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健康养生的“高大上”误区

2015-05-30 10:48本刊编辑部
健康人生 2015年8期
关键词:高大上脂肪运动

本刊编辑部

俗话说“久病成医、久炼成精”,现在,健康养生已成为大众耳熟能详的生活内容:小到一盘菜的炒法,大到大病、慢性病的防治,很多人都有自己的见解和做法。尤其是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同时又对生活品质要求很高的商、职场人士。这类人群的经济条件好、人脉见识宽,因此在健康和养生的方式上也有更多、更新奇的选择。然而,选择越多,误区也容易发生得多。本期,《健康人生》广泛听取专家意见,列举商、职场群体中最常见的健康养生误区。

误区一坚信“精神胜利”,疏于身心保养

50多岁的吴先生管理着一个集团公司,正值年富力强。年过半百,身边的亲朋好友越来越注重健康保养,注重饮食和运动,参加健康体检,平时在社交场合也离不开健康方面的话题,交流一些养生的食品和方法。

但在吴先生看来,这些都是杞人忧天,很觉得无聊。当别人也劝他多注意身体的时候,他会很不屑地说:“整天担心这里不好那里不好的人,更加会生病。你不去想他,反而就没事!我总想着自己还年轻,整天精神气十足,什么病什么痛自然就离你远远的,如果真得了大病,治是治不好的,也别费劲了。”

主持人:

我们生活中不乏像吴先生这样的“硬汉”,大多性格刚强、坚毅自信,讨厌犹豫不决和不确定性因素,坚信“活出精神气”才是一个人健康的体现。所以,他们往往讳病忌医,认为一旦去医院体检,没病也要找出病来,“如果真得了大病,治是治不好的,也别费劲了”。

专家看法:

乍看起来,吴先生的观点还是比较有道理的,现在流行所谓的正念和积极心理学,但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吴先生存在的只是一种“表面”的积极心态,而非理性的积极认知。这种对健康问题的过度自信也是“认知偏差”的一种。所谓认知偏差,就是对某一种事物或者某一个人形成了刻板的认知,哪怕这种认知是错误的,也不想从理智上进行修正。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认知偏差跟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有关,是为了维持积极的自我形象,保持自尊或者维持良好的自我感觉。在健康认识方面,也容易出现两种错误认识,一种是把噪音当成信号,比如把没病的人识别为有病的;另一种就是把信号当成噪音,比如把有病的人识别为没病的。

主持人:

可见,吴先生这种对健康常识和体检的排斥,看上去是“精神可嘉”,实际上是因为不能理智地对待生老病死的不确定性,而表现出的一种过度自信。这种心理隐患颇多,李开复正是一个这样的案例。

从微软到谷歌大中华区总裁,再到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的事业一帆风顺。他还连续出了几本书,是大学生的创业导师,是网络上的“大v”。数十年来,尽管劳碌繁忙,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但一直志得意满,还和同僚比赛“谁的睡眠时间、精力旺盛”。

但在52岁生日前不久,李开复被医生宣判患了第四期淋巴癌。经过两年的治疗,才算“向死而生”。在近日某发布会上,李开复自我反省:面对死亡,我们才会了解生命的意义……健康、亲情、爱,才是永恒。牺牲健康去换取所谓的成功和梦想,这简直是天大的笑话。

以癌症为典型的慢性病,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在质变之前,身体或许不会出现明显的病痛信号。如果盲目自信,不去通过体检发现,很容易失去“早干预、早治疗”的先机,后果严重。

专家看法:

像吴先生这样,在没有疾病的情况下,如此自我安慰是有一定的积极层面的,但是一旦真的查出疾病,还是不能正面地看待事实的结果,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人为“忽视”。看起来像是自信满满,实则为不敢承认和面对可能带来的糟糕事实。而且往往这种类型的人在一旦查出真正危及自身的疾病时,其心理受创伤程度反而比其他人更加严重。过度强调“精气神”的心理,也可能是心理疾病的温床。

