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奎
鲁迅总共创作了三十三篇小说。其中,现代题材的二十五篇,古代题材的八篇。分别收录在《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部小说集中。只要我们细读这《呐喊》和《彷徨》两个短篇集,就不难发现鲁迅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它以鲜明的现代小说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新时代。
一、题材挖掘的深刻性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开创了“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不论是辗转于社会底层、受尽压迫和蹂躏的贫苦农民,还是命途多舛、穷愁潦倒的知识分子,作者对这两类人物的态度是十分明确的,认为他们都是“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对他们的悲惨遭遇寄予了深刻的同情。与此同时,也看到他们身上存在的这样那样的弱点、缺点,对他们作了诚恳的并且也是深刻的批判,希望他们能够摆脱现状,奋发努力地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行。
鲁迅通过《故乡》、《药》、《阿Q正传》、《祝福》、《离婚》、《明天》等小说描写了二十世纪初中国农民的生活、思想,以及他们在人生海洋中的呻吟和挣扎,塑造了许多真实的农民形象。对他们的描写,鲁迅多是撷取他们生活中的一个片断,或所谓“半生事迹”,或是从童年写起,直到二三十年后的种种。让人们可以从他们身上更清楚地看到一个时代农民生活的历史,看到鲁迅对造成他们灾难的社会根源的探索。
在旧社会,知识分子由于经济状况和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大多数知识分子都和劳苦大众一样处在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他们也是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虽然由于知识分子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处于较劳苦大众稍好的状况,但是,也由于他们思想活跃,反应敏感,统治阶级对他们的思想统治和政治压迫就较之一般群众为烈。而知识分子对所遭迫害又感受格外深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更多感到精神上的痛苦。在革命到来前或革命退潮后,在未能投身于人民群众的斗争中时,他们便在反抗、追求、失望、挣扎的状态下生活。塑造他们的形象,表现他们的生活,正可以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来刻画“病态社会”,让人们看到这些被压迫和被剥削者的痛苦和不幸。
二、叙事模式的独特性
茅盾评价鲁迅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鲁迅叙事艺术的独特性突出地表现在他试行新的叙事视角或新的叙事方法时的独创才能。首先,与五四时期的其他主观抒情的作家相比,鲁迅有意识地发展了“小说叙事者”的艺术。在《孔乙己》中通过这种间接的叙述层次,鲁迅进行了三重讽刺:对主人公、对看客、对毫无感受力的代表看客声音的叙述者“我”。小说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民众精神世界和啟蒙者的尴尬处境,也表现出启蒙者的重要启蒙运动的悲哀。
在鲁迅的第一人称小说里,叙述者的职业有的交代清楚,有的没有交代。属于前者的只有四篇。即:《孔乙己》,叙述者是一个负责温酒的小伙计。《在酒楼上》,叙述者曾经在S城的学校当过一年教员。《孤独者》中,叙述者曾经在山阳做过教员,但到校两个月,得不到一文薪水,连纸烟也节省起来,终于敷衍不到暑假,五月底离开了山阳。《伤逝》中,叙述者是一位失业的小职员,因为得罪了局长儿子的赌友,在双十节的前一晚,接到解聘通知。
三、独特的表现手法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之祖,他的小说向来以“表现的深切和形式的特别” 而著称。《呐喊》、《彷徨》中的人物描写,特别是个性描写,是非常成功、很有特色的。鲁迅就非常善于抓住人物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心理状态的特征,塑造了一系列具有独特性格和命运的人物形象。它的小说正如他自己在论述清讽刺小说时所说,“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眼前”。
对待人物的心理描写,鲁迅没有停留在表现人物的表层意识上,而是深入开掘人物内心深层的东西,表现人物潜意识中隐藏的思想与奥秘。这种意识与心理的流动,随着作者笔触的展开,层层深入而清晰地展现于读者面前。《狂人日记》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狂人日记》给读者的最鲜明的印象就是在创作方法上与传统的小说不同,它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紧张复杂的矛盾冲突,有的是断断续续片段的意识流露,以日记中的“内心独白”来表现人物心理。杨江柱(1981年)提出“《狂人日记》是中国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陶福登也说,对《狂人日记》要“寻求一种不同常规的阅读方法”,那就是“按照意识流的路鲁迅调动了一切艺术手段,多面地不仅描写了一个狂人的外在行为特征,还深入刻画了狂人的内在的心理特征。
在鲁迅笔下的这个狂人看来,不管自家的还是外面的人,个人还是群体,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无不体现着吃人的动机。在狂人想来,所有认识或不认识的人,甚至当时还没有出生的男女,说什么,做什么,都是想害他;狂人更认为世人要设下圈套,立下名目,想出理由来吃他。所有的人都怀有吃人的目的,因此狂人感到恐惧。
在小说中,鲁迅更运用了主人公的幻觉、错觉等表现手段来揭示他的被压制的潜意识心理。
鲁迅小说表现的人物心理呈开放式。它让读者直接目睹人物内心的错综复杂的活动,将人物的整个心理剖析过程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并且引导读者进入人物心理的最深层。在更多场合,它表现为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剖析与自省。
鲁迅在文学创作中,从来就十分注重文学语言的锤炼和运用。他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正因为这样,所以他的小说语言极为准确、精练、生动、传神,富于个性化。如《故乡》中用张开的细脚伶仃的圆规形容杨二嫂,生动形象,惟妙惟肖。
鲁迅在《故事新编》的艺术表现上,语言的简洁凝练也是体现得十分明显的。读着这部小说的时候,人们常会吃惊地发现:不少地方,文字并不多,但却包含着那么丰厚的容量。
鲁迅是现代中国小说的开创者和建设者,他的小说不论是题材的挖掘还是思想主题的表现,不论是小说的表现手法还是语言的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塑造,都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文坛的一面旗帜,乃至对世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