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艺术中的去智化现象

2015-05-30 10:48崔兰珍
美术界 2015年8期
关键词:当代艺术图像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蓬勃发展的中国当代艺术中有一股潮流异常的活跃,那就是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去智化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去智化艺术现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与之对应的是这些年来社会上一直存在的反智主义思潮,反智主义对当下社会问题的介入使得这种看似普通的现象存在充满了社会学思考和哲学意味。

【关键词】当代艺术;去智化;图像;反智主义;历史原因

自20个世纪90年代以来,在蓬勃发展的中国当代艺术中有一股潮流异常的活跃,那就是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去智化现象(北美研究政治与社会关系的学者徐贲注意到了发生在中国当代艺术现场的这一现象,他用“扮傻游戏”一词指称与此相关的艺术潮流,去智化现象即绘画人物形象都出现一种反智主义的倾向人物形象故意呈现傻傻和呆呆的表情),在这种去智化现象的强力推动下艺术家所呈现的视觉图像不再是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普罗大众,也不再是对社会进行深刻反思的志士仁人,而代之出现的人物形象都呈现出傻傻的和呆呆的面孔。在这些去智化的视觉图像创作中,引起人们注意的首先是当代艺术中对儿童形象的广泛运用。另外一种欲望化、偶像化的女性形象也成为众多艺术家热衷的题材。有意思的是,这里的女性和传统的优美也是毫无关系,出现在他们笔下的女性,像符号一样四处漂泊,既有假惺惺的发傻发呆,又有装模作样地摆出各种姿势,迷离的眼神中透露出迷茫与无措。人物形象不是无所事事,就是面目模糊,不管是婴儿形象,还是成人形象,都透着一股荒诞的气息。带给观众的第一感受就是别扭、可笑、无聊,有的令观者忍俊不禁,有的甚至令人内心不舒服。

这种去智化现象在西方当代艺术中也有零散的存在,但没有达到中国这种程度。中国这种艺术现象是非常突出和典型的,这种图像的呈现方式是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应对社会转型期的艺术表达。从图像的研究上来说,图像性的绘画是当代艺术发展的必然选择,任何艺术的创作总是在具体的文化语境中自然生成的。艺术要反映生活,不但要反映客观存在的社会生活,更要进一步反映画家直接的内在生活体验和感受,表现自己的生存状态就显得非常重要。绘画的图像性作为中国当代美术创作的一种最重要的形态可以说已经成为我国当代绘画艺术发展最新潮流无法回避的现实存在,与传统的所谓学院绘画以及现代艺术相对比,当代艺术的图像中心主义已经成为当代艺术的先锋性和前卫性最具视觉张力的美学象征。而这些形形色色的图像在进入社会交流的过程中逐渐会超越其自身本来的含义和功能,变成一种有巨大影响的文化现象。在这一大批创作去智化艺术的艺术家中,来自云南的唐志冈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位有过长达十年军旅生涯的艺术家,其艺术实践从非英雄的个人主义开始,而以“中国童话”中那些过于老成而又过于发傻的“儿童形象”成为其成熟的标志,在他的艺术创作中,对社会和自身的执着和强烈的批判冲动并不是直接的抒发,而是选择嬉戏的方式来表达。把生活中的那些尴尬全变成了幽默和反讽,让我们在一笑了之后又突然惊出一身冷汗,陷入深深的思考,而这种深刻的体验正是去智化艺术所要表达的最初冲动。

去智化艺术现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与之对应的是这些年来社会上一直存在的反智主义思潮,反智主义对当下社会问题的介入使得这种看似普通的现象存在充满了社会学思考和哲学意味。所谓反智主义其深刻的历史来源就是社会普罗大众对于精英控制话语权的一种反抗,大众不喜欢被精英垄断一切话语权,试图摆脱控制,可是面对精英的强势,普罗大众就只能建立一套适合自己自娱自乐的新的游戏规则。当然建立新的规则和标准绝非一日之功,那么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反着来。知识精英要美,我就偏要“丑”:知识精英要崇高,我就偏要“低俗”:知识精英要“正确”,我就偏要“错误”;你要严肃,我就偏要嬉戏。根本原因还是对知识精英的“不信任”。这样的社会情绪与形态在很大程度上是源自精英对社会大众的背离甚至是背叛,这种类似的现象在文学、音乐、影视媒体中也是层出不穷,虽然其中鱼龙混杂,但是发展态势已经清晰,在可预见的未来还有强大的生命力。在我们深入探究了这种去智化现象出现的时机和图像意义以及分析了它与当下文化中的反智主义之间的关联。我们不禁思考,为什么这种去智化现象会发生在这样一个时代?现象永远是杂乱无章的,但是隐藏在背后的历史机缘却是永恒不变的,外在世界只是内在各种能量运动所形成的滚滚潮流的外部影像而已。我们要去探寻的就是这些现象出现的历史原因。如果说第一批表现去智化现象的艺术家是从潜意识中表达自己的生存体验和生命感悟,我们有理由相信后来跟进的艺术家就是从意识层面去把握这个潮流了。我们不禁要思考这种在反智主义大旗下的去智化现象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都有存在,为何单单中国的发展能这样的强势,而且还有进一步嬗变的可能。

在梳理它的发展轨迹之后,笔者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出现这种文化现象的缘由既有对历史的批判和对现实的感悟,在经历了早期的“文革”和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转型,艺术家开始让艺术和自身的关系回到了正轨,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用艺术语言来为自己代言,对于历史的反思和回顾以及对当下生存状态的体验,使得这一去智化的艺术现象风靡一时。在面对这种社会的巨大转型,使得每个人都感觉到茫然无措,前途的迷茫和现实的无奈使得每个人都有一种受到伤害的感觉,这样由此而来的是社会中每个个体基于这种情绪对社会进行评判时所产生的荒诞感。市场经济下现代人的无奈遭遇和中国独特国情下个体生命深度体验的缺失加深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这种精神危机在艺术和文化上的反映和表达催熟了去智化的艺术成果。也有艺术家自身表达的冲动,面对社会转型期的现实,在嬉皮文化的影响下,放纵自己过把瘾就死俨然成为一时流行的生活态度,这种现象也直接导致这样的去智化的狂飙,当然其中更有在面对西方强势文化下的当代艺术中的侏儒文化情节在作怪,在这样一个以策展人及机构为核心的艺术时代,对西方策展观念的迎合也是这种去智化现象的生成和发展的重要原因,而这一切原因都是围绕在艺术创作者自身内部。艺术市场的发展是其强大的外在原因,面对市场中去智化的成功,跟进的艺术家进一步地丰富和促进了这种去智化艺术洪流。这是去智化现象的最为重要的现实原因。

原因的找寻才能让我们更加清晰地去看待去智化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为它定下更为准确的坐标。去智化现象不仅仅是当下个别艺术家的情感表达,具有普遍的代表当下社会转型中的生命体验。去智化现象丰富了当下艺术发展的舞台,它的存在使得大众对艺术的理解更为宽泛,而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它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文化价值也恰恰就在于此。

参考文献:

[1]贾方舟.批评的时代:20世纪末中国美术批评文萃.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7

[2]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杨震,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3]高名潞.85美术运动:80年代的人文前卫.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高名潞,墙: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与边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崔兰珍.河南教育学院艺术系

猜你喜欢
当代艺术图像
改进的LapSRN遥感图像超分辨重建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基于FPGA的实时图像去雾系统
如何由图像确定y=Asin(ωx+φ)+B的解析式
浅析p-V图像中的两个疑难问题
有趣的图像诗
日本当代艺术的“三剑客” 下
日本当代艺术的“三剑客” 上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