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冷月的晚期书法风格

2015-05-30 10:48刘彭
中国书法 2015年8期
关键词:楷书书写书法

刘彭

但凡谈及艺术家的创作风格,按照生命周期来判断亦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时间与空间的交叉变革,会让我们看到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从赵明康整理的《赵冷月年表》描述上来看,在赵冷月七十五岁高龄的时候(一九九O年),『开始临写先秦《石鼓文》、汉简等,意图突破。』那这个『意图突破』似乎给我们研究赵冷月的晚期书法风格,有一种提示作用。因此我把焦点集中在他生命临近终结之时的这十二年间(一九九O——二00二年),他的作品和思想怎样获得了一种新的风格,也是要探讨对这种晚期书法风格的体验,它包含了一种不和谐、不安宁的张力,最重要的是,它包含了一种蓄意的、非创造性的、反对性的创造性。

首先谈谈赵冷月晚年所处的那个时代。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改革开放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转折点,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社会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在快速进入现代社会。从八十年代中后期到九十年代初开始,中国艺术进入全面的复苏期。对文革美术的反思与批判,艺术观念和创作手法上的求新求变,成为中国艺术界的主流。同是这个时期,中国和日本交流广泛,一九八四年赵冷月先生还代表上海书协赴日参加交流活动,必然受到日本现代书法和西方现代艺术观念的影响,这一点从赵冷月晚期书法风格的作品能够看出来。那么生活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人们在摆脱日常压力与烦恼方面,在表面上无限的自我放纵、消遣和奢侈的能力方面,都是空前的,这也是二十世纪末期的一个时代特点。

赵冷月晚期书法风格,重在表现胸襟和觉醒。赵冷月到了晚年其成熟的主体性,使书法作品保持着张力,如同在相反方向变了形的相同力量一样,作品里祛除了傲慢与邀赏,获得一种由于年老而放逐的结果。赵冷月晚年变法,已经把帖融入碑版,走碑帖结合的路子,形成个性强烈、大气凛然的独特风格。卢辅圣在《赵冷月》后记里所说: 『晚年一变常格,于北碑粗犷豪宕一路独具只眼,取其质朴古拙,参与民间书法率意天真之趣,形成了融碑于帖的独特风格。取法北碑,雄浑质朴之气易得,灵动自然之姿难形,而先生所做,绝去斧凿,随意峻落,触笔成趣,天质森然,再加上将枯湿浓淡的精微墨法融于其中,丰富了碑帖互补,笔墨共济的表现力。其宁拙毋巧、似俗实清,深会「无意于佳乃佳」之旨的新颖面貌,既是这个时代环境的产物,又是书法家特立独行和修成正果的见证。』

如果我们拿其《楷书杜甫<同元史君春陵行>》那样作品与八十一岁时所写《楷书白居易一竹楼宿一》进行比较,给我们以强烈印象的是,前者受逻辑驱使的强有力的表现完整和规矩,猛一看后者有点纷乱,显示极其粗疏和重复的特点。《楷书白居易一竹楼宿一》这件作品是赵冷月晚期的代表作,在书写的刚一开始就略显笨拙,当它在之后继续行进之时,一种儿童似的、近乎笨拙的书写延续至落款处。他就这样在晚期作品里延续着,那些大量使用看似简单而又极为深刻的笔法与被他称为『随便』的东西交替着,经常在表面上显得像是没有明确的篆隶技法和楷法,像颤音一般,它们在作品中的作用依然在进行着,但不是作为华彩乐章被凸显,而是作为极端之间的一种迷人的闪光,书写再也不顾及任何稳固的中间地带或随机性的和谐。因为赵冷月知道书写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可控制的素材,这些素材『碎裂了』,脱离了主流,没有受到约束,并且帮助其晚期之前的笔墨增加更深的意境,也因为这样,他的晚期作品很多呈现出来一种给人未完成的印象。

再看赵冷月八十岁所作《楷书白居易一怨词一》,『夺宠』二字落笔就是以『大面积』铺开,造型夸张,浓淡相宜,从散落右侧的墨星可以推测其书写的急速和洒脱,无顾及用笔之规,如傅山之所谓『作字贵在天倪,无布置等当之意,信手行去,一派天机』。这件作品洋溢着一种复苏了的、几乎是年轻人的活力,它证明了一种对艺术创造和力量的尊崇。能够让人深深地感觉到,在书写过程中的那种完成时的欣喜,他把作品已然当成生命的一部分。从此也可以看出,赵冷月晚年是在拒绝单一的笔墨意象和传统公式,在创作中敢于否定自我。正如他自己口述的那样:『衰年变法,问题还没有解决,没有写好,写好很难,成功率不高,高又不行。如果那样的话形成了一种公式,不好,要随便一点,可太随便又写坏了,太在意了,不随便又不好!要追求,要否定,再否定才可提高,不否定不会提高』。