根据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一项调查结果,上海市每5个市民中就有1个有过至少1种心理行为问题;每8个市民中有1个正存在某种心理行为问题。其中男性的酒精依赖和酒精滥用问题特别突出,女性的焦虑和抑郁问题患病率高于男性。例如花钱购物没有节制、总认为自己丑而去整形、压力再大也三缄其口、觉得工作还不够努力……这些看似“白富美、高富帅”的生活方式,其实都是隐藏的心理问题。而由于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不足,或者是因为过于自信、碍于面子的原因,意识到有问题后去咨询专业人士的比例却很低。

在我看来,短暂的情绪及心理问题对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影响不大,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会出现这样的某种情绪状态。但如果焦虑、抑郁等情绪持续时间较长,并且明显干扰到你的日常生活工作,而且觉得自己无法解决而痛苦不已时,就会对身心造成损害,这时候如果再坚持所谓的“精神胜利”,认为只要不管不顾就能过去,那就大错特错了。只有合理地面对事实,树立积极的应对心态,才是正确的养身养心之道。

误区二迷信神仙方士,追求玄医妙术

北京李女士因父亲肝癌晚期,经朋友推荐前往某道观治疗。据说该道观能够用电疏通经络治病,观中道士还以亲身经历,讲述怎样从一个病危的状态,经道家养生治疗康复,至现在健壮到能讲课的状态。

然而在经历了两个7天一次的疗程,花费9万多元后,李女士带着父亲离开了道观。因为李女士的父亲经“治疗”后病情并无好转,而她发现道观的药房对所有病人,用的都是那两三种药,这不符合传统医学辨症施治、对症下药的常识。

导致李女士决然下山的最大原因,是李女士查资料和咨询医生后发现,该道观声称的电疗绝技,在医院里其实是很普通的理疗方法,原理和仪器都很简单,一次的费用10元都不到。

主持人:

近年在全民养生热潮中,出现了一批以中医为主的“养生明星”,普通百姓信奉萧宏慈、马悦凌、张悟本等“神医”,富商、明星圈子里,则出现了李一、王林等“神仙”。古代帝王为了能长生不老,寄希望于修仙炼丹,现在一些有财力、人脉宽的群体,则想通过“玄医妙术”延年益寿。例如道士李一的案例。

李一曾在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大谈“道医”,介绍他主持的绍龙观养生中心。据知情者透露,养生中心的各种“疗程”和课程均收费不菲:5日养生班3800元,7日道医班9000元,外丹堂一个疗程9800元,李一道德经集训16800元,国学总裁班39800元,一场法事30000-50000元不等,辟谷起价高达30万元……但据说张纪中夫妇、李亚鹏、王菲等都曾是其门下宾客。张纪中的妻子还写了一本《世上到底有没有神仙》的书为李一做宣传。然而事实上,李一并无任何行医资质和许可,他号称能治疗糖尿病、高血脂、心脑血管及各类慢性病的课程,也被揭穿为非法行医。

专家看法:

一些媒体为了追求高收视率,出版社为了追求高发行量,将养生保健类内容作为重点选题,甚至专找新、奇、特、玄的内容吸引受众,忽视了科学性。所以要买书、看电视,一定要了解专家的资质,不要听他们忽悠。此外,一些谈养生的人常常宣称是“国家领导保健医”、古代“御医”、名医“传人”,以此骗取公众信任,对此种说法人们也要提高警惕。

误区三罔顾体质差别,过度“节食、推拿”

今年32岁的莫女士是企业广告部主管,身形苗条,五官秀美,唯一的烦恼是脸上总是痘疮不断。有时候鼻尖上长出一个大痘疮,化妆品也盖不住,让莫小姐连客户都不想见了。有一次,莫小姐去瑜伽馆健身,一个学员说这种痘疮是因为体内毒素堆积,建议她吃素、节食,既可以保持身材,又能排毒,排毒之后,脸上自然就不会再长痘了一一这种排毒养颜法现在很时尚呢!

