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珏承 谭璐
摘要:本文基于桥梁检查车总体结构,简述桥梁检查车车架电气整体布线思路,着重介绍了线槽结构及安装设计,车下线管、电机大线等的布线设计,为桥梁检查车的制造提供准备。
关键词:桥梁检查车;线槽设计;布线
我国高速铁路发展迅速,而高速铁路大部分采用高架桥结构,桥梁检查车在未来几年内将有较大的市场需求。而传统的桥梁检查车运行速度较慢,吊篮式的检修工作机构安全性也较低,本文所研究的高速铁路平台式桥梁检查车(以下简称“桥梁检查车”)是为了满足当前铁路桥梁检车需要,拟设计生产的高速、节能和高可靠性的工程检查车辆。检查车采用交—直—交传动,装用2台标准的工业发电机组、JD101型牵引电机,采用PLC控制系统,最高运行速度160km/h。采用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的德国MOOG公司MBL 1200T型桥梁检查设备。与国内、外其他厂家相比,该车总的来讲是一款起点高,基础好,亮点多,性能优异的产品,综合体现了“可靠、成熟、先进、舒适、经济、适用”的技术原则。
由于车架中部上方位置均预留给平台式工作机构及其附件,相比于常见机车,该车中部走线只能采用车下走线方式,车辆中部无法进行线槽走线,车架电气走线设计难度相对较大。基于此背景,本文研究并设计桥梁检查车车架电气布线安装,着重介绍了线槽、车下线管、电机大线等结构及安装设计,为桥梁检查车的制造提供准备。
1.车架整体布线思路介绍
基于上述所介绍的桥梁检查车结构特点,车架电气布线分为车上和车下两部分。考虑到车上司机室至电气室电缆种类及数量较多,这里主要采用线槽布线的方式,由于车架中部无法进行车上走线,线槽布线分为前车线槽布线和后车线槽布线。车下走线主要采用线管布线及电机大线沿压码布线方式,考虑到车辆中部工作机构电控柜、液压站、空压机、风缸等均采用靠边布置的方式,车架中部车下走线尽量靠车辆纵向中心线布置。车上、车下线缆连接主要采用接线盒,穿线板的方式进行。
该车所用的电缆种类较多,有大功率主电路电缆、辅助电路用电缆、控制电缆、信号线、通讯线等各种功率等级和用途的电缆,存在24V低压电和380V高压电;由于该车采用交—直—交传动方式,车上也存在交流电和直流电。为了防止不同功率等级,用途的电缆间产生电磁干扰,影响车辆正常运行,该车除了在电缆选型上尽量选择屏蔽线外,在车架电气整体布线上,尽量隔离不同种类的电缆[1]。桥梁检查车电气整体布线示意图如图1所示:
1.后车线槽 2.后车接线盒 3.后车穿线板 4.车下线管
5.车下电机大线 6.前车接线盒 7.前车线槽 8.前车穿线板
图1 桥梁检查车电气整体布线示意图
2.线槽结构及安装设计
2.1线槽结构设计
线槽设计要实现电缆之间的电气隔离,避免线缆之间的干扰。对于导线间互感电感耦合而言,影响干扰耦合大小的因素有电流的频率、两导线间的距离以及并行在一起的公共走线长度,因此,分区布线可以避免不同电压级别的线缆自检的干扰[2]。基于此,并考虑线缆安装及维护的方便,该桥梁检查车采用隔板将线槽分为A,B,C三层,分别放置交流线,控制线和信号线。
2.2线槽安装设计
线槽安装主要从便利性,可靠性,可维护性角度考虑,为了方便线槽维护,同时保证线槽密封性,在线槽两侧焊接支架,槽盖与线槽间通过螺栓连接。鉴于很多机车往常出现的线槽进水,进油等问题,这里着重考虑了线槽防水防油的要求,采用每隔400mm在线槽底下增加5mm厚垫板的方式,抬高线槽,同时槽盖采取圆弧形式。
3.车下布线安装设计
3.1车下电机大线布线设计
考虑到电机大线属于高压线,应与线槽内的交流线,控制线和信号线隔离,同时结合桥梁检查车总体结构要求,该车电机大线全部采用车下压码走线的方式,四根电机大线在高压柜下方通过穿线板的方式进入司机室。
3.2车下线管布线设计
由于该桥梁检查车中部无法在车上铺设线槽,前后线槽间采用车下线管连接的方式。线槽和线管间采用接线盒连接的方式[3]。由于线管较长,为了防止交、直流电的相互干扰,车下线管由线管A,线管B组成,线管A和线管B内分别穿交流线和直流线。线管安装通过传统的托板,垫块和紧固件方式进行,托板与垫块间采用紧固件连接,便于维护。
4.总结
4.1考虑到该桥梁检查车的整体结构,相比于常见机车在车架电气布线设计上有所区别,同时在整体布局上尽量隔离不同种类的电缆。
4.2该桥梁检查车在线槽结构及安装上,借鉴以往各种车型的线槽结构,作了适当的改进。
4.3由于同类工程车辆目前在国内还较少,本文所进行的车架电气布线安装设计及研究,为桥梁检查车的制造提供准备的同时,对于类似结构的工程车辆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陈穷.电磁兼容性工程设计手册[S].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3.
[2]张雪.HXD1C型机车中央线槽及布线分析[J].铁道机车车辆工人,2011年3月第3期.
[3]刘学全,姚平刚,陈旭鸿.轨道机车电气设备的电气搭接分析及设计技术[J].机车电传动,2014年第3期.