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叶情
【摘 要】近年随着地勘行业的行情变化和社会对高职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高职地质类专业改革势在必行。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及其团队从实际出发,探索了高职地质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通过改革也得出了一些反思。
【关键词】地质类 高职 教学改革 反思
高职工作的重点就是从生产实际出发设计课程和教学方式,让教学的内容更贴近实际,让学生能够毕业即上手。
学校要发展,就要把握住行业发展的脉搏。依此笔者及其团队开展了地质行业调研,同时结合余际丛等[1]所做地质行业现状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地质类人才可分为:①领军型、将才型;②市场型、开拓型;③知识能力复合型;④实践型、工程师型;⑤创新型、创造型;⑥外语好、国际型;⑦操作力强、技能型;⑧研究型、科学家型。
(2)未来10年中,地质人才需求强劲。经用多种方法预测,2015年、2020年地质人才需求分别为25.7万和33.3万,其中领军型、市场型、复合型和工程师型人才需求更为迫切。
(3)高职地质类毕业生的定位应该是实践型工程师型,发展目标是知识能力复合型。
(4)地质教育行业目前正是转型的关键时期。有鉴于此,笔者及其团队已近五年以生源来源、生源结构、企业需求为基础,在课程设计、课程框架、课程内容、实践开出率、实践项目开出时间、实践项目开出方式、顶岗实习时间等方面不断摸索,逐步开展了如下具体工作。
(5)围绕产业链构建专业群(专业群发展规划)。
(6)构建“群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7)实训基地的功能定位:①专业群内各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基地;②校企合作企业的职工培训基地;③本地区职业技能训练考核鉴定基地。建设专业群实训教学大平台。
(8)依据构建的“群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以及岗位技能培养的阶段性,将实训划分为校内试岗、工学交替。
(9)以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调研作为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基础,通过调研、反馈、归纳、统计与分析整理,提炼专业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
(10)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归纳为行动领域。
(11)根据职业成长规律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专业学习领域。
(12)以完成岗位任务要求的岗位能力和素质确定课程目标,设置课程内容,并融入职业资格鉴定内容。
(13)進行学习情境设计,确定每个学习情境的教学目标、学习内容、使用的仪器与工具、教学媒体及知识与技能的准备等。
(14)制定课程标准。
(15)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把现场的实际工程项目转变为学习任务,并通过运用实际的项目背景资料,渗透企业文化,引入职业标准,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16)进行教学过程设计。
(17)处理好现实与未来的关系:为适应未来人才具备实践性强、可塑性大的能力素质,教学方向应立足于基础、服务于未来。使课程结构更加科学、系统,知识结构更加完善、合理。
(18)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以教学为核心,以科研为先导。教学与科研并重,相辅相成。
(19)在教材的选用中,我们要坚持科学的教材评估和选用制度,坚持“教师公决,专家评议,唯质量论,择优选用”的原则。通过这些年的工作现已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模式——四结合模式、三阶段递进模式、社棠模式、特色文化模式。
1 四结合模式
(1)实习实训基地固定与流动相结合。
(2)技能训练分节与完整相结合。
(3)实习实训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4)人才培养成果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2 三段式递进模式
素质教育大体可分为基本素质教育和专业素质教育两方面。
基本素质是指作为一个自然人在社会中生存所应具备的水平与能力,其主要包括思想品德素质、创新能力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等。
专业素质是指从业人员所必须具备的专业技术知识与能力,主要包括专业技能素质、就业技能素质等。
3 名家讲坛与地勘论坛相结合
将讲座分为两种——名家讲坛和地勘论坛。
名家讲坛就是通过学校层面的努力或者学院的努力,请一些在国际国内地质行业享誉盛名的专家学者来给老师、学生们讲一些当今学术前沿的、对老师、学生有较高价值的内容和领域,开拓学生的视野。地勘论坛就是让外聘的行业一线技术专家在闲暇之余给学生上一些特定的短期课程或者在闲暇时间专门给我院师生做一次地质实践方面的经验交流报告。
4 已取得成绩
(1)2010年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普查专业成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在全国资源勘查类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团体、个人金奖4项、银奖3项、铜奖11项、团体奖五项,充分显示了地质学院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2)全力为甘肃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懂技术、会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5 存在问题
(1)分配制度的问题。主要是学校的制度,制约二级学院的管理。
(2)地质类专业教师奇缺的问题。这个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地质专业的教学工作开展。
(3)导师制问题。学校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难以对年轻教师和他的指导教师产生激励。
6 未来发展规划
(1)走出去战略。实现“走出去”发展,适时调整专业培养模式,增加职业拓展课程,为实现在地质灾害防治、环境保护、农业地质、宝玉石加工与鉴定等新兴热点领域就业奠定了基础。实现“走出去”发展,在课程体系中增加专业外语等涉外工作所需技能课程,实现了毕业生走出国门。
(2)树立“大地质、大市场”理念。
(3)建立完善走出去、引进来的机制。
参考文献
[1]余际从,段怡春,赵连荣,沙景华,刘粤湘,储祖旺,曹希绅,承金,徐绍红.我国地质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1,0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