莫小姐听了非常动心,即日起就开始吃素,连平时最爱的牛排也不碰了。但一个月后的某天,莫小姐在工作时晕倒。经医生诊断,莫小姐本身就体质不好,工作压力大,突然的节食和吃素就导致了缺铁性贫血而晕倒。而莫小姐脸上的痘疮,则是因为工作压力大、内分泌失调,以及化妆品太浓、皮肤过敏所致。

主持人:

出于健康或信仰等原因,吃素已成为商、职场人士中很风行的生活方式。吃素对身体健康有很多的好处,素食者患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的风险较低,肥胖的危险也比较小,患肠癌、前列腺癌的危险也最低。但是,这种“高大上”的饮食方式,并不是对每个人都适用。

专家看法:

选择是否食素、怎么吃素之前需要考虑自己的体质和生理!{犬态。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孕妇、贫血人员、消化不良或胃肠疾病患者,以及消化吸收功能下降的老年人,是不提倡纯素食的。由于女性育龄期间每月都要损失几十毫升的血液,也就是会丢失铁元素,所以女性比男性对铁的需求量更大,患有缺铁性贫血症的女性远远多于贫血的男性。肉类当中的铁是最容易被吸收利用的,所以,相比于男性,女性适量吃一些肉类,对于预防贫血是有意义的。这也是女性相对不适合纯素食的理由之一。如果女性选择纯素饮食,那么建议服用营养补充产品,同时还要保证消化吸收功能正常,这样才能有效预防贫血问题。

主持人:

除了吃素、节食,生活中其他的保健方式也讲究因人而异。例如广受高压力人群欢迎的足浴、推拿等。但中医推拿专家认为,在足浴和推拿之前,一定要先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然后找专业的推拿以及足浴机构。

例如腰痛这种生活中常见的病症,有些人不愿意去找西医诊治,觉得西医不是吃药就是动刀,宁可省事一点去按摩推拿。但产生腰痛的病因多种多样,有的是由脊柱本身病变引起的,有的是腰肌病变引起的,还有的是由内脏疾病和精神因素引起的。而一些由于腰椎骨折、脱位的早期,或者炎症、肿瘤等原因产生的腰痛,按摩是不恰当的。不适当的按摩不仅会使损伤加重,而且稍有不慎,将导致骨碎片或脱位的椎体进一步移位,引起脊髓损伤。

而对于骨质增生产生的腰痛,如果按摩手法过于粗暴,也会加重腰痛。因此,并不是所有的腰痛靠按摩就能解决的,特别是找那些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按摩,将会错上加错。所以,有了腰痛最好还是到正规的医院找专科医生诊治,找到病因,对症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误区四依赖保健食品,偏袒“进口产品”

2011年,芬兰东部大学和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营养学研究人员收集了近4万名美国妇女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健康信息。这些妇女中65%的人服用保健品,研究人员分析了她们服用的15种不同保健品对死亡风险造成的影响。

结果发现,这些保健品中只有钙和维生素D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大多数保健品与死亡率上升有关,长期服用叶酸、维生素B6等任何一种维生素以及铁、镁、锌、铜等保健品都有可能增加死亡的风险。

主持人:

现代社会,亚健康状态十分普遍,保养身体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也成为职场人士花钱买健康的选择。庞大的消费群体和消费潜力,催生了进口保健食品的商机。然而,商、职场人士怎样科学使用保健食品,还是很有讲究的。

专家看法:

首先要了解,保健品是身体保健食品,是独立于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之外的膳食补充,既不能治疗病症,更不能代替日常饮食。所以,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最好从多样化的日常饮食中摄取,而不要依赖保健品一劳永逸。

其次,市面上价格昂贵的保健品所宣传的疗效,与其真实的性价比相较而言,存在很大水分。例如,在医院一元钱可以买到的100片维生素C,与动辄几百元一瓶的维生素C,成分相差无几,且功效基本一样。所以,选择保健品要选对的,不一定非要选贵的,按需购买最重要;