赵冷月的晚期书法风格的典型作品其实应该在对联和大字的书写上,有些作品直人人心,书写文本与作者生命的完美结合,真正做到了『如其人』,并且能够深入书法艺术的本质,在向世人传递一种不妥协的艺术精神和文人风骨。例如,七十九岁所书榜书大字《默悟通一》,作品尺寸是纵一百八十厘米,宽九十七厘米。此件作品有大气磅礴之势,不拘小节,显然先生是以此语自省。大字作品《唯道集灵》《慎独》《沸腾》,以向世界诉说时代的个性,能够在其暮年看到世间大道,整个人都是在沸腾着的,以此来发泄心中的孤独。七十八岁时所作《隶书论古游心七言联》,对联内容为『论古不居秦以下,游心时在物之初。』这正是赵冷月晚年之所想,对于艺术的理解达到终极,对于心的回归在原始状态。还有很多能打动人心的作品,如七十七岁书楷书对联『高楼风雨感斯人,短翼差池不及群』,七十九岁书写的楷书对联『室拥彤签案拂瑶筅,胸咽丹篆掌盈墨香』,八十岁作楷书『抛开顽石方知玉,淘尽泥沙始见金』,八十一岁以草书写『高处不胜寒』,落款处写到『行年八十又一,书犹未老,如月悬于碧空高处不胜寒』,八十五岁书『隔代相望,能振厥声』赠予朵云轩。由于篇幅所限不一一列举赘述。这些晚期作品让我想到德国哲学家阿多诺所说:『晚期作品的成熟并不像人们在果实中发现的那种成熟。它们不是丰满的,而是起皱的,甚至是被蹂躏过的。它们没有任何甜味、苦味和棘刺,不让自身屈从于单纯的享乐。』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赵冷月的晚年作品绝对不习惯于苦行的平静或那种所谓『老练』的成熟。

晚期作品反映了一种特殊的成熟性,反映了一种经常按照对日常书写的奇迹般的转换而表达出来的新的艺术精神和时代语言。这属于艺术上之晚期的一种不妥协、不情愿和尚未解决的矛盾。像赵冷月这样的艺术家从来不让技术问题成为妨碍,从来都不让技术问题凭借其深奥或者古人所要求的法度控制而使他产生敬畏。因为他到了晚年可以通过自己一辈子的胸怀和感悟阐明技术,返璞归真,继而变得更加有技术性。在『意图突破』的时刻,『不愿随人作计,袭人形貌,而着志于自创新格。』就像古尔古里斯所说:『晚期风格正是这样一种形式,它挑衅现存的弱点并为过去所做的辩解,为的是要获得某种未来、安置它和表现它,即使是以现在看来使人迷惑的、不合时宜的或不可能的言辞与意象,姿态与呈现。』

这位受到社会追捧的艺术家,晚年放弃了与其『名满淞滨』的社会环境进行交流。即便他已经形成被社会接受的风格样式,但也在逐渐与此达成一种矛盾的异化的关系,开启对自我昔日的『完美』和娴熟技巧的严肃挑战。沿着这种异化的关系,偏于三思孤行,片刻间强行把各种极端汇集起来,以其各种张力充塞了密集的书写,作品在停留下来的那一刻是静默的,将其空无表现在外,以求『从会写到不会写』的状态。也正因为这种『无意于佳』的自我表达,用更多的作品照亮生命。他的晚期作品构成了一种放逐的形式,从某种程度上似乎已经脱离了自己的时代,返回到了激发自己灵感的古代神话那样的古典仪式之上。

若其天放,不與众驱。可以说赵冷月的晚期作品是否定性的,在人们期盼平静和成熟的时候,却碰到了耸立着的,艰难的和固执的,也许是野蛮的一次挑战。

猜你喜欢
楷书书写书法
Unwritten 尚未书写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用什么书写呢?
离婚起诉书写好之后
楷书的笔势
楷书
书法欣赏
书写春天的“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