训练。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其经常打破常规进行一些创新的探索,对此也经常受到教师们的指责。1880年毕业后,德彪西开始担任柴可夫斯基的至交——梅克夫人的家庭教师,并由此接触到了大量的俄罗斯音乐作品,为其后来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884年,其凭借《浪荡儿》一举获得罗马音乐大奖,并得以进入法兰西学院继续深造,通过一些音乐活动的参加而被人熟知。1890年,德彪西在文化沙龙上结识了印象派绘画创始人莫奈,并对印象派绘画的创作理念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在音乐中追求这种风格,并最终开创了音乐上的印象派。具体到钢琴创作来说,整个创作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884年到1900年,主要作品包含《两首阿拉伯风格曲》《贝加摩组曲》《夜曲》《冥想曲》等。第二个阶段是1901年到1904年,包含两部《意象集》《版画》《格拉纳达之夜》《雨中曲》《欢乐园》等。诸多作品都因鲜明的印象主义风格,而被誉为是世界钢琴音乐中的奇葩,并为现代音乐的到来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二、德彪西钢琴作品的意象解读

(一)诗情画意的意象

德彪西除了是一位音乐家之外,也是一个绘画爱好者,也正是因为对绘画的热爱,才使其从印象派绘画中得到启发,开创了音乐中的印象派。所以在其钢琴作品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诗情画意的意象,或者说德彪西用钢琴代替了画笔,对意象进行了创新的描绘。如《水中的倒影》,就是对莫奈油画《水中的倒影》的音乐再现。在旋律方面,作品使用了一些短小的、不对称也不连贯的动机,组成了整个旋律线,使旋律听起来更像是秋天树叶上的露珠,随风飘落在平静的湖面上,使湖面在阳光的照射下泛起了粼粼的波光。在此基础上,德彪西又创造性的运用了拉长主音的手法,从而使调性的发展更加自如。在和声方面。其中最大的特色在于巧妙运用了平行和弦和全音音阶。比如在20—23小节平行九和弦的运用,使其失去了传统的功能性,反而成为了一种色彩性的旋律手法,生动描摹出了落叶在水面上荡起涟漪的景象。又如24小节中,德彪西又运用了全音音阶,刻画出了阳光斜射在水面上的光影景象。在音响色彩方面。音响和色彩是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关键,并在这首作品中有着典型的表现。比如在1—8小节中,低声部由主音与属音构成的低沉的五度持续音和高声部并置进行的和弦相结合,由此产生了一种泛音的效果,然后又与踏板的余音振动相结合,产生出了一种缥缈的音色效果。又如乐曲的结尾处,德彪西特意采用了ppp的力度,仿佛在告诉观众,微风已经拂过了水面,而水面则又回到了平静中,让人仿佛置身于一种诗情画意之中,获得了极大的美感享受。

(二)惟妙惟肖的意象

除了对大自然的创造性表现外,德彪西对于人物的刻画也是十分精准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亚麻色头发的少女》。1882年,德彪西读到了一首《苏格兰之歌》的诗谱,并根据诗歌的内容谱写了一首名为《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的抒情歌曲,后来又将其改编为了钢琴曲。

诗歌的大意是一位亚麻色头发的姑娘,正在清晨阳光下的苜蓿花从中放声歌唱,唱出了她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从诗歌大意中可以看出,其在表现对象、环境氛围、情感表现等方面都是十分明确的,而德彪西则利用钢琴,将诗歌中所描绘的意象进行了扩展和丰富。在曲式方面,作品采用了G大调,从头至尾都采用了五声音阶,具有鲜明的东方色彩。在旋律方面,旋律舒缓而宁静,并伴随着轻松的三拍子微微起伏,使人不禁想起了拉斐尔的绘画,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形象立刻就浮现了面前,并看到了她脸上露出的淡淡微笑。除了调式和旋律之外,作品的和声运用也是十分丰富的,德彪西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和声创作方式,而是创造性的运用了二度、四度叠置而成的和弦,如,9小节属九和弦以四度代替三度音,然后旋律音级进下行。11小节持续音上的降D九和旋,以四度代替三度。这种对三度音的刻意规避,自然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在具体的演奏中,德彪西也给出了明确的要求,演奏时不能过于夸张,而是要像油画创作一般一笔一笔的描绘,让意象逐渐在观众的脑海中浮现和清晰,最终让观众看到一个惟妙惟肖的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形象。