最后,保健食品并非“食用无害”,各种营养素过量摄人都会造成身体的不良反应,轻则影响吸收,重则引发疾病。如钙质的过量摄入会造成结石,每日维生素C的摄入量上限为1000毫克,长期过量摄人则存在中毒风险。因此普通人群只要做到合理膳食、按时作息,其实不需要食用保健食品。而对于老人、孩子、孕产妇、伤病等体质有特殊需求的人群,可遵医嘱适当摄取。

而对于经常熬夜、作息不规律、膳食无法正常获取的职场人士,平时要注意多晒太阳,以促进钙质的吸收,有助于睡眠;还可在间歇休息时间,摄取新鲜水果等食物,以补充身体所需……这才是职场最科学的保健方法。

支持人:

购买保健品,人们最关心的是质量安全,那么,一定就是“进口”的好吗?

2014年9月,上海市民覃先生花费6523元在一家保健食品店购买了四盒标有“××保健”字样的“天然燕窝”。而后,覃先生发现,燕窝中嵌有黑色动物毛发样异物,便上网查询。原来,由于禽流感等原因,我国近年来已禁止从印尼等国家进口燕窝,直至2014年11月才准予符合相关检验要求的印尼燕窝产品进口。而覃先生于2014年9月购买的四盒“天然燕窝”,却标明“原产地:印尼”。

上海市长宁区法院总结近期类似的多起案件后,提醒消费者:购买保健品和食品不要迷信“进口”。

以全球最大的营养品生产国美国为例,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并不事先监管任何一种保健营养品,低门槛使得营养品种类众多且良莠不齐。由于信息不对称,中国消费者很可能会买到已经在美国市场爆出安全风险的营养品。

此外,对于食品中的某些成分,外国相应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明确规定其添加含量或可添加食品的范围。然而,因国外对于上述成分用量与适用范围的规定与我国的相应规定存在差异,进口商对我国的规定又缺乏了解,致使部分进口食品某些成分严重超标。

还有一些含有不明成分的进口食品也需警惕。据了解,某些进口保健品含有国内不常见的物质,甚至国内缺乏相应的译名。如果在实践中,进口商并未办理相应手续,为加贴中文标签所需,将“不明物质”随意翻译成中文名称,致使食品添加剂名单中找不到该种物质,就增加了食品安全的风险系数。

国家轻工业食品质量监督检测杭州站高级工程师郑林建议:如果要选购国外的保健品,一定要仔细甄别,选择正规的进口渠道。此外,建议咨询专业人士,以保护自身健康和合法权益。

误区五贪图网络便捷,盲目“自我诊断”

今年4月初,长沙市28岁的白领蒋先生偶发鼻塞头痛,当时没太在意。没想到,半个月过去,症状并未减轻,依旧感觉头重脚轻。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蒋先生尝试通过某健康APP查找原因,一查可把自己吓坏了。“容易擦伤或出血,如牙床出血;极易感染,如出现嗓子痛,并伴有头痛……”这些是典型的白血病症状。蒋先生吓坏了,又不敢去确诊,开始出现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状,体重也急剧下降。

后经家人劝说,蒋先生前往医院就诊。经头部CT检查,蒋先生被确诊的是“鼻中隔偏曲”,而非患上了白血病。

支持人:

现在,网络成为生活中最便捷的信息渠道。通过搜索引擎,几乎能够获得所有生活中想要了解的信息。由于工作忙碌,医患沟通不方便等原因,导致了职场人士形成“求医不如求网络”的心态,通过便捷网络,进行“自我诊断”。

一项调查显示,42.53%的人每次生病都会利用网络搜集信息,53.64%的人视疾病情况而定,只有3.84%的人从来不用网络。“网络自诊”逐步成为人们了解自身疾病的主要选择,但这一方法的弊端却经常被人忽略。