(三)神秘飘渺的意象

受到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德彪西喜欢在钢琴作品中描绘一些神秘飘渺的意象,由此来表现自己那种难以名状的瞬间情感。《月光》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该作品创作于1894年,属于德彪西早期的作品,取材于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的同名诗歌,通过对月光的描绘营造出了一个神秘飘渺的氛围。在曲式方面。虽然采用了传统的单三部曲式,但是这仅仅是一种表面上的现象,作品并没有严格按照单三部曲式的构成进行表现,而是频繁的利用离调来加强作品的色彩感,使传统的曲式结构获得了创造性的表现。在和声方面。因为该作品是德彪西早期的作品,所以在和声上创新程度有限,仍然以传统的功能和声为主要框架,多用副三和弦等色彩性和弦,并刻意淡化正三和弦的功能。在织体方面。整个作品的织体运用是十分灵活和自由的,既有柱式和弦块状织体,也有大量分解和弦织体,用来表现轻柔唯美的月光,让整个旋律呈现出了流畅而绵长的特点。在节奏方面,作品采用了八九拍节奏,通过弱化强拍的手法,如弱拍的延长、强拍上的休止符等,使乐曲的对比感更加鲜明。通过对这几大音乐要素的创造性运用,充分展现出月光和夜色交织的朦胧感,而在这种氛围下,任何情感的抒发都是自由的,彻底的,与中国艺术创作中追求的意境美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四)热情洋溢的意象

一提到火,多数人都会自觉联想到温暖、热情。而德彪西的《焰火》则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其通过对焰火的描绘,表现出了一种激动之情。该作品是第二部《前奏曲》的最后一首,正值德彪西的创作成熟时期,可谓是其在钢琴领域中的代表作。在曲式方面,作品共有98个小节,属于单乐章作品,并没有明显的段落感,也难以用传统的曲式进行界定,只能将其大致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运用三连音的三十二分音符,描绘出了跳动的焰火;第二部分则是一个过渡段落,在焰火的照耀下,人们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涨,为高潮的到来做好了准备;第三部分是则用三十二分音符的七连音为一组,构成三连音的形式,从低音区滚动到高音区,特别是四个ff和横跨六个八度的音区,更是给人们以强烈的感官刺激。如果说之前的焰火是调动的,而此时则可以用火花四溅来形容。在织体方面,作品运用了三连音、刮奏、柱式和弦、音阶音型等多种类型,能够根据表现的实际需要予以灵活的处理。比如在描绘焰火绽放的情景时,作者用运用了柱式和弦的织体,模仿了远处飘来的钟声。在描绘焰火跳动姿态时,则运用音阶的律动,获得了栩栩如生的描绘效果。在节奏方面,全曲虽然采用了八四拍的节奏,但是中间又穿插了八三拍和八二拍,这在之前的钢琴作品中是从未出现的,从而使乐曲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密。在曲式、织体、节奏的共同作用下,将焰火和当时的氛围予以了最真实、最生动的表现。

综上所述,作为浪漫主义后期个性化创作的代表,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注定是与众不同的,其充分继承了浪漫主义音乐创作将情感抒发作为创作目标的理念,同时又巧妙借助于丰富的意象,使各类情感有了最佳的载体而获得了更加深刻的表现,彰显出了德彪西的创新精神和精湛的创作技法。所以在今天的钢琴演奏和教学中,理应对德彪西的作品有充分的重视,并重点品悟和解读作品的意象。唯有此,才能获得对作品更加深刻的认识,才能表现出作品独具的印象主义风格。

参考文献

[1]孙光宇.钢琴曲《水中倒影》与《水之嬉戏》的比较研究[J]. 大舞台,2015(03) .

[2]王晨珏.浅析德彪西钢琴曲——《月光》[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4(01) .

[3]张婷.德彪西钢琴作品的风格特征与表现方法、教学关注点分析[J].北方音乐,2013(10).

猜你喜欢
钢琴作品德彪西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简析门德尔松钢琴作品的艺术特点
德彪西音乐创作对印象主义绘画的借鉴
钢琴作品中对情绪情感的巧妙运用
舒曼钢琴作品中的文学性探究
舒伯特钢琴作品中的浪漫主义色彩研究
贝多芬《月光》与德彪西《月光》的比较分析
从《夕阳箫鼓》和《梅花三弄》看情绪情感在钢琴作品中的运用
试析德彪西《格拉纳达之夜》音乐特色
诗画为媒、音乐为本——以德彪西《月光》为例,谈印象派音乐语言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