为案例中蒋先生确诊的周定刚医生对记者说:从医生的角度,患者病情的诊断除了自己描述的症状外,更重要的是当面进行诊疗,必要时辅以正规的检测手段。自我上网求医的方式,并不能准确获知自己患病的真实原因。

微软公司的专家曾对515人进行了网上问卷调查,结果发现,被调查者中上网自我诊断病情的现象非常普遍,大部分网上信息叙述的病情要比患者的实际情况严重。一方面由于许多人缺乏足够的医学知识,对自己的病情不了解,如果轻信网络提供的粗略信息,无形中会增加恐惧心理。

德国健康专家沃夫冈·米勒认为,那种自我健康意识太强或有疑心病的人,最好不要进行网上自我诊断。

专家看法:

网络可以让人们方便地获取疾病方面的信息,有利于了解病情。但网络不能起诊断的主要作用,许多疾病不是仅通过网络信息就能诊断的,随意用药很可能引发大问题,必须到医院咨询医生。

李振琴:国际全能教练培训班导师、杭州奥蕾奥健身创始人

运动30分钟才能减肥

对于繁忙的企业家和白领们来说,每天抽20分钟锻炼,是比较常见的选择,但也有不少人纳闷,为什么我天天坚持运动,可就是不见瘦,有的甚至比以前更胖了?

坚持运动不瘦反而胖可能是犯了三个错误。

1.有氧锻炼时间在30分钟以下

锻炼的前30分钟,消耗的是身体内的水分和糖分,30分钟后才会开始消耗脂肪。水分和糖分的减少只能暂时减轻体重,只有消耗脂肪才能真正达到减肥的目的。

这就好比前30分钟花的是钱包里的现金,30分钟后刷卡花的才是银行里的存款。短时间锻炼会使身体内血糖降低,产生饥饿感,锻炼后如果大吃大喝,反而会长胖。

2.运动方法混乱,不科学

运动减肥要有完整的计划,方能事半功倍。很多人误认为越激烈的运动,减肥效果越好,或是大量出汗,便是减肥效果越好,于是无限制地追求运动强度,这样反而使效果变差,达不到预期目标。

3.运动强度也是影响因素。运动减肥就是促进能量消耗,同样时间的运动,强度大的消耗能量肯定比强度小的多,因而减肥效果更明显。但是这里所说的强度大的并不是指激烈运动,可以根据上述图表,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高消耗能量的运动。

我建议靠运动减肥的人,每次运动1-2小时,在身体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以中速跑、跳绳、游泳等有氧运动为主,再配合适当的力量训练。有的人为了追求减肥效果,一味地增加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也是不可取的,那样只会使人无比疲惫,甚至失眠。

孙卫星(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副教授)

走走跑跑,减肥效果好

耐力不好,跑几步就得走几步……很多人因为自己跑步时连半小时都坚持不了而感到羞愧,甚至懊恼着急而放弃采用跑步减肥运动。其实这种走走跑跑的运动方式并不见得就不好。我认为,走走跑跑,更利于减肥。

走走跑跑的运动有两种。一种是专业运动员的交替训练跑,这种训练可以起到增强心肺功能的效果。另一种就是针对普通的锻炼人群,尤其是办公室一族,通过慢跑和快走交替的方式,增加身体耐力,并达到减肥的目的。

要通过运动减肥,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保证运动心率维持在规定的范围内,另一个就是要保证持续运动的时间。可是需要减肥的人往往身体素质差,刚开始跑步时,不到几分钟就气喘吁吁跑不动了,这个时候可以把跑步改为快走,等到呼吸稍微平缓,觉得有劲儿的时候再接着跑,跑不动了再改为快走。

一般而言,中老年人、长时间不运动的人都更适合走走跑跑的运动方式。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和锻炼次数不同,锻炼时间、距离和次数也有所不同。刚开始锻炼的人,一般是先走1分钟,再以每分钟100米的速度慢跑1分钟,如此交替进行。每隔2周增大一些运动量,改为先走2分钟,再以每分钟100米的速度跑2分钟,如此交替进行。

方子龙(国家体育总局运动营养研究中心副主任)

运动前别饿肚子,运动后要控制食欲

很多减肥的人都有一个疑问,就是运动前后该不该吃饭呢?该如何补充营养呢?

其实,运动前一定要吃一点容易消化的东西,如香蕉、葡萄干、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运动饮料等,这样也能达到减肥的效果,而且不会因为低血糖而产生不适,并且应该进食30分钟之后再运动。不要吃脂肪和蛋白质等不易消化的食物。

大家普遍认为,运动时消耗的能量,是食欲降临的罪魁祸首,其实不然。运动和食欲控制之间的耦合关系是很脆弱的。很多研究证明,即使消耗大量能量,也不会使人立即食欲大增。

一般来说,运动后的体温才是“罪魁祸首”。如果住剧烈运动后感觉很热,你会感到暂时的食欲下降,但是如果感觉冷,比如游泳后,你可能会异常“渴望”吃东西,这种体会大家应该都有过。因此,对于那些希望通过运动来减肥或控制体重的人来说,我认为以下运动和饮食策略会有一些帮助。

选择合适的运动强度

应该选择中小强度的运动,特别是耐力运动,比如行走、慢跑和体操等。一方面有利于改善脂肪代谢,另一方面不至于增加食欲。

掌握好运动后进食的时间

一般来说,在运动后30分钟内进食为宜。运动后15-30分钟进餐,与等到运动后1小时以后再进餐相比,受试者摄入的能量较少。

养成多喝水的习惯

每灭喝大约7杯水的人比那些喝水少的人,能少吃约200千卡热量的食物。

食物选择有讲究

运动后可以吃一些含糖和蛋白质的小吃,如脱脂酸奶、全麦饼干、瘦肉制品等。但嗄注意减少脂肪,特别是饱和脂肪酸的摄人,甜点和汉堡之类的最好别吃。

延伸阅读

想减肥,请把灯关上

人类活动已经不再受到日光的限制,人造光源(包括手机屏)让成千上万的人熬夜到天亮。科学家发现,人类为这些额外照明付出的代价不只是生物钟紊乱,还有肥胖。小鼠研究表明,暴露在过度的光照之下会使小鼠燃烧更少的脂肪。

许多哺乳动物拥有两类储存脂肪的组织:棕色脂肪和白色脂肪。它们的区别在于,白色脂肪负责储存多余的热能以备不时之需,而棕色脂肪细胞会燃烧脂肪将其转变为热量。科学家们一直希望通过诱导棕色脂肪起作用来减肥,他们发现当β3肾上腺素能受体激活时,棕色脂肪细胞可以燃烧更多的脂肪,生成更多的热量。

为了研究光照对棕色脂肪活性的影响,研究人员将小鼠分为几组,让它们每天在人造光源下暴露12、16或24小时,同时监控β3肾上腺素能受体的活性水平。研究人员还检测了棕色脂肪组织从血液中吸收葡萄糖、脂肪酸等能量分子的速率,监控其能量的使用情况。研究显示,小鼠长时间暴露在光照下时(16或24小时),棕色脂肪吸收的营养物质更少,β3肾上腺素能受体的活性更低,燃烧的脂肪更少。

这项研究再次支持了昼夜节律紊乱与肥胖之间的关联。长时间光照扰乱了昼夜节律,使棕色脂肪的活性减弱,最终导致肥胖。从短期来看,长时间光照甚至比高脂饮食更容易让人发胖。

所以,不得不提醒那些想要减肥的人,可以考虑在控制饮食的同时也控制一下光照时间。

猜你喜欢
高大上脂肪运动
减肥后脂肪去哪儿了
脂肪竟有“好坏”之分
脂肪的前世今生
反派脂肪要逆袭
不正经运动范
以为G20只是“高大上”是误区
我“高大上”的妈妈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从南非到巴西,中国制造变“高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